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5289
1700735290
[按语] 成、程二氏皆认为阴虚之人,不可用灸法,误用灸法,必将造成焦骨伤筋的残疾。事实上确有因误火而造成残疾者。关于腰以下重而痹的病机,成氏认为是腰以下阴气独治,程氏则认为是下焦营气竭而莫运。根据本条是表证误用灸法所致的变证,其机转主要是阳亢阴伤,腰以下重痹,当是阴血虚少,不能濡养筋脉所致,因此,当以程氏的说法较为近理。又烦而脉浮,为病势向外将欲汗解的先兆,诸氏所见略同,而柯氏更指出“见其烦必当待其有汗,勿遽妄投汤剂”,这是恐人误认烦为内证,而治以镇静安神之药,则反牵制病机外达的趋势,汗不能出,病不得除。这一推论,颇有参考意义。
1700735291
1700735292
烧针①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②。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③,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
1700735293
1700735294
词解 ①烧针:就是用粗针外裹棉花,蘸油烧之,俟针红即去棉油而刺入,是古人取汗的一种治法。(今之疡医,于关节深处不能施刀者,间有以烧针决脓。)
1700735295
1700735296
②奔豚:见65条词解。
1700735297
1700735298
③一壮:放艾炷于穴位上,烧完一炷为一壮。
1700735299
1700735300
[校勘] 《玉函经》、《脉经》“奔”作“贲”。“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千金翼方》无“心”字。《脉经》、《千金翼方》无“各”字。《玉函》、《千金翼方》无“更加桂二两也”句。
1700735301
1700735302
[语译] 用烧针的方法以发汗,针刺的部位受到寒邪侵袭,发生红色核块的,必然要发作奔豚。自感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的,可外用艾火在其核上各灸一壮,内服桂枝加桂汤,就是桂枝汤原方再加桂二两。
1700735303
1700735304
[提要] 因烧针引发奔豚的证治。
1700735305
1700735306
[浅释] 烧针是古代发汗的一种方法,由于处理不当,风寒之邪从针孔处侵入,致使血脉凝涩,针孔处发生红色肿块。风寒之邪引动下焦水寒之气向上攻冲,有如奔豚状,主要是病人自感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其病机为心阳虚而肾水上乘,所以外用艾灸其红色核块,以温散寒凝的气血,内用桂枝加桂汤和营卫,平冲逆。
1700735307
1700735308
[选注] 成无己:烧针发汗,则损阴血而惊动心气,针处被寒气聚而成核,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动,发为奔豚。《金匮要略》曰:病有奔豚,从惊发得之,肾气欲上乘心,故其气从少腹上冲心也,先灸核上以散其寒,与桂枝加桂汤以泄奔豚之气。
1700735309
1700735310
黄坤载:汗后阳虚脾陷,木气不舒,一被外寒闭其针孔,风木郁动,必发奔豚,若气从少腹上冲心胸,必是奔豚发作。宜先灸核上各一壮,散其外寒,即以桂枝加桂汤更加桂枝以疏风木而降奔豚也。
1700735311
1700735312
章虚谷:针处被寒,闭其经穴而核起,太阳之邪不得外泄,内遏肾脏水寒之气,必致上冲于心,如豚之奔突,以太阳经脉络肾,寒邪由表犯里也。先灸核上通阳散寒,再服桂枝加桂汤平肾邪而调营卫,则表里通和,邪解而愈。
1700735313
1700735314
[按语] 成氏认为奔豚的发生,是烧针惊动心气,心气因惊而虚,肾气乘寒气而动,并引《金匮》奔豚从惊发得之为佐证;章氏则以太阳与肾的关系说明奔豚是由太阳之邪不得外泄,内遏水寒之气上冲所致;黄氏又认为是寒闭针孔,风木郁动而发,三说都有一定理由,就药物的作用来看,肾气冲逆说理由比较充分。
1700735315
1700735316
桂枝加桂汤方
1700735317
1700735318
桂枝五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1700735319
1700735320
[校勘] 成本不载本方,《玉函经》无“满”字以下十五字。
1700735321
1700735322
[方解] 方中行:与桂枝汤者,解其欲自解之肌也;加桂者,桂走阴而能伐肾邪,故用之以泄奔豚之气也。然则所加者桂也,非枝也,方出增补,故有成五两云耳。
1700735323
1700735324
徐灵胎:重加桂枝,不特御寒,且制肾气,又药味重则能达下,凡奔豚证,此方可增减用之。
1700735325
1700735326
陈古愚:少阴上火而下水,太阳病,以烧针令其汗,汗多伤心,火衰而水乘之,故发奔豚,故用桂枝加桂,使桂枝得尽其量,上能保少阴之火脏,下能温少阴之水脏,一物而两扼其要也。
1700735327
1700735328
章虚谷:相传方中或加桂枝,或加肉桂。若平肾邪,宣加肉桂,如解太阳之邪,宜加桂枝也。
1700735329
1700735330
张令韶:与桂枝加桂汤以保心气,更加牡桂二两,以温少阴之水脏,而虚奔自止。
1700735331
1700735332
[按语] 对于加桂的问题,有桂枝加重剂量与另加肉桂的不同意见,如方氏、张氏认为是加肉桂,不是桂枝,徐氏、陈氏认为是加重桂枝,章氏认为平肾邪宜加肉桂,解太阳之邪宜加桂枝等,直至目前仍然存在这几种意见,我们基本同意徐灵胎与陈古愚的解释,因为桂枝本身也有下气平冲逆的作用,一般加重桂枝用量,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如果肾阳虚较著,加用肉桂,当更能提高疗效,要在随病情而定。至于章氏主张,似乎颇符辨证论治原则,然而奔豚主因为肾邪上逆,而不是太阳之邪,果如所说,实际无异于否定桂枝用量加重,所以仍未免可商之处。
1700735333
1700735334
本方与苓桂甘枣汤主治的区别:该方治疗脐下悸,是水气动欲作奔豚,无表证,故重用茯苓以制水;本方治疗气从少腹上冲心,是肾邪逆已作奔豚,表尚未尽,故加重桂枝,一以外解表寒,一以温降冲逆。
1700735335
1700735336
[医案选录] 湖北张某,为书店帮伙,一日延诊,云近日得异疾,时有气痛,自脐下少腹起,暂冲痛到心,顷之止,已而复作,夜间尤甚,请医不能治,已一月有奇。审视舌苔白滑,脉沉迟,即与桂枝加桂汤,一剂知,二剂愈。(录自《遯园医案》)
1700735337
1700735338
周右,住浦东,初诊,气从少腹上冲心,一日四五度发,发则白津出,此作奔豚论。肉桂心一钱,川桂枝二钱,大白芍二钱,炙甘草三钱,生姜三片,大红枣八枚。
[
上一页 ]
[ :1.70073528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