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37056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
1700737057
1700737058
[校勘] 《玉函经》、《外台秘要》、成本“解”字下有“者”字。《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作“白虎汤”。
1700737059
1700737060
[语译] 伤寒病,脉象浮,发热无汗,是表证未解,不可用白虎汤。如果口渴要喝水,表证已罢,可用白虎加人参汤主治。
1700737061
1700737062
[提要] 表证未解,禁用白虎汤。
1700737063
1700737064
[浅释] 本条分两段:自“伤寒脉浮”至“不可与白虎汤”为一段,主要说明使用白虎汤的禁忌。因为白虎汤是清热的重剂,只适用于阳明里热炽盛之证,若太阳表邪未解而误用之,反会损伤阳气,导致阴寒内盛等病变。今脉象浮而不大,发热无汗,乃是表证未解,即使渴欲饮水,也不可用白虎汤,这在临床上是必须注意的。“渴欲饮水”至结尾为另一段,提出用白虎加人参汤,必须没有表证。从白虎加人参汤的组方意义来看,较白虎汤仅多人参一味,不但清热,而且补益气阴,只提“渴欲饮水”没有交待饮量的多少,亦系省文,当与168条“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互参,方不致误。
1700737065
1700737066
[选注] 成无己: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渴者,宜麻黄汤,渴者宜五苓散,非白虎所宜,大渴欲水,无表证者,乃可与白虎加人参汤以散里热,临病之二,大宜精别。
1700737067
1700737068
柯韵伯:白虎汤治结热在里之剂,先示所禁,后明所用,见白虎为重,则不可轻用也。脉浮发热无汗,麻黄证尚在,即是表不解;更兼渴欲饮水,又是热入里,此谓有表里证,当用五苓,多服煖水发汗矣。若外热已解,是无表证,但渴欲饮水,是邪热内攻,热邪与元气不两立,急当救里,故用白虎加人参汤以主之。若表不解而妄用之,热退寒起,亡可立待矣。
1700737069
1700737070
周禹载:发热汗出,热本病也,今脉浮无汗,必因邪风袭表矣,岂可竟与白虎汤乎!故必以辛凉先撤其邪,然后治热,始为无碍。假使表邪解,而烦渴转甚者,明系因邪以更耗其津液,白虎汤固非解表之剂,又岂有助正之功,加人参者,益其元也,元稍益,而热易清矣。
1700737071
1700737072
[按语] 渴欲饮水,应在发热无汗句下,不然,单是发热无汗,表证不解,即无提出不可与白虎汤的必要。因为渴欲饮水,为白虎汤证的主证,已见于后段,故此处从略。必须前后互参,方能避免片面。
1700737073
1700737074
太阳少阳并病,心下硬,颈项强而眩者,当刺大推、肺俞、肝俞,慎勿下之。(171)
1700737075
1700737076
[校勘] 《玉函经》“太阳”下有“与”字,“硬”字作“痞坚”二字,“大椎”下有“一间”二字。
1700737077
1700737078
[语译] 太阳病未解,又并发了少阳病,证见脘部痞硬,颈项强急而目眩的,应当治以刺法,可刺大椎,肺俞、肝俞等穴,切不妄用攻下方法。
1700737079
1700737080
[提要] 太阳少阳并病的证治,宜用刺法,禁用下法。
1700737081
1700737082
[浅释] 本条所举的证候与前142条大致相同,所以都采用针刺大椎、肺俞、肝俞的方法。所不同的,是彼条指出禁汗,并交待了误汗的变证和刺期门的救误法;本条仅指出禁下,却未说明误下后的病情变化。然而能将两条内容合起来看,自不难获得较全面的认识。本证虽然是太阳之表未罢,但毕竟邪已内传,所以禁用汗法;但邪虽内传,却未至阳明燥实的地步,所以又禁用下法。最好的治法是针刺大椎、肺俞以解太阳之邪,针刺肝俞以泻少阳之邪,庶太少两阳之邪都得外解而不再内传。
1700737083
1700737084
[选注] 成无己:心下痞硬而眩者,少阳也,颈项强者,太阳也,刺大椎、肺俞以泻太阳之邪,以太阳脉下项侠脊故耳。肝俞以泻少阳之邪,以胆为肝之府故耳。太阳为在表,少阳为在里,即是半表半里证。前之第八证云,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是发汗攻太阳之邪,少阳之邪益甚,干胃必发谵语。此云慎勿下之,攻少阳之邪,太阳之邪乘虚入里,必作结胸。
1700737085
1700737086
程郊倩:此之并病,心下硬居首,颈项强而眩次之,似尚可下,不知少阳三法俱禁,只可刺而慎勿下也。
1700737087
1700737088
章虚谷:邪先由太阳延及少阳者,亦有柴胡桂枝汤等法可用,此邪由两经各中,其心下硬而目眩,在少阳之里,已近于肝,颈项强又在太阳之表,故难用药,而以刺法为善也。
1700737089
1700737090
[按语] 成氏据经脉循行分析太阳、少阳病机,尚妥,由于邪在二经经脉,所以治宜刺法,禁用汗下。但认为太阳少阳即是半表半里证,则不够确切。章注此为两经各中,与并病的涵义相违,亦欠确切。程氏指出因本条有可下疑似证,所以提示慎勿下之,这一说法符合辨证论治精神。观论中太阳少阳并病三条分别见于三处,皆是随辨证需要连类而及,以资鉴别;142条冠以头项强痛,是恐人误用汗法,故提出慎不可汗,假使误汗就会发生谵语等变证。本条冠以心下硬,是恐人误为里实而用下法,故又提出慎不可下。150条紧接在柴胡证误用下法可能发生的变证之后,提出太阳少阳并病误下的变证,不仅是结胸心下硬,而且会出现胃肠机能败绝的下利不止,水浆不下,以至烦躁不安的危恶证候。由此可见这类条文次序的安排,不但不是错简,而颇寓有辨证的深意。
1700737091
1700737092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172)
1700737093
1700737094
[语译] 太阳与少阳同时有病,自动下利的,用黄芩汤;如兼见呕吐的,用黄岑加半夏生姜汤主治。
1700737095
1700737096
[提要] 太少合病下利或呕的治法。
1700737097
1700737098
[浅释] 所谓太阳与少阳合病,是指临床证候既有恶寒发热等太阳证,又有口苦胁满等少阳证。本条虽是太少合病,而病势偏重于少阳,自下利,为少阳半里之热犯及肠胃所致,所以治宜黄芩汤清解少阳,遏其内传之势,庶少阳热除而太阳之邪亦解;若兼见呕逆,再加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本论合病下利共有三条而治各不同;一为太阳与阳明合病(32),病势重心在表,下利乃风寒表邪所致,所以用葛根汤解表为主。本条太阳与少阳合病,病势重心在少阳里热,所以用黄芩汤清里为主。256条是阳明与少阳合病,以阳明里实为关键,所以用大承气汤攻下。这表明治病必须抓住病机矛盾的主要方面,才有可能提高疗效。这一辩证的思想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值得深入研究。
1700737099
1700737100
[选注] 成无己:太阳阳明合病,自下利为在表,当与葛根汤发汗;阳明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里,可与承气汤下之;此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为在半表半里,非汗下所宜,故与黄芩汤以和解半表半里之邪。呕者,胃气逆也,故加半夏生姜以散逆气。
1700737101
1700737102
汪苓友:太少合病而至自利,则在表之寒邪悉郁而为里热矣,里热不实,故与黄芩汤以清热益阴,使里热清而阴气得复,斯在表之阳热自解。所以此条病,若太阳桂枝,在所当禁,并少阳柴胡,亦不须用也。
1700737103
1700737104
周禹载:黄芩汤,治温本药也,明言太少二阳,何不用二经药?非伤寒也。伤寒由表入里,此则自内发外,无表何以知为太少二阳?或胁满,或头痛,或口苦引饮,因不恶寒而即热,故不得谓之表也。如伤寒合病,皆表病也,今不但无表,且有下利里证,伤寒协热利,必传经而入,不若此病之即利也。温何以即利?外发未久,内郁已深,其人中气本虚,岂能一时尽泄于外,势必下走作利矣。
1700737105
[
上一页 ]
[ :1.7007370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