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4339e+09
1700734339
1700734340 [浅释] 经常失血的病人,不但阴血损伤,阳气亦不充沛,即使患外感表证,也不可用发汗方法。假使误用汗法,不但阴血更伤,阳气也必更伤,阴血伤则无以营养筋脉,阳气伤则无以卫外为固,因而发生寒栗振战的变证。其病变机制与68条的芍药甘草附子汤证极为类似,不过彼仅恶寒,此有振战而已。
1700734341
1700734342 [选注] 成无己:《针经》曰:“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亡血发汗,则阴阳俱虚,故寒栗而振摇。
1700734343
1700734344 程郊倩:亡血家为阴虚,阴虚阳已无依,更发汗以夺其液,阳从外脱,则寒栗而振,是为阴阳两竭。凡遇可汗之证,便不可不顾虑夫阴经之营血,有如此者。
1700734345
1700734346 《金鉴》:凡失血之后,血气未复,为亡血虚家,皆不可发汗也。盖失血之初,固属阳热,然亡血之后,热随血去,热固消矣,而气随血亡,阳亦危矣;若再发汗,则阳气衰微,力不能支,故身寒噤栗,振振耸动,所必然也。盖发阴虚之汗,汗出则亡阴,即发暴吐衄血之汗也,故见不能眴,不得眠,亡阴等病也;发阳虚之汗,汗出则亡阳,即发亡血虚家之汗也,故见寒栗而振,亡阳等病也。
1700734347
1700734348 唐容川:此寒栗而振,与前必振寒,内外俱虚故也,同义。彼是下后亡阴,筋脉失养,复发汗又亡其阳,则寒气发动,筋脉不能自持,故振。此节亡血家,即是阴筋失养,复发汗以亡其阳,则寒气发动,筋脉不能自持,故寒栗而振,其义正与前同。
1700734349
1700734350 [按语] 阴阳相互依存,平素失血,必然阴阳两虚,发汗则阴阳更加损伤,所以寒栗而振,唐注认为本条与60条振寒的病理相同,颇是。该条为脉微细,本条未及脉象,当也可以互参。《金鉴》把本条亡血家单纯作为阳虚,显然不够全面,把衄家说成暴吐衄血,尤其不够允当,不仅割裂了阴阳,并且混淆了旧病与新疾的界限。
1700734351
1700734352 汗家①,重发汗,必恍惚心乱②,小便已阴疼③,与禹余粮九。(本方阙)(88)
1700734353
1700734354 词解 ①汗家:指平常惯会出汗的人,包括盗汗、自汗在内。
1700734355
1700734356 ②恍惚心乱:神迷意惑,慌乱不宁。
1700734357
1700734358 ③小便已阴疼:小便之后,尿道疼痛。
1700734359
1700734360 [校勘] 《玉函经》“发”下有“其”字。
1700734361
1700734362 [语译] 平素常常出汗的人,再用发汗方法,就会发生心神恍惚,慌乱不宁,小便以后尿道疼痛等变证,可治以禹余粮丸。
1700734363
1700734364 [提要] 汗家阴阳俱虚,禁用发汗。
1700734365
1700734366 [浅释] 汗家,是指平素惯易出汗的人,当包括自汗和盗汗在内。久汗则阳虚不固,阴血亦伤,因而阴阳俱虚,所以虽有外感表证,也应慎用发汗。重读虫音,再也。重发汗,谓再用发汗方法,必致心阳更伤,而心神失养,则会发生神思恍惚,心中慌乱无主;津液更伤,而尿道失滋,则小便已阴疼。本条与以上数条不同,不仅有误汗变证,而且载有救误的方剂。但是,仅提出了禹余粮丸的方名,却没有具体药味,因而又引起了许多推测和争议。究竟谁是谁非,很难得出结论。然而不管该方药味多少,总是以禹余粮为必用的主药,那么,仅就禹余粮的性味功能,亦可了解主治的大概。禹余粮甘淡性寒,有敛阴止汗,重镇固涩作用。汗止神安,则恍惚心乱可愈;表固液复,则尿后阴疼自止。由此可见,方剂虽缺,规矩已备,临床上随证化裁,自不难收到预期效果。
1700734367
1700734368 [选注] 成无己:汗者,心之液,汗家重发汗则心虚,恍惚心乱;夺汗则无水,故小便已阴中疼。
1700734369
1700734370 程郊倩:心主血,汗者心之液,平素多汗之家,心血虚少可知。重发其汗,遂至心失所主,神恍惚而多忡憧之象,此之谓乱。小肠与心为表里,心液虚,而小肠之水亦竭,自致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其为养心血,和津液,不急于利小便,可意及也。
1700734371
1700734372 陈修园:平素患汗病之人,名曰汗家。心主血,汗为心液,患此病之人,其心虚血少可知,若重发其汗,则心主之神气无所依,必恍惚心乱,且心主之神气虚,不能下交于肾,而肾气亦孤,故小便已而前阴溺管之中亦疼,与禹余粮丸。本方失传,王日休补方用禹余粮、赤石脂、生梓白皮各三两,赤小豆半升,共为末,蜜丸弹子大,以水二升,煮取一升,早暮各一服。然亦不过利水之品,毫无深意。
1700734373
1700734374 魏念庭:禹余粮丸,原方阙。愚臆度之,即赤石脂禹余粮汤耳,意在收涩小便,以养心气,气足则血生矣,且有镇安心神之义也,如理中汤可以制丸也。
1700734375
1700734376 尤在泾:禹余粮丸方缺。常器之云,只禹余粮一味,火煅服亦可。按禹余粮体重可以去怯,甘寒可以除热,又性涩主下焦前后诸病也。
1700734377
1700734378 舒驰远:平日汗多者,表阳素亏,若重发其汗,则阳从外亡,胸中神魂无主,故心神恍惚而内乱也。小便已阴疼者,阳气大虚,便出则气愈泄而化源伤,故疼。便前痛为实,便后痛为虚。从来皆云汗者心之液,汗多者,重汗则心血伤,小肠之血亦伤,宜生心血,通水道。愚谓不然,如果血虚,曷为不生内烦诸证,此病在气分,宜于涩以固脱之外,大补阳气则当矣。
1700734379
1700734380 唐容川:汗家之津液,既从皮毛发泄,又重发其汗,则津液尽从皮毛外出,而下行之津液反竭,是以溺管枯涩而小便疼也。其恍惚心乱者,亦不是心血虚少。盖心烦是血虚,心悸是阳虚,心乱是阳气飞越,此与火迫劫亡阳,必惊狂同义。
1700734381
1700734382 [按语] 成、程、陈诸氏释本证病机,侧重于血虚液少,舒氏专责之阳虚,都欠全面。唐氏主张小便已阴疼为津液竭,恍惚心乱为阳气浮越,从两方面解释,比较切当。各家对禹余粮丸的补充意见均可参考。从证情来看,治当阴阳兼顾,温燥、寒腻,均有所碍,禹余粮丸敛阴固涩,可能发挥特殊作用。
1700734383
1700734384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①。(一作逆)(89)
1700734385
1700734386 词解 ①蚘:即“蛔”字。
1700734387
1700734388 [校勘] 《玉函经》“发”字下有“其”字。
[ 上一页 ]  [ :1.7007343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