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4739
1700734740
桂枝三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六两 生姜三两(切) 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1700734741
1700734742
[校勘] 《玉函经》、成本“内饴”作“内胶饴”。《外台秘要》作“先煮五味,取三升,去滓,内饴,更上火微煮,令消解”,“用”字作“服”字,《玉函经》、《千金翼方》同,无“建中汤”三字。《玉函经》、成本、《金匮》甘草作“三两”。《千金翼方》大枣作“十一枚”。
1700734743
1700734744
1700734745
[方解] 成无己:脾者土也,应中央,处四脏之中,为中州,治中焦,生育营卫,通行津液;一有不调,则营卫失所育,津液失所行,必以此汤温建中脏,是以建中名焉。胶饴味甘温,甘草味甘平,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脾者,必以甘为主,故以胶饴为君,甘草为臣。桂辛热,辛,散也,润也,营卫不足,润而散之;芍药味酸微寒,酸,收也,泄也,津液不逮,收而行之,是以桂、芍药为佐。生姜味辛温,大枣味甘温,胃者卫之源,脾者营之本。《黄帝经》曰:营出中焦,卫出上焦是矣;卫为阳,不足者益之必以辛,营为阴,不足者补之必以甘,辛甘相合,脾胃健而营卫通,是以姜枣为使。或谓桂枝汤解表而芍药数少,建中汤温里而芍药数多,殊不知二者远近之制;皮肤之邪为近,则制小其服也……心腹之邪为远,则制大其服也。
1700734746
1700734747
方中行:小建中者,桂枝汤倍芍药而加胶饴也。桂枝汤扶阳而固卫,卫固则营和;倍芍药者,酸以收阴,阴收则阳归附也;加胶饴者,甘以润土,土润则万物生也。
1700734748
1700734749
许宏:建中者,建其脾也。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建中之味甘也。阳脉涩,阴脉弦者,为中虚内寒也。心中悸者为气虚,烦者为血虚。故用胶饴为君,甘草、大枣为臣,以甘佐甘,缓之也。白芍药之酸,能收敛脾气而益其中,故用之为佐。桂枝、生姜之辛,以散余邪而益其气也。
1700734750
1700734751
张令韶:此言病在经脉者,宜小建中汤以行其血脉,而小柴胡为解枢之剂,亦能通经脉内外之血气也。阳脉涩者,邪客于阳络也,阴脉弦者,邪客于阴络也,夫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今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经络之内,故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以守中,桂枝辛走气,芍药苦走血,故易芍药为君,加胶饴以建中胃,建中者,建立其中也,以经隧之血脉,皆中胃之所生也。若不差者,复与小柴胡汤以转枢,枢机利而经隧之血脉通矣,通则不痛也。先与小建中,便有与柴胡之意,非因小建中不效,而又与小柴胡也。
1700734752
1700734753
[按语] 小建中汤为桂枝汤倍用芍药加胶饴组成,成氏、许氏主张以胶饴为君,张氏认为是芍药为君。根据芍药用量倍于桂枝,芍药当然非常重要,但从整个配伍意义来看,胶饴的作用则尤为重要,以甘药为主,佐桂枝则温阳益气之效著,佐芍药则养血益阴之力强,合为平补阴阳,益气养血的良剂。关于方名的含义,成氏释为温建中脏,许氏释为建其脾,张氏释为建中胃,实际上中脏自应包括脾胃,而脾胃又为营卫生化之本,所以建中不但能健脾胃中气,也能调和营卫,成氏“脾胃健而营卫通”一语,正是对小建中汤作用的高度概括。
1700734754
1700734755
用小建中汤,必须使用胶饴,若不用它,就失掉了仲景立方的精义。
1700734756
1700734757
[本方应用范围] ①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胃酸过多症,胃酸过少症,胃下垂,肠系膜淋巴结核,腹痛,腹胀,腹泻,便秘。②慢性肝炎。③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贫血,虚黄。④虚劳遗精,手足烦热,自汗盗汗,心悸鼻衄,形寒低热。⑤妇女痛经,儿童夜尿、尿频,眼科水泡性结膜炎,眼底出血(暴盲)。
1700734758
1700734759
[医案选录] 王右,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微恶寒,此为肝乘脾,小建中汤主之。(录自《经方实验录》)
1700734760
1700734761
丁某,男,45岁,工人,1980年9月11日初诊。腹痛已三年,每年秋季发作,全身怕冷,腹部喜暖喜按,得食则减,有时夜间亦痛,甚则不能入寐,疼痛向背部放射,反酸,X线钡剂透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舌苔白,脉浮紧。中医诊断:胃脘痛。辨证:脾胃虚寒。治则:温中建脾,散寒止痛。处方:桂枝9克,白芍18克,生姜9克,甘草9克,大枣3个,饴糖18克,防风18克,没药9克。服三剂痛止,服十五剂诸症状消失。(录自《经方验》)
1700734762
1700734763
按:两案均是虚寒腹痛,前案从腹痛喜按,痛时自觉有寒气自上下迫,脉虚弦,断为肝乘脾,治以小建中,与本条先与小建中汤之意颇合,如果药入病差,就不需再用小柴胡汤了。由此可见,所谓先补后和,并非指固定的公式,而是两套方案,提示治病和办理其他事情一样,有许多方法,而决不是只有一种方法。
1700734764
1700734765
后案的证候记录比较完全,也必较典型,于小建中汤中加入防风、没药,对提高疗效有一定作用,陈修园谓防风“培土以和木气,其用独神”,值得作进一步观察研究。
1700734766
1700734767
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①,却复发热汗出而解。(101)
1700734768
1700734769
词解 ①蒸蒸而振:蒸蒸,内热貌,气从内达,邪从外出,而周身振栗颤抖。
1700734770
1700734771
[校勘] 《玉函经》“有柴胡”作“小柴胡”,“病”字,“若”字,“却复”的“复”字,《玉函经》、《千金翼方》都没有,成本亦无“复”字。
1700734772
1700734773
[语译] 患了伤寒或中风,有柴胡汤的适应证,只要见到一个主证,就可确诊,不必证候全备。凡是柴胡汤病证而误用下法之后,如果柴胡证仍在的,可再用柴胡汤治疗,服柴胡汤后,必然发生蒸蒸战栗,却再发热出汗而病解除。
1700734774
1700734775
[提要] 柴胡证的辨证方法,及误下后再服柴胡汤,可能发生战汗而病解。
1700734776
1700734777
[浅释] 所谓柴胡证,应包括少阳病提纲与小柴胡汤所治的四个主证在内,如果这些证候完全具备,自不难诊断,然而临床的证候表现非常复杂,典型的证候极为少见,贵在见微知著,审察病机,本条提出“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正是示人以执简驭繁的辨证方法,不仅适用于辨柴胡证,也适用于辨其他汤证。历来对主证问题见解不一,存在较大争议,其实论中有许多条文已经作出了具体的例证,如少阳病篇264条“耳聋目赤,胸满而烦”,265条“头痛发热,脉弦细”,阳明病篇266条“胁下硬满,往来寒热”,229条“胸胁满不去”以及149条、379条的“呕而发热”等,都体现了但见一证便是的精神。虽然仅仅是个别症状,却足以表明病机确属柴胡证,或病机重点在少阳枢机不利,就应当以柴胡汤主治。
1700734778
1700734779
柴胡证,治以下法,自属误治,最易致少阳之邪内陷而发生其他变证,则非柴胡汤所能主治。但还应以证为凭,如果柴胡证仍在,则知邪未内陷,仍可再用柴胡汤。不过,邪虽未陷,正气毕竟受到损伤而虚,因此,服柴胡汤后,正气得药力之助,奋起祛邪而正邪剧争,于是蒸蒸而振栗战抖,继之发热汗出,邪随汗解。这样的汗出病解,即后世所说的战汗,大多见于病程较长,正气较虚,邪在表里之间。若病势浅表,正气不虚,汗解时是不会发生振栗的。
1700734780
1700734781
[选注] 郑重光: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者,言往来寒热是柴胡证,此外兼见胸胁满硬、心烦喜呕,及诸证中凡有一证者,即是半表半里,故曰“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因柴胡为枢机之剂,风寒不全在表,未全入里者,皆可用,故证不必悉具,而方有加减法也。至若柴胡有疑似证,不可不审者,如胁下满痛,本渴而饮水呕者,柴胡不中与也,及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亦非柴胡证,此等又当细为详辨者也。
1700734782
1700734783
程郊倩;即柴胡汤病证,已经误治而里证无伤,不妨仍作小柴胡汤处治,有如下之一法,柴胡证之所禁者,犯此须防表邪乘虚而入,坏病随成,不复留此柴胡证耳。若柴胡证不罢者,则里气尚能拒表,枢机未经解纽,复与小柴胡汤,使邪气得还于表,而阳神内复,自当蒸蒸而振,振后却发热汗出解。解证如此者,以下后阳虚之故,不虚则无此矣。
1700734784
1700734785
黄坤载:柴胡证本不宜下而误下之,柴胡证罢,此为坏病;若其证不罢,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栗,却发热汗出而解。阳气欲发,为阴邪所束,郁勃鼓动,故振栗战摇,顷之透发肌表,则汗而解矣。
1700734786
1700734787
汪苓友:柴胡证者,谓邪入少阳,在半表半里之间也。但见一证,谓或口苦,或咽干目眩,或耳聋无闻,或胁下硬满,或呕不能食,往来寒热等,便宜以柴胡汤治之,不必待其证候全具也。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者,误下之也,若柴胡证不罢,以无变证,故其病犹在也,当复与柴胡汤以和解之。得汤必蒸蒸而振,振者、战也,战而后发热,故云蒸蒸,互词以见义也。正气与邪气相争,正气胜则邪气还表,故汗出而解。
1700734788
[
上一页 ]
[ :1.70073473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