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4389
1700734390
[语译] 病人平素体质虚寒,更发其汗,胃肠愈加寒冷,必然发生吐逆,也可能吐出蛔虫。
1700734391
1700734392
[提要] 阳虚中寒的禁用发汗。
1700734393
1700734394
[浅释] 病人有寒,指平素阳气不足,中焦虚寒,虽有表证,亦不可发汗,只能温中助阳以和肌表,如径用一般的发汗方法,必致阳气外越,中阳更虚,里寒更甚,而发生吐逆。如果肠道有蛔虫寄生,则蛔虫不安而上行,可随呕吐而出。
1700734395
1700734396
[选注] 张隐庵:夫阴阳气血,皆生于胃府水谷,病人有寒,胃气虚矣,若复发汗,更虚其中焦之气,则胃中冷,必吐蛔。夫蛔乃阴类,不得阳热之气,则顷刻顿生而外出矣。
1700734397
1700734398
黄坤载:脏腑素有积寒,复发汗以亡胃阳,胃冷不能安蛔,必吐蛔虫。虫因木化,厥阴木郁,则生蛔虫,《素问》“厥阴者,阴之厥阳”,厥阴以至阴之脏,寒极吐蛔,则水腾而火不能复,中伏死机,是以内外感伤诸病,一见吐蛔,便属险证,阳绝则死,阳复则生。惟温病吐蛔,是热非寒,与余证不同也。
1700734399
1700734400
《金鉴》:胃寒复汗,阳气愈微,胃中冷甚,蛔不能安,故必吐蛔也,宜理中汤送乌梅丸可也。
1700734401
1700734402
[按语] 吐蛔有两种原因:一为胃寒,如本条所述;一为胃热,如黄氏所述“温病吐蛔”,也应具体分析,区分寒热,不能绝对看待。
1700734403
1700734404
以上条文(82~89)内容大意:
1700734405
1700734406
1700734407
1700734408
1700734409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先下之,治不为逆。(90)
1700734410
1700734411
[校勘] 《玉函经》无“若”字,“先发汗”、“先下之”下并有“者”字。
1700734412
1700734413
[语译] 本来应该发汗,反而治以攻下,这样治疗是错误的;如果先用发汗解表,表解以后再用下法,就不错误了。本来应该先用下法,反而治以发汗,治法是错误的;如果先用攻下,治疗方法才不错误。
1700734414
1700734415
[提要] 汗下先后的运用原则。
1700734416
1700734417
[浅释] 单纯的表证或里实证,不存在汗下先后问题,只有当既有表证,又有里实证病情较为复杂的情况下,究竟应当先汗还是先下,却颇值得研究,本条正是对这一治则问题作出具体的说明。一般说来,表里证同具,里实的应当先进解表,表解之后方可使用攻下。如先用攻下,就是治疗的错误。但是,也有里实证较重,而表证较轻,里甚于表,治当先用攻下以治里,如果一定要执先表后里,不知灵活运用,势必延误病机,也是治疗的错误。因此,在临床的时候,必须根据证情的轻重缓急,来决定汗、下治法,才能避免错误。
1700734418
1700734419
[选注] 《金鉴》:立治逆之法,不外乎表里,而表里之治,不外乎汗下,病有表里证者,当审其汗下何先,先后得宜为顺,失宜为逆。若表急于里,本应先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汗而后下,治不为逆也。若里急于表,本应先下,而反汗之,此为逆也;若先下而后汗,治不为逆也。
1700734420
1700734421
程郊倩:究竟治逆之法,非能于法外议法也,只此表里之间,汗下酌其所宜,而不失先后之序,则凡彼之所为逆治者,即我用之以治逆者矣……世多依违两可之医,胸无断决,托言曰慎。观仲景之标篇俱着辨字,不辨而慎,何必汗下始杀人;能辨而断,何必汗下不救人也。
1700734422
1700734423
黄坤载:风寒外闭,宜辛温发散而不宜下,燥热内结,宜苦寒攻下而不宜汗。若表邪未解,里邪复盛,则宜先汗而后下;若里邪急迫,表邪轻微,则宜先下而后汗,错则成逆矣。若治法得宜,先后不失,不为逆也。
1700734424
1700734425
冉雪峰:此节证辨汗下,时辨先后,治辨顺逆,就全篇言,为总结前半,就本栏言,为冒起下文,远瞩高瞻,统举其全,昭示大者、远者、活泼者、完整者,词意浑括,只是一个涵盖虚冒,下文逐条分疏,不啻自注自释,一气连读,不难了了……大抵治疗精蕴,有定法,有活法,活法中有定法,定法中又有活法。先汗后下,此为定法,先下后汗,此为活法。当汗不可下,当下不可汗,此为活法中定法;汗不尽再下,下不尽再汗,此为定法中活法。明得此项意义,则此条意义跃跃显出。
1700734426
1700734427
[按语] 以上注释,均平允可从,冉氏就全篇内容结构与治疗大法说明本条的意义,尤其有助于理解。要之汗下先后,都有一定的规则,其中既有定法,又有活法,符合病机病势则为顺,否则即为逆。从临床来看,一般都应先汗,不可先下,先下后汗,只是个别的特殊情况,如某些伏邪温病里实证显著,虽有表证,亦应先用攻下,常有里通而表亦解者。然而这只能属于活法、变法,而不是常法、定法,所以虽是汗下并举,却是有所侧重,不应平行看待。
1700734428
1700734429
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①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②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宜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91)
1700734430
1700734431
词解 ①清谷:清,古与“圊”通,清谷,就是腹泻而食物不化的意思。
1700734432
1700734433
②清便:见前23条词解。
1700734434
1700734435
[校勘] 《玉函经》“身疼痛者”作“身体疼痛者”。
1700734436
1700734437
[语译] 太阳伤寒,由于医生误用下法,以致下利完谷,连续不止;此时身体疼痛等表证虽然尚在,也应急救其里虚。等到大便正常,还有身疼痛时,再治疗其表。治里虚证宜用四逆汤,治表证宜用桂枝汤。
1700734438
[
上一页 ]
[ :1.7007343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