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4817e+09
1700734817 [校勘] 《玉函经》、《外台秘要》“反”字作“及”字。《脉经》、《千金翼方》“仍”字作“续”字。成本、《脉经》、《千金翼方》、《外台秘要》“小柴胡”下有“汤”字。《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呕不止,心下急”作“呕止小安”,“郁郁”上有“其人”两字。成本“大柴胡”下无“汤”字。
1700734818
1700734819 [语译] 太阳病十多日,已经超过了一般病程,反数次攻下,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然存在的,可先给与小柴胡汤。如果呕吐不止,而胃脘部急迫,郁郁微烦的,是病还未解除,用大柴胡汤下其邪实,就可痊愈。
1700734820
1700734821 [提要] 少阳病兼里气壅实的证治。
1700734822
1700734823 [浅释] 太阳病过经十余日,所谓过经,指病程较长,未能如期而愈。柯韵伯说:“经者、常也,过经是过其常度,非经络之经也。发于阳者七日愈,七日以上自愈,已行其经尽故也,七日不愈,是不合阴阳之数,便为过经。”病程虽有十余日,但并不一定传入阳明,反而再次三次使用下法,是为误治。从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可见用下之前,是柴胡证。既然柴胡证仍在,表明邪气并未因下而内陷,自当仍用小柴胡汤治疗。与101条“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的治法是一样的。
1700734824
1700734825 服小柴胡汤后,如枢机得转,病即可愈;但服后病未好转,而反加重,由喜呕而为呕不止,由胸胁苦满而为心下急,由心烦而为郁郁微烦,这就表明病机不单纯在半表半里,而且兼里气壅实,所以应改用大柴胡汤和解兼下其里实。
1700734826
1700734827 [选注] 程郊倩:太阳病过经十余日,邪不入里,知此际已具有柴胡证矣,观下文柴胡证仍在字可见。医乃二三下之,此之谓反,下后不无伤其里气,骤然用及小柴胡,防犯及前条(98条)后必下重,食谷者哕,故徐而俟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则枢机尚未解散,先与小柴胡汤和解之。若呕不止,知其下已成堵截也,其人必心下急,郁郁微烦。急者,喘促之状,势不为呕缓也,郁烦者,热不为呕越也,此则从前误下时已薄及半表里,邪留结于膈之上下使然。膈上之邪已经小柴胡解去,而膈下之结未去,气无从降,故逆上不已也。用大柴胡一破其结,留者去而逆气下行矣,此上病治下之法也。
1700734828
1700734829 又:用小柴胡处,不详其证,且云四五日,何其纡迟,以其有干碍处,故示人以慎,恐下后之柴胡证亦不足凭,故略之。用大柴胡处,兼及吐时之余证,直云与之愈,何其决捷,以证无模棱,故示人以断。能析及证中之证,自不至犯及柴胡之禁。
1700734830
1700734831 尤在泾:太阳病,过经十余日,而有柴胡证,乃邪气去太阳,之阳明,而复之少阳也。少阳不可下,而反二三下之,于法为逆。若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所谓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是也。若服汤已,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邪气郁滞于里,欲出不出,欲结不结,为未解也。与大柴胡以下其里热则愈,亦先表后里之意也。
1700734832
1700734833 章虚谷:过经十余日者,太阳之邪过于少阳经也。少阳不当下,而反二三下之,幸其人体强无他变证;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汤和之。若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其陷入阳明腑邪未解也,故不用参甘之补中,仍以柴、芩、半夏之升降,姜、枣之调和,而加白芍平肝,枳实、大黄通利,使郁逆之邪从阳明而下,是经腑兼治而大其制也。
1700734834
1700734835 [按语] 本条程注颇有阐发,对条文前略后详的分析亦有理致,主旨突出论治,当证情有干碍处,则用药宜慎;证情无模棱处,则治当果断。尤氏指出先用小柴胡,继用大柴胡,亦是先表后里法,亦为要领之言。但对过经十余日,解为邪气去太阳,之阳明,而复之少阳,仍沿袭少阳在阳明之后,则不免拘泥。章氏解释过经为太阳之邪过于少阳经,亦失之牵强,其实病程的长短,仅能作为辨证的参考,日数过多,既可传入阳明,又可传入少阳,也可仍在太阳,一切皆应以临床脉证为据,本条经二三下之,而柴胡证仍在,故从而推知误下之前已是柴胡证。第105条同样是过经,却为阳明府实证,就是很好的证明。
1700734836
1700734837 大柴胡汤方
1700734838
1700734839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芍药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生姜五两(切) 枳实四枚(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温服一升,日三服。一方加大黄二两,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
1700734840
1700734841 [校勘] 柴胡《千金翼方》作“八两”,半夏《外台秘要》作“水洗”,生姜《玉函经》作“三两”,大枣《外台秘要》作“十三枚”。“再煎”下,《玉函经》、《外台秘要》有“取三升”三字,依照小柴胡汤的煎服法,这当然是脱文。成本、《玉函经》方中原有“大黄二两”。《玉函经》“右七味”作“右八味”,煮服法末有“一方无大黄,然不加不得名大柴胡汤也”十六字。但“一方加大黄”以下十七字,《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成本都有。《本事方》方中也列有大黄,注云“伊尹《汤液论》,大柴胡汤同枣、姜共八味,今监本无,脱之也”。
1700734842
1700734843 [方解] 周禹载:大柴胡总以少阳为主治,而复有里者也。外邪未解,既不可治内,而里证已具,复不可专外,故于和之之中,加下药微利之。用枳实、大黄苦寒以泄阳明之热也;易甘草以芍药者,烦郁非甘所宜,故以收者滋肝,何者?胆附于肝,荣肝而烦可以解也。
1700734844
1700734845 尤在泾:大柴胡有柴胡、生姜、半夏之辛而走表,黄芩、芍药、枳实、大黄之苦而入里,乃表里并治之剂,而此云大柴胡下之者,谓病兼表里,故先与小柴胡解之,而后以大柴胡下之耳。盖分言之,则大小柴胡各有表里,合言之,则小柴胡主表,而大柴胡主里,古人之言,当以意逆,往往如此。
1700734846
1700734847 许宏:柴胡性凉,能解表攻里,折热降火,用之为君。黄芩能荡热凉心,用之为臣。枳实、芍药合用,而能除坚破积,助大黄之功,而下内热,而去坚积;生姜、半夏辛以散之;大枣之甘,缓中扶土,五者共为其佐。独用大黄为使,其能斩关夺门,破坚除热,宣行号令,而引众药共攻下者也。
1700734848
1700734849 王晋三:前章言少阳证不可下,而此复出下法者,以热邪从少阳而来,结于阳明,而少阳未罢,不得不借柴胡汤以下阳明无形之热,故于本方去人参、甘草实脾之药,倍加生姜,佐柴胡解表,加赤芍破里结,则枳实、大黄下之不碍表邪矣。柴胡治中,大黄导下,二焦并治,故称大。
1700734850
1700734851 陈古愚:方用芍药、黄芩、枳实、大黄者,以病势内入,必取苦泄之品,以解在内之烦急也。又用柴胡、半夏以启一阴一阳之气,生姜、大枣以宣发中焦之气。盖病势虽已内入,而病情仍欲外达,故制此汤,还借少阳之枢以外出,非若承气之上承热气也。
1700734852
1700734853 [按语] 此方与三承气的专于攻下阳明燥实不同,而是和解少阳兼下里实,故仍用小柴胡以和解少阳,加枳实、芍药、大黄以泄热破滞,因里气壅实而不虚,故不用人参、甘草。以上诸家对方义的解释各有侧重,而都认为是两解少阳、阳明,都突出了大黄在方中的作用,可见王叔和在方后提出“若不加,恐不为大柴胡汤”的注语是正确的。王晋三主张芍药为赤芍,符合破结需要,有利于选药;周禹载认为芍药是滋肝,荣肝而烦可解,虽然与除坚破积说相反,但对全面理解芍药的性能,仍有启发和帮助。至于尤氏对表里概念的分析,指出应相对地灵活理解,也极有意义。但是把半夏归纳在柴胡一起,也说成走表,则脱离实际。
1700734854
1700734855 [本方应用范围] ①急性肝炎,阻塞性黄疸,胰腺炎,胆囊炎,胆结石合并感染。②急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酸过多或过少,胃穿孔,胃神经症,习惯性便秘,急性肠炎,痢疾。③大叶性肺炎,支气管哮喘。④脂肪心,高血压,脑梗死,脑溢血。⑤肾盂肾炎,膀胱炎。⑥青年痤疮,丹毒,带状疱疹,荨麻疹,皮肤瘙痒,圆形脱发。⑦沙眼,角膜实质炎,虹膜炎,中心视网膜炎,耳鸣,鼻窦炎,中耳炎,咽峡炎。⑧口臭,糖尿病,肥胖症,精神失常。
1700734856
1700734857 [医案选录] 姬某,男性,33岁。患慢性肝炎,经某医院治疗,已一年余,仍有轻度黄疸不退,谷丙酶高达1570单位,于1971年6月15日会诊。切其脉左关浮弦,右脉滑大,望其舌中部有干黄苔,自诉胁微痛,心下痞满。综合脉舌症候,是少阳阳明并病而阳明病重。选用大柴胡汤,治少阳蕴热之黄疸与阳明痞结之胀满,更辅以涤热散结专开心下苦闷之小陷胸汤。处方:柴胡9克,枳实6克,白芍9克,川军6克,清夏9克,黄芩9克,生姜12克,大枣四枚(擘),糖瓜蒌30克,川黄连3克。水煎服,7剂。
1700734858
1700734859 6月22日:复诊,弦滑脉见减,舌黄苔见退,残余黄疸消失,痞满稍舒,谷丙酶降至428单位,是方药已对证,续进10剂,谷丙酶正常,出院。
1700734860
1700734861 原按:中医辨证,左脉浮弦为柴胡汤证,右脉滑大为陷胸汤证,因之取大柴胡汤、小陷胸汤合剂治之,残余黄疸很快消失,自觉脘满亦基本解除,同时谷丙酶亦随之降至正常。由此见到经方若能用之得当,确能取到如鼓应桴的捷效。(录自《岳美中医案集》)
1700734862
1700734863 按:这一案例所以能取得显著效果,除了选用方药切当外,关键是辨证准确,肯定证属少阳阳明并病而阳明病重,就抓住了病机的要害,这正是六经辨证理论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由此可见,六经辨证决不是仅适用于风寒性质的外感病,而是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同时从两方的主治作用来看,所谓阳明病,也不是仅限于肠腑燥结证,小结胸证的心下痞,按之痛,乃痰热阻结胃部,实际也是阳明病。病经年余,谷丙酶高达1570单位,仅服药17剂,竟降至正常,疗效不可谓不快,难道是偶然的巧合,这正是辨证论治理论的科学价值所在,值得深入研究。
1700734864
1700734865 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①发潮热,已而②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104)
1700734866
[ 上一页 ]  [ :1.7007348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