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35267e+09
1700735267
1700735268 ⑥火逆:凡误用火法治疗,因而形成变证的,称为火逆。
1700735269
1700735270 [校勘] 《玉函经》“脉浮宜以汗解”以下,至“火逆也”,另是一条;“欲自解者”以下,又另是一条。“宜以汗解,用火灸之”《玉函经》、《脉经》、《千金翼方》作“当以汗解,反而灸之”,“名火逆也”作“此为火逆”,“乃”字上无“烦”字,“乃有汗”独立为一句,“而解”上有“随汗”两字。“汗出解”下,成本有“也”字,《玉函经》作“汗出而解。”
1700735271
1700735272 [语译] 病人脉象无力而数,切不可使用灸法。因误灸为火邪内迫,就会引起烦扰不安的变证。阴虚有热,误灸则阴愈伤,是为追虚,误灸则热更炽,是为逐实。经脉中阴血亏乏,所以艾火虽然微弱,而内攻伤正却非常有力,甚至焦骨伤筋,已伤之血难以恢复。脉浮为表证,当用发汗解表方法,却用艾火灸之,以致邪不得从汗而出,病势因误火而加剧,病人从腰部以下,必沉重而麻痹,这种变证就名火逆证。如自动转愈的,必当先发心烦,经过发烦才得有汗而病解。怎么知道呢?因脉浮为病势向外,所以知道汗出病解。
1700735273
1700735274 [提要] ①微数脉为阴虚火盛,误灸的严重后果。②浮脉为表证,误灸的变证与将自解的机转。
1700735275
1700735276 [浅释] 本条是举脉略证,提出两种脉象代表两种不同的病机与证候,因误用灸法而发生两种截然不同的变证。一是阴虚火盛,脉见微数,微指脉搏的力量微弱,数指脉搏的次数快速,就是脉弱而数,不应与阳虚脉微混为一谈,要在指出阴虚里热证,禁用灸法。如果误用灸法,则里热更炽,阴伤更甚,而致心神烦乱不安。因血液本虚,用火法则更劫伤其阴,所以说是追虚;热本为实,用火法则更增加里热之势,所以说是逐实。素质阴虚的人,阳气每多偏亢,《经》曰“阴虚则内热”,艾火的力量虽然微小,但是火力进入人体之后,由于阴血不足,阳热偏盛,则阴愈伤而热愈炽,而为害倍烈,甚至带来焦骨伤筋的严重后果,就是用滋养营血的方法,也难以恢复。
1700735277
1700735278 二是脉浮。脉浮是病邪在表,治当发汗解表,使表邪从汗而解,也不可使用灸法。如误用艾灸,邪不但不能汗解,反而更加炽盛,损及营血,虽未及上节变证的严重,但邪气闭阻,营血运行不畅,可发生腰以下重著疼痛的痹证。如果表证未罢,病人发生烦扰不安,这是正气抗邪向外,欲汗的先兆,汗出则表邪可解。所谓“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正是对自动汗解机理的说明。之所以能自动汗解,关键是浮脉未变,因为脉浮是邪尚在表的确据,切勿忽视。
1700735279
1700735280 [选注] 程郊倩:若血少阴虚之人,脉见微数,尤不可灸。虚邪因火内入,上攻则为烦为逆。阴本虚也,而更加火,则为追虚;热本实也,而更加火,则为逐实。夫行于脉中者,营血也,血少被追,脉中无复血聚矣。艾火虽微,孤行无御,内攻有力矣。无血可逼,燎原乃在筋骨,盖气主煦之,血主濡之,筋骨失其所濡,而火所到处,其骨必焦,其筋必损,盖内伤真阴者,未有不流散于经脉者也,虽复滋营养血,终难复旧,此则枯槁之形立见,纵善调护,亦终身为残废之人而已,可不慎欤!
1700735281
1700735282 脉浮在表,不必挟热也,汗解为宜矣。用火灸之,不能得汗,则邪无出路,因火而盛,虽不必焦骨伤筋,而火阻其邪,阴气渐竭,下焦乃营血所治,营气竭而莫运,必重著而为痹,名曰火逆。则欲治其痹者,宜先治其火矣。
1700735283
1700735284 成无己:微数之脉,则为热也。灸则除寒,不能散热,是慎不可灸也。若反灸之,热因火则甚,遂为烦逆。灸本以追虚,而复逐热为实。热则伤血,又加火气,使血散脉中。气主煦之,血主濡之,气血消散,不能濡润筋骨,致焦骨伤筋,血散而难复也。脉浮在表,宜以汗解之,医以火灸取汗,而不得汗,邪无从出,又加火气相助,则热愈甚。身半以上,同天之阳,身半以下,同地之阴,火性炎上,则腰以下阴气独治,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也。烦、热也,邪气还表,则为烦热汗出而解。以脉浮故为邪还表也。
1700735285
1700735286 喻嘉言:脉微而数,阴虚多热之征也。此而灸之,则虚者益虚,热者益热,不至伤残不止矣。凡病者皆然,不独伤寒宜戒也。针灸家亦识此义否?
1700735287
1700735288 柯韵伯:欲自解,便寓不可妄治意。诸经皆有烦,而太阳更甚,故有发烦、反烦、更烦、复烦、内烦等证。盖烦为阳邪内扰,汗为阳气外发,浮为阳盛之脉,脉浮则阳自内发,故可必其先烦,见其烦必当待其有汗,勿遂妄投汤剂也。汗出则阳胜,而寒邪自解矣。若烦而不得汗,或汗而不解,则审脉定证,麻黄、桂枝、青龙,随所施而恰当矣。
1700735289
1700735290 [按语] 成、程二氏皆认为阴虚之人,不可用灸法,误用灸法,必将造成焦骨伤筋的残疾。事实上确有因误火而造成残疾者。关于腰以下重而痹的病机,成氏认为是腰以下阴气独治,程氏则认为是下焦营气竭而莫运。根据本条是表证误用灸法所致的变证,其机转主要是阳亢阴伤,腰以下重痹,当是阴血虚少,不能濡养筋脉所致,因此,当以程氏的说法较为近理。又烦而脉浮,为病势向外将欲汗解的先兆,诸氏所见略同,而柯氏更指出“见其烦必当待其有汗,勿遽妄投汤剂”,这是恐人误认烦为内证,而治以镇静安神之药,则反牵制病机外达的趋势,汗不能出,病不得除。这一推论,颇有参考意义。
1700735291
1700735292 烧针①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②。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③,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1700735293
1700735294 词解 ①烧针:就是用粗针外裹棉花,蘸油烧之,俟针红即去棉油而刺入,是古人取汗的一种治法。(今之疡医,于关节深处不能施刀者,间有以烧针决脓。)
1700735295
1700735296 ②奔豚:见65条词解。
1700735297
1700735298 ③一壮:放艾炷于穴位上,烧完一炷为一壮。
1700735299
1700735300 [校勘] 《玉函经》、《脉经》“奔”作“贲”。“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千金翼方》无“心”字。《脉经》、《千金翼方》无“各”字。《玉函》、《千金翼方》无“更加桂二两也”句。
1700735301
1700735302 [语译] 用烧针的方法以发汗,针刺的部位受到寒邪侵袭,发生红色核块的,必然要发作奔豚。自感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可外用艾火在其核上各灸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原方再加桂二两。
1700735303
1700735304 [提要] 因烧针引发奔豚的证治。
1700735305
1700735306 [浅释] 烧针是古代发汗的一种方法,由于处理不当,风寒之邪从针孔处侵入,致使血脉凝涩,针孔处发生红色肿块。风寒之邪引动下焦水寒之气向上攻冲,有如奔豚状,主要是病人自感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其病机为心阳虚而肾水上乘,所以外用艾灸其红色核块,以温散寒凝的气血,内用桂枝加桂汤和营卫,平冲逆。
1700735307
1700735308 [选注] 成无己: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动,发为奔豚。《金匮要略》曰: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肾气欲上乘心,故其气从少腹上冲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
1700735309
1700735310 黄坤载: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若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必是奔豚发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壮,散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以疏风木而降奔豚也。
1700735311
1700735312 章虚谷:针处被寒,闭其经穴而核起,太阳之邪不得外泄,内遏肾脏水寒之气,必致上冲于心,如豚之奔突,以太阳经脉络肾,寒邪由表犯里也。先灸核上通阳散寒,再服桂枝加桂汤平肾邪而调营卫,则表里通和,邪解而愈。
1700735313
1700735314 [按语] 成氏认为奔豚的发生,是烧针惊动心气,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动,并引《金匮》奔豚从惊发得之为佐证;章氏则以太阳与肾的关系说明奔豚是由太阳之邪不得外泄,内遏水寒之气上冲所致;黄氏又认为是寒闭针孔,风木郁动而发,三说都有一定理由,就药物的作用来看,肾气冲逆说理由比较充分。
1700735315
1700735316 桂枝加桂汤方
[ 上一页 ]  [ :1.7007352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