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4917
[校勘] 成本“十三日”下有“不解”二字。《脉经》、《玉函经》、《千金翼方》“谵语”上有“而”字,“以有热也”作“内有热也”。《千金翼方》无“调胃”二字。
1700734918
1700734919
[语译] 病伤寒十三日,超过了病解的一般日程,见到谵语,乃里热熏蒸的缘故,应当服用攻下的汤药。一般情况是小便利的,大便应当坚硬,而反发生下利,脉象调和没有其他虚象,可见这是医生误用丸药攻下所致,属于治疗的错误。如果不是因误下而自动下利的,脉象应当微厥,现在脉象反而调和的,这是里实无疑,用调胃承气汤主治。
1700734920
1700734921
[提要] 阳明谵语下利的辨治。
1700734922
1700734923
[浅释] 本条和上条都是病伤寒十三日,同属于丸药误下而致下利,但上条少阳兼阳明里实的主证明确,发生不应有的下利,通过问诊即可了解,因此,辨证尚较容易,所以先用小柴胡汤和解达邪于外,再用加芒硝汤兼治其里实。本条虽然有阳明谵语,但是无其他里实见证,况且不是便秘而是下利,因而辨证较上条困难,在这一情况下,除小便利可作参考外,脉象是主要的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只要脉象一般如常,没有特殊变化,就可以排除下利似虚,断定证属里实,所谓脉调和,就是脉如常的意思,不是指沉实有力。如果脉不调和,则下利可能因虚,谵语也可能属虚而不属实了。所谓微厥,即脉不调和的互词,不是脉象的名称。成氏解为“脉微而厥”,《金鉴》解为“脉微弱而厥”,柯氏删去“厥”字,改为“脉当微”,尤氏释为“脉乍不至”等,似都未免失之附会。要之,调和与微厥是对脉象常与变的说明,仍是示人脉证合参的辨证方法,对于疑似难明的证候,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尽管证实而脉象不虚,但既经误下,胃气难免受伤,自不宜再用峻剂,所以选用具有缓下作用的调胃承气汤。
1700734924
1700734925
[选注] 程郊倩:谵语为胃实,不应下利,下利为虚,脉不应调和,今皆互而有之,知未下利之先,胃有其实热也。胃热则屎燥,当以汤荡除其热为合法,若未下以汤,亦只有谵语证,何至小便利,大便当硬而反下利,下利而脉复调和,调和对下微字看,仍阳明如经之大脉也。脉证不协,知医下以丸药,下焦之关闸徒虚,胃中之燥屎仍在,所以下利兼见谵语。顾下利谵语,亦有亡阳而属虚寒者,要之脉微肢厥可辨,今反和而如经,知液以下利而愈干,屎以液干而愈燥,邪热敛内而为实无疑也。虽属大承气汤证,而关闸已伤,只宜和以调胃承气汤耳。
1700734926
1700734927
张隐庵:此言病气已入阳明胃府,无分便硬自利,审为实热之证者,俱可从乎下解也。伤寒十三日不解,过阳明经而谵语者,以内有热也,当以汤药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下注,大便当硬,内热而燥,汤药下之可也。若过经谵语,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夫丸缓留中,徒伤胃气,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而涉于里阴者,其脉当微,手足当厥,今反调和者,此为阳明内实,而腐秽当下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700734928
1700734929
张令韶:过经谵语者,以胃府有热也,当以汤药下之。若小便利者,津液偏注,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不以汤药下之而以丸药下之,病仍不去,非其治也,此因治非其治,所以致利。若胃气虚寒而自利者,脉当微厥,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渐大也。今反调和而不微厥者,以丸缓于中,留而不去,其病为实,故为内实也,宜调胃承气去其留中之腐秽,而胃自和矣。
1700734930
1700734931
[按语] 程氏主张脉调和,仍阳明如经之大脉,但大脉并非可下之脉,似理由不足。关于脉微厥,程氏和张隐庵一样,都释为脉微肢厥,试问虚寒下利,是否一定肢厥?显然不是,而且原文微厥并提,并无肢字,可见这样解释,既有背于原文,也不符临床实际。张令韶引用“不可下篇”中“厥者,脉初来大,渐渐小,更来渐大”的说法,但“微”字又无著落,所以,只能聊备一说,临床是否会见到如此脉象,还有待于进一步体验。
1700734932
1700734933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①,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②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106)
1700734934
1700734935
词解 ①如狂:好像发狂,较发狂为轻。
1700734936
1700734937
②少腹:亦称小腹。一说脐以下腹部为小腹,脐下两旁为少腹。
1700734938
1700734939
[校勘] 《玉函经》“血自下”作“血必自下”,“下者愈”作“下者即愈”,“少腹”作“小腹”。
1700734940
1700734941
[语译] 太阳病表证未解,邪热结于膀胱部位,病人出现了好像发狂的症状,如果自动下血的,血下之后病就可以痊愈。病人表证未解的,还不可用攻下法,应当先解其表;待表解以后,只感少腹部拘急挛结的,才可使用攻下法,宜用桃核承气汤。
1700734942
1700734943
[提要] 蓄血轻证的病理机转与治法。
1700734944
1700734945
[浅释] 本条提示太阳病过程中可能发生蓄血证,这是因为邪未能即时外解,化热内传由气入血,热与血结于膀胱部位,瘀热上干神明,因而出现神志错乱的如狂症状。《内经》早有“血在下如狂”与“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的记载,可见如狂是蓄血证的主证之一。所谓如狂,指狂的程度尚轻,还未达到完全亲疏不辨的地步。由于瘀血初结,血被热邪所迫,有妄行下出的可能,如果自动发生下血,则邪热可随血下出而解,这是蓄血轻证机转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是瘀热无下行之机,那就必须使用攻下,但是必须注意表证的有无,如果表证未罢,则应当先解其表,待表解之后,而蓄血证未除,再攻其蓄血,不得先攻蓄血,以免表邪内陷而导致其他病变,这是表里证同具,里实者,治应先表后里的原则。正如《内经》所说:“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治其内也。”因为是瘀血初结,证势较轻,所以用活血逐瘀的桃核承气汤。
1700734946
1700734947
[选注] 成无己:太阳,膀胱经也,太阳经邪热不解,随经入府,为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者,为未至于狂,但不宁耳。《经》曰:“其人如狂者,以热在下焦。”太阳多热,热在膀胱,必与血相搏,若血不为蓄,为热迫之,则血自下,血下则热随血出而愈。若血不下者,则血为热搏,蓄积于下,而少腹急结,乃可攻之,与桃核承气汤下热散血。
1700734948
1700734949
柯韵伯:阳气太重,标本俱病,故其人如狂。血得热则行,故尿血也。血下则不结,故愈。冲任之血,会于少腹,热极则血不下而反结,故急。然病自外来者,当先审表热之轻重以治其表,继用桃仁承气汤以攻其里之结血。此少腹未硬满,故不用抵当。
1700734950
1700734951
钱天来:余历观注伤寒家,动辄以惊狂谵语及心下悸者,皆作心病论,已属乖谬,而膀胱蓄血之说,恐尤为不经。愚谓仲景之意,盖以太阳在经之表邪不解,故热邪随经内入于府,而瘀热结于膀胱,则热在下焦,血受煎迫,故溢入回肠,其所不能自下者,蓄积于少腹而急结也。况太阳多血少气,阳明多气多血,肠胃为受盛之器,传化糟粕之浊道,百物之所汇,血热妄行,岂有不归肠胃者乎?且膀胱为下焦清道,其蒸腾之气,由气化而入,气化而出,未必能藏蓄血也。即另有溲血一证,亦由肾脏受伤,下焦气化乖离,故有气血错乱之病,然自小便流出者,亦非瘀蓄留滞成形作块之血也。若果膀胱之血蓄而不行,则膀胱瘀塞,下文所谓少腹硬满,小便自利者,又何自出乎?历见蓄血必从大便而出,未见有伤寒蓄血而出于小便者。若果出于小便,因何反用桃仁承气及抵当通其大便乎?
1700734952
1700734953
汪苓友:按热结膀胱,膀胱乃小腹中之物,膀胱热结,其气蒸于少腹,则血不流利,故作急结之形,为下焦蓄血之证谛也,所以桃核承气汤,乃攻下焦蓄血,治少腹急结之药,实非通膀胱热结之药也。《条辨》注云:“少腹指膀胱,急结者,有形之血蓄积也。”《尚论篇》注云:“少腹急结,为膀胱之血蓄而不行。”若似乎血在膀胱以内,则是服桃核承气汤后,蓄血当从小便中出矣,二家所言,殊欠分析。
1700734954
1700734955
[按语] 许多注家皆据“热结膀胱”一语,主张蓄血证为膀胱蓄血,并称作太阳府证。只从名称上作文章,不联系临床实际,殊不知热结膀胱是指蓄血的成因,并非血蓄于膀胱之内,钱、汪二氏的分析研讨,极有理致。其实蓄血证是太阳病程中发生的兼证,要在掌握蓄血证的辨证要点与治疗方法以及临床运用,太阳府证之说不必拘泥。成注桃核承气汤为下热散血,汪氏提出血乃有形之物,可下而不可散,热乃无形之气,可散而不可下,主张当作下血散热。虽然仅是用字的更易,足见治学精神的谨严细致。柯注解血自下为尿血,当是由热结膀胱引申而来,实际并非绝对,也不足为膀胱蓄血的依据。
1700734956
1700734957
桃核承气汤方
1700734958
1700734959
桃仁五十个(去皮尖) 大黄四两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二两(炙) 芒硝二两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蛸,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①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1700734960
1700734961
词解 ①先食温服:在饭前服药。
1700734962
1700734963
[校勘] 《玉函经》作“先煎四味,取二升半,去滓,内硝更煮微沸,温服”云云。
1700734964
1700734965
[方解] 尤在泾:此即调胃承气汤加桃仁、桂枝,为破瘀逐血之剂。缘此证热与血结,故以大黄之苦寒,荡实除热为君;芒硝之咸寒,入血软坚为臣;桂枝之辛温,桃仁之辛润,擅逐血散邪之长为使;甘草之甘,缓诸药之势,俾去邪而不伤正为佐也。
1700734966
[
上一页 ]
[ :1.7007349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