打字猴:1.700734289e+09
1700734289
1700734290 [提要] 疮家营血虚少的,禁用汗法。
1700734291
1700734292 [浅释] 久患疮疡流脓流血,营血必然亏虚,虽然有表邪身体疼痛,亦不可发汗。因为营血为汗液之资源,若误用发汗,则已经不足之营血,必更加亏耗,筋脉失去濡养,而强直拘急,成为角弓反张的痉证。
1700734293
1700734294 [选注] 张令韶:疮家久失脓血,则充肤热肉之血虚矣,虽身疼痛,而得太阳之表病,亦不可发汗,汗出必更内伤其筋脉,血无荣筋,强急而为痓矣。
1700734295
1700734296 尤在泾:身疼痛,表有邪也。疮家脓血流溢,损伤阴气,虽有表邪,不可发汗,汗之血虚生风,必发痉也。
1700734297
1700734298 钱天来:疮家,非谓疥癣之疾也,盖指大脓大血,痈疽溃疡,杨梅结毒,臁疮痘疹,马刀侠瘿之属也。身疼痛,伤寒之表证也,言疮家气虚血少,营卫衰薄,虽或有伤寒身体疼痛等表证,亦慎不可轻发其汗,若误发其汗,则阳气鼓动,阴液外泄,阳亡则不能柔养,血虚则无以滋灌,所以筋脉劲急而成痓也。
1700734299
1700734300 柯韵伯:疮家病与外感不同,故治法与风寒亦异,若以风寒之法治之,其变亦不可不知也。疮虽痛偏一处,而血气壅遏,亦有遍身疼痛者。然与风寒有别,汗之则津液越出,筋脉血虚,挛急而为痉矣。诸脉证之当审,正此故耳。
1700734301
1700734302 [按语] 凡称为家,总不是一时之病,所以疮家,也是指久患疮痈溃疡的人,有释为创伤亡血过多,不够妥切。张、尤、钱的注释基本一致,都以身疼痛为表证,无疑是正确的。但对疮家之虚看法略异,张、尤二氏认为是营血虚,钱氏认为是气虚血少,因之误汗致痉,钱氏也主张阳亡血虚,看来应以血虚为是。关于疮家的范围,钱氏提出非疥癣之疾,颇是。但把臁疮、痘疹、马刀侠瘿都列于疮家之内,不仅失之太广,而且名实不符,严格地说,是概念的错误,未免千虑一失。柯氏认为本条的身疼痛,纯属疮家,并无表证,更是一种片面的看法,如果没有表证,医生绝不会只据身疼痛就使用汗法的。条文中提出“虽身疼痛,不可发汗”,用意十分清楚,柯注显然有悖原意。
1700734303
1700734304 这里的痓,是因营血亏耗,筋脉失养所致,与外邪引起的刚痉、柔痉有别,不应混为一谈。
1700734305
1700734306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①,(音唤,又胡绢切下同,一作瞬)不得眠。(86)
1700734307
1700734308 词解 ①不能眴:眴,音“舜”,目自动也。不能眴,就是目睛不能转动。
1700734309
1700734310 [校勘] 《玉函经》“发汗”作“攻其表”,“必额上陷”句作“必额上促急而紧”,《巢氏病源》同,惟“促”字作“葅”字,《外台秘要》引《巢氏病源》“促”作“脉”,却没有“陷”字,《脉经》作“必额陷脉上促急而紧”。
1700734311
1700734312 [语译] 经常鼻衄的病人,虽有表证,不可用发汗的方法,如果误发其汗,就会出现额部凹陷处筋脉拘急,两目直视,眼珠不能转动,并且不得睡眠。
1700734313
1700734314 [提要] 衄家血液素亏的,禁汗,及汗后的变证。
1700734315
1700734316 [浅释] 衄家指经常鼻腔出血的人,由于频频出血,阴血必然亏虚,虽有可汗之证,也不可任意使用发汗方法,以免更伤其阴血。这里所说的“不可发汗”,当是指不可用辛温发汗。
1700734317
1700734318 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是对误汗后病变的推断。所谓“额上陷”的额上,应该是指额旁的部位,即太阳穴处,《素问·三部九候论》谓上部天以候上,王冰注:“在额两旁,动应于手。”由于衄家血液素亏,发汗则血液耗伤严重,而经脉空虚,筋失濡养,所以额旁下陷。诸脉皆属于目,经脉既急紧,以致目睛不能眴动,不得睡眠。或者认为本条禁汗与55条衄血用麻黄汤发汗前后矛盾,这是没有了解两者病机的区别:衄家是素患鼻衄,营血亏虚,故禁发汗,麻黄汤所主的鼻衄,乃表邪失汗,腠理郁闭,外寒迫血以致,故必须发汗。一为血虚,一属表闭,病理上截然不同,所以治疗上也迥然有别,岂能混淆不辨。
1700734319
1700734320 [选注] 喻嘉言:目得血而能视,汗为血液,衄血之人,清阳之气素伤,更发其汗,则额上必陷,乃上焦枯竭之应也。诸脉皆属于目,筋脉紧急,则目上瞪而不能合,目不合则不得眠也。伤寒发烦目瞑者必衄,宜麻黄汤发汗;此言素惯衄血之人,戒发汗以虚其虚,宜两谛之也。
1700734321
1700734322 张令韶:三阳之脉俱起于额鼻,衄家则三阳之经血俱虚,夺血者无汗,故不可发汗,汗出则重亡其阴矣。额上陷脉,陷中之动脉也。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眥,上额交巅;阳明之脉起于鼻,交额中,旁纳太阳之脉;少阳之脉起子目锐眥,三经互相贯通,俱在于额上鼻目之间。三阳之血不荣于脉,故额上陷脉紧急也;三阳之血不贯于目,故目直视不能眴也;阴血虚少,则卫气不能行于阴,故不得眠也,此三阳之危证也。
1700734323
1700734324 《金鉴》:衄家者,该吐血而言也,谓凡衄血、吐血之人,阴气暴亡,若再发其汗,汗出液竭,诸脉失养,则额角上陷中之脉,为热所灼,故紧且急也。目直视,目瞪不转睛也,不能眴,目睫不合也,亦皆由热灼其脉引缩使然。不得眠者,阳气不能行于阴也,凡此所见之病,皆阳盛阴微之危证,谁谓衄家可轻发其汗耶!
1700734325
1700734326 尤在泾:额上陷,脉紧急者,额上两旁之动脉,陷伏不起,或紧急不柔也。《灵枢》云:“两跗之上,脉陷竖者,足阳明。”陷谓陷伏,竖即紧急,与此正相发明。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皆亡阴之证也。
1700734327
1700734328 钱天来:额上,非即额也,额骨坚硬,岂得即陷,盖额以上之卤门也……是以误汗则阳气不充于脑,则额上之卤门必陷,血虚则系目之筋脉急紧而直视,所以睛不能转侧而摇动也。《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衄后则无血以归肝,而神不归舍,失汗则卫气失常,不能行阴二十五度,所以不得眠也。
1700734329
1700734330 [按语] 各家对衄家不可发汗,虽然说法略有差异,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惟对额上陷,脉急紧的理解分歧较大,如喻氏解为额上必陷,张氏注为额上陷脉紧急,并交待说,陷脉者陷中之动脉也。但额上究指何处?则都含浑而欠明确。钱氏指出额上非额,额骨坚硬,岂得即陷,责问有理,但主张是额上囟门,则又与实际不符,幼儿固然可以出现囟门下陷,而成人囟门已合,怎么能够下陷?《金鉴》提出是额角上陷中之脉,尤氏提出是额上两旁之动脉,这才合乎实际。尤氏引《灵枢》“两跗之上,脉陷竖者”,意在说明陷脉急紧的含义。总之,额上陷与脉急紧分读,前者是望诊所见,后者对目直视的病理说明,于理可通;额上陷脉急紧作一句读,实际也寓有陷伏不起与紧急不柔两层意思,于理亦通。因此,可以并存,无庸多议。
1700734331
1700734332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1700734333
1700734334 [校勘] 《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不可发汗”作“不可攻其表”,“发汗则”作“汗出则”。
1700734335
1700734336 [语译] 平素有失血疾患的病人,不可使用发汗的方法,误发其汗,就会发生寒栗振战。
1700734337
1700734338 [提要] 平素失血的禁用汗法。
[ 上一页 ]  [ :1.7007342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