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4489e+09
1700734489
1700734490 [提要] 昏冒汗解的机制与汗解后里未和的治法。
1700734491
1700734492 [浅释] 太阳表证,本当治以发汗解表,反而治以泻下,这就违反了治疗原则,当然不会病愈。又用发汗的方法,治法虽然未错,但由于起先误下,在里的正气已伤,现在发汗,表邪不但不能随汗而解,反而徒伤表气,以致表里俱虚,邪仍郁滞。假使虚的程度尚未十分严重,还有奋起祛邪出表的可能,由于正虚邪郁,清阳不能上升,因而在正欲祛邪而正邪相争时,病人发生头目昏冒不清,这与汗解之前发生振战的机制一样,也是得汗的先兆,所以在昏冒后随之汗出而表解病除。如果尚有里实症状,可以再酌用下剂以治其里实。
1700734493
1700734494 [选注] 成无己:冒者,郁也,下之则里虚而亡血,汗之则表虚而亡阳,表里俱虚,寒气怫郁,其人因致冒。《金匮要略》曰:“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汗之则怫郁之邪得解,则冒愈。《金匮要略》曰:“冒家欲解,必大汗出。”汗出表和而里未和者,然后复下之。
1700734495
1700734496 柯韵伯:太阳病,只得个表不和,初无下证,其里不和,多由汗下倒施而得也。表里俱虚,指妄汗下亡津液言,其阳邪仍实,故表里不解。冒者,如有物蒙蔽之状,是欲汗之兆也。因妄下后阳气怫郁在表,汗不得遽出耳,待汗出冒自解。然但得个表和,其津液两虚,阳已实于里,故里仍未和。里证既得,然后下之,此虽复下,治不为逆矣。
1700734497
1700734498 《金鉴》:冒家者,谓凡因病而昏冒者也,然冒家或有汗出自愈,其所以然者,非表里俱虚,乃邪正皆衰,表里自和故也。得汗出而自愈者,和于表也,得下利而自愈者,和于里也。得里未和,然后下之。
1700734499
1700734500 程郊倩:太阳病,先下之而不愈,阴液先亡矣,因复发汗,营从卫泄,阳津亦耗,以此表里两虚,虽无邪气为病,而虚阳戴上,无津液之升以和之,所以怫郁而致冒。冒者,清阳不彻,昏蔽及头目也,必得汗出,津液到而怫郁始去,所以然者,汗出表和故也。则非用发表之剂而和表之剂可知。得里未和者,阳气虽返于内,阴气尚未滋而复也,故从前妄下以亡津液者,至此不得不斟酌下之以助津液矣。观条中所以然者及然后字,知此际之汗之下,皆不得已而强为汗下法也。此之谓和,和者,和正气也。
1700734501
1700734502 [按语] 此条昏冒是因正虚而微邪郁表,而正欲祛邪,邪正相持,暂时尚未能胜邪的反应,待正胜邪祛,则汗出而愈。成氏、柯氏虽有主寒气怫郁与阳气怫郁的不同,但是都就邪正两方面来析其机制,这是一致的。当然,必须是正邪双方都不太盛,才有可能郁冒汗解,《金鉴》所谓邪正皆衰,就是指正虚邪亦不盛而言。程氏单纯强调津液之虚,则稍嫌片面。因为纯由于虚而致昏冒,多为正气越脱的危候,少阴病篇297条“时时自冒者死”,就是证明。所以必须明确区分,决不能相提并论,混为一谈。
1700734503
1700734504 太阳病未解,脉阴阳俱停①(一作微),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②者,先汗出而解;但阴脉微③(一作尺脉实)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94)
1700734505
1700734506 词解 ①脉阴阳俱停:即尺寸部的脉搏都停伏不见。
1700734507
1700734508 ②阳脉微:寸脉微见搏动。
1700734509
1700734510 ③阴脉微:尺脉微见搏动。
1700734511
1700734512 [校勘] 《玉函经》“脉阴阳俱停”句下,作“必先振汗而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阴微者,先下之而解,汗之宜桂枝汤,下之宜承气汤”。《脉经》“调胃承气汤”作“大柴胡汤”,“阴”、“阳”下皆无“脉”字,“汗出”作“汗之”。
1700734513
1700734514 [语译] 在太阳病还没有解除的时候,忽然尺寸部的脉搏都停止不动,这时必先作战栗,而后汗出病解。独寸脉微见搏动的,先汗出而病解;独尺脉微见搏动的,泻下后而病解。如要使用下法,调胃承气汤比较适宜。
1700734515
1700734516 [提要] 脉搏突然停伏与战汗的关系。
1700734517
1700734518 [浅释] 太阳病未解,一定有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存在,脉搏也一定呈现浮象。如果病人平素正气较弱,当正气抗邪向外,与邪相争的时候,营卫之气一时郁聚不能外达,脉搏就会闭伏不显,这是欲汗之机,所以出汗之前必作战栗,正既胜邪,则周身汗出而病解,脉搏也自然还复正常。这种脉停,仅战汗前的一时反应,瞬间即过,与气血不能运行,生机即将休止的脉绝是绝对不同的,这是必须深知的。其次,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关尺部脉停,寸部脉独微微搏动的,这是阳部邪实,病势向外,邪自汗出而解。假使寸关部脉停,尺部脉独微微搏动的,这是阴部邪实,病势向里,可用泻下方法,使里之实邪下泄而解。关于泻下的方剂,可用调胃承气汤。这种脉微,是指脉的轻微搏动,乃正气祛邪向外的反应,不应误解为阳气虚衰的微脉。
1700734519
1700734520 [选注] 成无己:阴阳脉俱停,无偏胜者,阴阳气和也。《经》曰:“寸口、关上、尺中三处,大小、浮沉、迟数同等,此脉阴阳为和平,虽剧当愈。”今脉阴阳既和,必先振栗,汗出而解。但阳脉微者,阳不足而阴有余也。《经》曰:“阳虚阴盛,汗之则愈。”阴脉微者,阴不足而阳有余也。《经》曰:“阳盛阴虚,下之则愈。”
1700734521
1700734522 程郊倩:如太阳病不解,脉阴阳俱停止而不见者,是阴极而阳欲复也。三部既无偏胜,解之兆也。然必先振栗,汗出而解者,郁极而欲复,邪正必交争,而阴阳乃退耳。若见停止之脉,而仍不解者,必阴阳有偏胜处也,但于三部停止中,而阳脉微见者,即于阳微处,知阳部之邪实盛,故此处欲停之而不能停也,先汗出以解其表邪则愈。于三部停止中,而阴脉微见者,即于阴微处,知其阴部之邪实盛,故此处欲停之而不能停也,下之以解其里邪则愈。若欲下之,宜调胃承气汤。盖正虚邪实,理自环生,汗下得宜,不特去邪气以之,而和正气亦以之。
1700734523
1700734524
1700734525 又:阴阳俱停者,伏极欲伸也,阳微阴微者,结处露也。二者皆因阳虚,汗与下从达从夺也。
1700734526
1700734527 钱天来:停者,停止之谓,犹暂停、略停、少停之义也。振栗者,振动而战栗也,以太阳病未解之时,阴阳脉俱忽然停止而不见,乃正气本虚,难于胜邪,致正邪相争,阴阳击搏,振栗将作,所以阴阳脉皆暂时潜伏,乃正气欲复,邪气将解之征,故必先振栗,则阳气鼓动,正气得伸,然后汗出而解也。
1700734528
1700734529 《金鉴》:太阳病未解,当见未解之脉,今不见未解之脉,而阴阳脉俱停,三部沉伏不见,既三部沉伏不见,则当见可死之证,而又不见可死之证,是欲作解之兆也。作解之兆,必先见振栗汗出而始解者,乃邪正交争作汗故也。但作解之脉不能久停,脉之将出,必有其先,先者何?先于三部上下阴阳沉伏不见处求之也。若从寸脉阳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外,必先汗出而解;若从尺脉阴部微微而见者,则知病势向内,必自下利而解。如不自下利,若欲下之以和里,宜调胃承气汤主之。由此推之,则可知如不自汗出者,若欲汗之以和表,宜桂麻各半汤主之也。
1700734530
1700734531 黄坤载:太阳表证未解,脉忽尺寸俱停止而不动,此心气虚不能外发,营卫郁闭之故也。顷之必先振栗战摇而后汗出而解,其未停止之先,尺寸之脉必有大小不均,若但寸脉微弱者,是阳郁于下,必阳气升发,汗出而后解,此先振栗而后汗出者也。若但尺脉微弱者,是阴虚阳燥,下窍堵塞,得汗不解,必下之通其结燥,使胃热下泄而后解。阳明病府热蒸发,则汗出表解,今太阳病表证未解,是内热未实,此时若欲下之,宜于汗后用调胃承气,硝黄甘草调其胃府之燥热也。
1700734532
1700734533 [按语] 关于脉阴阳俱停,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作均停解,谓脉均停调和,以成无己为代表,方中行、喻嘉言、张隐庵、张令韶、柯韵伯、尤在泾、沈目南、汪苓友、陈修园、魏念庭等皆宗成说,似乎颇有理致,实际模糊影响,三部脉本身就有差异,怎样的脉才算是均停调和,恐必无言以对。一是作停止解,谓脉搏停伏不见,以程郊倩为代表,钱天来、《金鉴》、黄坤载等的看法大致相同,实践证明这一说法比较符合事实,特别是温病发生战汗时,常有脉搏暂时停伏不见,汗出后脉即如常,叶氏有脉停勿讶之说,确实是可贵的经验。
1700734534
1700734535 对阳脉微汗解、阴脉微下解的解释分歧尤大,几乎无一雷同,有主正虚,有主邪盛,似都不够贴切,《金鉴》认为阳脉微动是病势向外,阴脉微动是病势向内,与汗下联系起来,理由似较充分一些。总之,这一脉微,决非微弱之微脉,其机制同于脉停,亦是营卫郁滞,只是程度略轻罢了。汪苓友提出“大抵脉微二字当活看,此非微弱之微,乃邪滞而脉道细伏之义。邪滞于经,则表气不得条达,故阳脉微,邪滞于府,则里气不能通畅,故阴脉微”。如果与《金鉴》病势趋向说互参,当更有助于精神实质的理解。
1700734536
1700734537 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①邪风②者,宜桂枝汤。(95)
1700734538
[ 上一页 ]  [ :1.7007344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