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4789e+09
1700734789 [按语] 各家注语虽有不同,但主要精神是一致的。郑氏既肯定了但见一证便是,又强调柴胡有疑似证,不可不审,认识比较全面,并且符合临床实际,只有这样理解,才能避免片面。程氏、黄氏、汪氏等对复用小柴胡汤发生战汗而病解的机理,都有所阐发,汪氏指出蒸蒸而振,战而后发热,是互词以见义,对正确领会战汗的特征尤有帮助。
1700734790
1700734791 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102)
1700734792
1700734793 [语译] 患伤寒病才两三日,就出现了心中动悸和烦扰不宁,这时可用小建中汤主治。
1700734794
1700734795 [提要] 里虚兼感外邪的证治。
1700734796
1700734797 [浅释] 以伤寒冠首,自应有恶寒发热等表证,未提属于省文。仅有两三日,就发生了心悸烦扰,既无蓄水证,当不是水气凌心之悸,又无胸中窒和口苦等证,也不是热扰胸膈或胆火上炎之烦;那么,当责之平素里虚不足,阳气虚不能胜邪则心悸,阴血弱为邪所扰则心烦,总的说来,是邪实正虚。表里证同具,里虚者应先治其里,这是必须遵循的治疗原则。心中悸而烦为阴阳两虚,所以治宜用平补阴阳的小建中汤。如果阴阳能够及时得复,不但悸烦可止,由于抗邪有力,外感表邪也可能获得解除,因此,又有寓汗于补的积极意义。
1700734798
1700734799 [选注] 《金鉴》:伤寒二三日,未经汗下,即心悸而烦,必其人中气素虚,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盖心悸阳已微,心烦阴已弱,故以小建中汤先建其中,兼调营卫也。
1700734800
1700734801 魏念庭:建中者,治其本也。与建中后,徐审其在表,则仍发汗,中建,虽发汗,阳不致亡矣。
1700734802
1700734803 程郊倩:可见阳去入阴,必有其先兆,善治者急宜杜之于未萌矣。心中悸而烦,则里气虚,而阳神易为阴袭,建中汤补中和里,保中州以资气血为主。虽悸与烦皆小柴胡汤中兼见之证,而得之二三日,里证未必便具,小柴胡汤非所与也。
1700734804
1700734805 陈平伯:但云心中烦悸,不云无汗恶寒等证,可知服过麻黄汤后,表实已解,里虚渐著,故以此汤补之。
1700734806
1700734807 [按语] 《金鉴》认为虽有表证,亦不可汗之,陈平伯认为表实已解,里虚渐著,仔细相衡,似以《金鉴》说更有意义。事实上悸烦既属于虚证,则不管表证已解未解,总以救里为急;如中气得到扶助,正气能发挥驱邪作用,表邪亦往往能随之而解。如果不顾里虚,但用发汗解表,那么,汗出则阴阳更伤,必然造成不良的后果。
1700734808
1700734809 小建中汤为甘药主剂,有稼穑作甘之义。惟其味甘,故有缓中补虚之功。第100条的阳脉涩,阴脉弦,腹中急痛,为病在肝脾之不治,建中汤能治之;本条的心中悸而烦,此病在心脾之两虚,建中汤亦能治之。可知甘药之用,足以资养脾胃,生长营血,是以肝得之而木气疏和,心得之而火用修明,腹中急痛,心中悸烦,一建中汤治之而都能获效,其故在是。
1700734810
1700734811 太阳病,过经①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②,(一云呕止小安)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103)
1700734812
1700734813 词解 ①过经:超过了病愈的日期。经,作常字解,意指太阳病的病程。
1700734814
1700734815 ②心下急:胃脘部拘急窘迫。
1700734816
1700734817 [校勘] 《玉函经》、《外台秘要》“反”字作“及”字。《脉经》、《千金翼方》“仍”字作“续”字。成本、《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小柴胡”下有“汤”字。《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呕不止,心下急”作“呕止小安”,“郁郁”上有“其人”两字。成本“大柴胡”下无“汤”字。
1700734818
1700734819 [语译] 太阳病十多日,已经超过了一般病程,反数次攻下,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先给与小柴胡汤。如果呕吐不止,而胃脘部急迫,郁郁微烦的,是病还未解除,用大柴胡汤下其邪实,就可痊愈。
1700734820
1700734821 [提要] 少阳病兼里气壅实的证治。
1700734822
1700734823 [浅释]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所谓过经,指病程较长,未能如期而愈。柯韵伯说:“经者、常也,过经是过其常度,非经络之经也。发于阳者七日愈,七日以上自愈,已行其经尽故也,七日不愈,是不合阴阳之数,便为过经。”病程虽有十余日,但并不一定传入阳明,反而再次三次使用下法,是为误治。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可见用下之前,是柴胡证。既然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自当仍用小柴胡汤治疗。与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的治法是一样的。
1700734824
1700734825 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得转,病即可愈;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而为呕不止,由胸胁苦满而为心下急,由心烦而为郁郁微烦,这就表明病机不单纯在半表半里,而且兼里气壅实,所以应改用大柴胡汤和解兼下其里实。
1700734826
1700734827 [选注] 程郊倩:太阳病过经十余日,邪不入里,知此际已具有柴胡证矣,观下文柴胡证仍在字可见。医乃二三下之,此之谓反,下后不无伤其里气,骤然用及小柴胡,防犯及前条(98条)后必下重,食谷者哕,故徐而俟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则枢机尚未解散,先与小柴胡汤和解之。若呕不止,知其下已成堵截也,其人必心下急,郁郁微烦。急者,喘促之状,势不为呕缓也,郁烦者,热不为呕越也,此则从前误下时已薄及半表里,邪留结于膈之上下使然。膈上之邪已经小柴胡解去,而膈下之结未去,气无从降,故逆上不已也。用大柴胡一破其结,留者去而逆气下行矣,此上病治下之法也。
1700734828
1700734829 又:用小柴胡处,不详其证,且云四五日,何其纡迟,以其有干碍处,故示人以慎,恐下后之柴胡证亦不足凭,故略之。用大柴胡处,兼及吐时之余证,直云与之愈,何其决捷,以证无模棱,故示人以断。能析及证中之证,自不至犯及柴胡之禁。
1700734830
1700734831 尤在泾:太阳病,过经十余日,而有柴胡证,乃邪气去太阳,之阳明,而复之少阳也。少阳不可下,而反二三下之,于法为逆。若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所谓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是也。若服汤已,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邪气郁滞于里,欲出不出,欲结不结,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以下其里热则愈,亦先表后里之意也。
1700734832
1700734833 章虚谷:过经十余日者,太阳之邪过于少阳经也。少阳不当下,而反二三下之,幸其人体强无他变证;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和之。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其陷入阳明腑邪未解也,故不用参甘之补中,仍以柴、芩、半夏之升降,姜、枣之调和,而加白芍平肝,枳实、大黄通利,使郁逆之邪从阳明而下,是经腑兼治而大其制也。
1700734834
1700734835 [按语] 本条程注颇有阐发,对条文前略后详的分析亦有理致,主旨突出论治,当证情有干碍处,则用药宜慎;证情无模棱处,则治当果断。尤氏指出先用小柴胡,继用大柴胡,亦是先表后里法,亦为要领之言。但对过经十余日,解为邪气去太阳,之阳明,而复之少阳,仍沿袭少阳在阳明之后,则不免拘泥。章氏解释过经为太阳之邪过于少阳经,亦失之牵强,其实病程的长短,仅能作为辨证的参考,日数过多,既可传入阳明,又可传入少阳,也可仍在太阳,一切皆应以临床脉证为据,本条经二三下之,而柴胡证仍在,故从而推知误下之前已是柴胡证。第105条同样是过经,却为阳明府实证,就是很好的证明。
1700734836
1700734837 大柴胡汤方
1700734838
[ 上一页 ]  [ :1.7007347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