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4989e+09
1700734989 [选注] 成无己:伤寒八九日,邪气已成热而复传阳经之时,下之虚其里而热不除。胸满而烦者,阳热客于胸中也;惊者,心恶热而神不守也;小便不利者,里虚津液不行也;谵语者,胃热也;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阳气内行于里,不荣于表也。
1700734990
1700734991
1700734992
1700734993 张隐庵:此言少阳枢折于内不能出入者,须启生阳之气以达之。伤寒八九日,当阳明、少阳主气之期,只借少阳之枢转以外出。若下之,则枢转有乖,开不得,开则胸满,则烦惊,决渎有愆,则小便不利;阳明内热,则发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少阳主枢,枢折而不能转侧也。
1700734994
1700734995 《金鉴》:伤寒八九日,邪不解,表不尽,不可下也。若下之,其邪乘虚内陷。在上者,轻则胸满,重则结胸;胸满者,热入于胸,气壅塞也。在中者,轻则烦惊,重则昏狂;烦惊谵语者,热乘于心,神不宁也。在下者,轻则小便不利,重则少腹满痛;小便不利者,热客下焦,水道阻也。邪壅三焦,则荣卫不行,水无去路,则外渗肌体,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也。以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其大意在和解镇固,攻补兼施也。又:此条乃阳经湿热之身重,若以为津亡血涩,阳气不能宣布,阴经湿寒之身重,则误矣。
1700734996
1700734997
1700734998 [按语] 张氏认为此证的病理机转,是少阳枢折于内,不能出入,虽然有一定理由,似失之太玄,而且单纯以开来解析胸满烦惊,亦过于笼统,反不如成氏的解释贴切。关于身重,成注为阳气内行于里,不荣于表,《金鉴》注为邪壅三焦,荣卫不行,水湿外渗肌体,又说是阳经湿热,似乎截然相反,实际是一主于正,一主于邪。阳郁不达,乃就正而言,并非阳虚,水邪、湿热,乃就邪而言,本条的身重,阳郁不达与湿热困滞两种因素均有,所以在和解枢机的基础上,既清泄湿热,又温通阳气。
1700734999
1700735000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1700735001
1700735002 柴胡四两 龙骨、黄芩、生姜(切)、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芩各一两半 半夏二合半(洗) 大黄二两 牡蛎一两半(熬) 大枣六枚(擘)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1700735003
1700735004 [校勘] “铅丹”《玉函经》作“黄丹”。成本无“黄芩”、“半夏”。《千金翼方》作“一合”,成本作“二合”。“牡蛎一两半”下,《仲景全书》有“煅”字。成本“十二味”作“十一味”。《玉函经》无“切如碁子”四字。《外台秘要》“碁”字上有“博”字。“一两沸”《玉函经》、《外台秘要》作“取二升”。“服一升”《外台秘要》作“分再服”。“本云”以下,《玉函经》作“本方柴胡汤内加龙骨、牡蛎、黄丹、桂枝、茯苓、大黄也,今分作半剂”二十四字。
1700735005
1700735006 [方解] 成无己:与柴胡汤以除胸满而烦,加龙骨、牡蛎、铅丹,收敛神气而镇惊;加茯苓以行津液,利小便;加大黄以逐胃热,止谵语;加桂枝以行阳气而解身重。错杂之邪,斯悉愈矣。
1700735007
1700735008 周禹载:此以柴胡、桂枝二汤,去芍药、甘草,加龙骨、牡蛎、茯苓、大黄者也。本太阳误下,故主桂枝,然不见少阳一证,何为以柴胡主治耶?烦惊虽系乎心,未有不因于胆,何者?胆为将军之官,失荣则多畏也。故以龙骨合牡蛎镇肝胆,盖龙骨可以定魂魄,同牡蛎可以疗惊怖。用人参,辅正也,加茯苓,利水去膀胱热也,半夏去满,大黄除胃实,去谵语也,铅丹宅心安神也,姜可以散表,可以通神明,枣不独安中,且和百药,补津液。皆照原方减一半,法斯当矣。
1700735009
1700735010 王晋三:手少阴烦惊,从足太、少阳而来,故仍从柴桂立方,邪来错杂不一,药亦借错杂不一以治之。柴胡引阳药升阳,大黄领阴药就阴。人参、炙草助阳明之神明,即所以益心虚也;茯苓、半夏、生姜启少阳三焦之枢机,即所以通心机也;龙骨、牡蛎入阴摄神,镇东方甲木之魂,即所以镇心惊也。龙牡顽钝之质,佐桂枝即灵;邪入烦惊,痰气固结于阴分,用铅丹即坠。至于心经浮越之邪,借少阳枢转出于太阳,即从兹收安内攘外之功矣。
1700735011
1700735012 [按语] 本方即小柴胡汤去甘草,加龙骨、牡蛎、茯苓、桂枝、大黄、铅丹。关于配伍意义,王氏侧重于心,周氏侧重于胆,均有一定发挥,但从徐灵胎的经验来看,“此方能下肝胆之惊痰,以之治癫痫必效”,可见与肝胆的关系更密切一些。许多注本载本方均无黄芩,如钱天来解释方义,直接提出“去黄芩者,阳虚阴盛,避寒凉也”,果如所说,何以不去大黄?但钱氏解释也有可取之处,如论证铅丹的作用:“盖心固主惊,肝脏亦主惊骇,是故铅丹之为物也,非惟金能制木,重可镇惊,况铅本北方之黑,因制炼之功,化而为南方之赤,则坎离一交,水火既济,以之治肝木之邪,有三家相见之奇,五行攒簇之妙矣。”则颇有阐发。
1700735013
1700735014 [本方应用范围] ①癫痛。②神经症(头痛,失眠,呕吐,气喘,关节痛等)。③精神分裂症。④房室传导阻滞。⑤夜游症,夜惊症,夜尿症,多汗症。⑥甲状腺功能亢进。⑦美尼埃病。⑧高血压。⑨舞蹈病。⑩肝豆状核变性。⑪长期发热。⑫更年期综合征。⑬肥胖症,阳痿。⑭脱发,白癜风,湿疹,头部外伤后眩晕头痛,胸锁乳突肌痉挛。⑮白内障,青光眼,慢性复发性口疮。
1700735015
1700735016 [医案选录] 王某,28岁,男,工人。1976年2月15日初诊。家属代诉,病者患夜游症一年。每在夜间11时前后,突然起床,不声不响,整装后,破门而出,到院内做广播操,或擦自行车,甚而有时做饭,完后回房,一直沉睡至第二日清晨,向他问及夜里之事,毫无所知。去西医就诊,诊断为“夜游症”,未予特殊治疗,故前来中医就诊。病人体质壮实,患慢性复发性口疮,自觉胸胁苦满,心下痞,烦躁,长期便秘,舌质红,脉弦有力。此少阳胆火,兼阳明府实之证,宜投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柴胡12克,黄芩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半夏10克,生姜3片,茯苓16克,大黄6克,大枣6枚,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浮小麦30克,甘草10克。水煎服。
1700735017
1700735018 复诊:服上方3剂后,每周夜游次数减至2次,其睡眠较前多,大便也通畅,又投3剂而治愈。(录自《经方的临床应用》)
1700735019
1700735020 按:夜游症之用本方加味治疗,主要根据胸胁满的少阳证,与长期便秘的阳明里实证,因此,在和解少阳的同时,兼泻阳明之实,由于属于精神疾患,所以又佐以甘麦大枣汤。从本案的辨治,可以看出柴胡加龙牡汤证的证情虽然复杂,但病机关键还是少阳枢机不利与阳明肠府不畅。推而广之,本方所主的各种病证,也必须符合上述病机,才有可能有效。所以,异病同治的实质,还是辨证论治。
1700735021
1700735022 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①,刺期门②。(108)
1700735023
1700735024 词解 ①纵:是五行顺次相克的形式。
1700735025
1700735026 ②期门:穴名,位在乳直下二寸处。
1700735027
1700735028 [语译] 患伤寒病,腹部胀满,语言错乱,寸口部的脉象浮而且紧,这是肝木乘脾土的表现,叫做纵,可以用针刺期门穴治之。
1700735029
1700735030 [提要] 类似太阳、阳明的肝乘脾证治。
1700735031
1700735032 [浅释] 腹满谵语,近似阳明里实证,但脉象不是沉迟实大,证候不兼烦躁潮热;寸口实际指腕部的寸关尺,不是专指寸脉,寸口脉浮而紧,近似太阳伤寒主脉,但是没有恶寒发热,头痛项强等表证,可见腹满谵语,不属阳明,脉浮而紧,也非太阳,而是因肝邪乘脾所致,切不可误作太阳与阳明病证,而误用治太阳、阳明的方法。本条主要精神是肝乘脾证与太阳、阳明证的鉴别诊断,因而极有辨证意义。肝乘脾何以会发生上述见证?《辨脉法》说:“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换言之,弦脉可表现为类似浮而紧,实际是肝木旺之征,“肝气盛则多言”,肝旺也可发生谵语;肝木乘脾,脾气困滞不运,则可发生腹满,它与阳明里实腹满有着本质的不同。肝木与脾土,乃五行学说顺次相克的关系,所以名之为纵。既非太阳之表,又非阳明之里,汗法与下法,当然都不可用。病机的主要方面在于肝旺,所以刺期门以泄肝,肝气平则脾不被克,而腹满谵语自除,脉浮而紧自和。
1700735033
1700735034 [选注] 成无己:腹满谵语者,脾胃疾也;浮而紧者,肝脉也,脾病见肝脉,木行乘土也。《经》曰:“水行乘火,木行乘土,名曰纵。”此其类矣。期门者,肝之募,刺之以泻肝经盛气。
1700735035
1700735036 柯韵伯:腹满谵语,得太阴阳明内证,脉浮而紧,得太阳阳明表脉;阴阳表里,疑似难明,则证当详辨,脉宜类推。《脉法》曰:“脉浮而紧者,名曰弦也。”弦为肝脉。《内经》曰:“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又曰:“肝气盛则多言。”是腹满由肝火,而谵语乃肝旺所发也。肝旺则侮其所胜,直犯脾土,故曰纵。刺期门以泻之,庶不犯厥阴汗下禁。
1700735037
1700735038
[ 上一页 ]  [ :1.7007349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