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40201e+09
1700740201
1700740202 [提要] 少阴寒化证脉证提纲。
1700740203
1700740204 [浅释] 脉微细,是指脉形细而搏动微弱,一般说来,营血虚而脉道不充则脉细,阳气虚而鼓动无力则脉微,脉微细主气血两虚。然而果真是气血两虚,就应当温阳益气补血并用,为什么主治少阴病的四逆诸方,都是温阳驱寒,而没有兼用补血药味?这是颇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须知脉微细并提,重点在于微,因为微脉的形状必细,王叔和在《脉经·脉形状指下秘诀》中指出“微脉极细而软,或欲绝,若有若无”、“细脉小大于微,常有,但细耳”,即微脉与细脉的区别和联系。这就是说,细脉主血虚少,不一定兼微;微脉主阳气虚,而其形必细,因此,脉微细,是心肾阳虚的本质反映。正由于心肾阳虚,阳气不振,所以神疲而但欲寐。临床上如果见到微细的脉象,与但欲寐的病情,那就提示心肾之阳大虚,应该急进温阳之剂,才能避免亡阳厥脱的危险。少阴病首条所以举出这一脉证作为审证提纲,实寓有“见微知著”的积极意义。当然,这脉证提纲,仅限于少阴寒化证,而不是全部少阴病。
1700740205
1700740206 但是,也有认为本条是少阴热化证提纲,如喻嘉言《尚论篇》将本条编排于少阴病传经热邪正治之法的首条;汪苓友并强调说:“此少阴病热困极之状也……传入少阴,则变微细者,此热邪深而脉内伏也……此非真寐,乃热极而神志昏聩,若欲寐然。”这一主张,不符临床实际,已被事实所否定。既然主热说不能成立,那么,张路玉、沈目南等的包括寒化热化二证的少阴病总纲说,无疑也是不能成立的了。
1700740207
1700740208 [选注] 程扶生:此总明少阴脉证也。阳脉滑大,阴脉沉细,寒邪深入于里,则脉微细,而与三阳之滑大迥殊。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邪入少阴,则阳气微弱,不能自振,故但欲寐也。
1700740209
1700740210 《金鉴》:少阴肾经,阴盛之经也。少阴受邪则阳气微,故脉微细也。卫气行阳则寤,行阴则寐,少阴受邪,则阴盛而行阴者多,故但欲寐也。此少阴病之提纲,后凡称少阴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1700740211
1700740212 舒驰远:外邪挟水而动,阳热变为阴寒,则阴胜,故但欲寐;外邪挟火而动,其候俱从热化,则阳胜,故烦躁不得卧。嘉言以温经之法,疏为前篇;存阴之法,疏为后篇。然则此条,前篇之法也,先生列于后篇,适足以自乱其例耳。诏不敢仍先生之旧,乃将此条移置前篇第一以冠少阴之首,于例则合,于理有当矣。
1700740213
1700740214 恽铁樵:阴虚火旺者,恒苦竟夜不得寐;阴盛阳衰者,无昼夜但欲寐。阴虚火旺之不寐,并非精神有余,不欲寐,乃五内躁扰不宁,虽疲甚而苦于不能成寐;阴盛阳衰之但欲寐,亦非如多血肥人,头才着枕,即鼾声雷动之谓,乃外感之寒胜,本身阳气微,神志若明若昧,呼之则精神略振,须臾又惝恍不清,此之谓但欲寐,病入少阴,无有不如此者,故少阴篇首节标此三字。然阳明证亦有迷睡,须不得误认,故又出脉微细三字。
1700740215
1700740216 沈尧封:微,薄也,属阳虚;细,小也,属阴虚。但欲寐者,卫气行于阴不能行于阳也。此是少阴病之提纲,凡称少阴病,必见但欲寐之证情,而其脉或微或细,见一便是,不必并见。
1700740217
1700740218 [按语] 程氏与《金鉴》主张本条脉证属阴盛阳虚,颇是。舒氏不迷信喻氏将本条列为少阴后篇的编排,仍列于寒证首条,极富求实精神,足以纠正喻氏的谬误。沈氏对微脉细脉的分析,既然有分属阳虚、阴虚的不同,又说其脉微或细,见一便是,不必并见。假使脉细不微,未知是少阴阴虚还是阳虚?恽氏举阴虚火旺之不寐与阴盛阳虚的欲寐相比较,极有理致,尤其足以证明主热说的偏颇。对于但欲寐特征的描绘,细致入微,启人悟机不少。提出脉微细以区别阳明证迷睡,也符合脉证合参的精神,堪称佳注。
1700740219
1700740220 此外,还有主张本条与太阳病篇“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相似,不应作为少阴病提纲,似乎也颇有理,实际也是不确切的。首先混淆了脉微细与脉浮细概念,脉浮细为表邪已解,脉微细乃阳气大虚,怎么能相提并论;再之,误把但欲寐作为真正的嗜卧,不知太阳病的“脉浮细嗜卧”,是邪去神恬的安卧;“但欲寐”并非真是熟睡,而是阴盛阳虚,神疲不支,其状似睡非睡。由此而见,这样的主张,似是而非,也是不足取的。
1700740221
1700740222 少阴病,欲吐不吐①,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引水自救;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小便白者,以下焦②虚有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282)
1700740223
1700740224 词解 ①欲吐不吐:是指要吐而又不得吐出之状态。
1700740225
1700740226 ②下焦:这里指肾脏。
1700740227
1700740228 [校勘] 《玉函经》“若”字下有“其人”两字。“少阴病形”句上有“为”字,“小便白”三字作“所以然”,“制水”作“制溲”,末句“故”字下无“令色”两字。
1700740229
1700740230 [语译] 病人欲吐而又不能吐,心里发烦,精神委靡,只想睡觉。到了第五、第六日,腹泻而口渴的,属于少阴病证,这种口渴,是因津液不足而引水以自救。如果小便清长,则少阴病阳虚的证情完全具备。小便清长,是因为下焦虚寒,不能化气制水,所以会颜色清白。
1700740231
1700740232 [提要] 少阴虚寒证的辨证。
1700740233
1700740234 [浅释] 本条分两节讨论。
1700740235
1700740236 自“少阴病”至“虚故引水自救”为一节,是叙述少阴阳虚的吐利症状。
1700740237
1700740238
1700740239 少阴病,欲吐不吐,是下焦阳气衰微,寒邪上逆的缘故。由于虚寒下利,肠胃空虚,所以虽欲呕吐,而复不能吐。阴盛于下,则虚阳易于上扰,所以出现心烦。这种心烦,和阳明胃实的心烦,以及栀子豉汤证的虚烦,性质上完全不同。阳明胃实的心烦,必有一系列热实证,如便秘、腹满痛、舌苔黄燥、口干燥等证状。栀子豉汤证的心烦,为余热留扰胸膈,必有心中懊等情况。本证的心烦,必有下利、脉微细等下焦虚寒见证,因此,在鉴别上并不太困难。但欲寐,是少阴虚寒主要症状之一,和心烦并见,更证明这种心烦是属少阴虚寒,而非邪热内扰,心虽烦而仍但欲寐,则阳衰神惫可知。自利而渴,亦属少阴阳虚现象,此种口渴,不是阳热有余,消烁津液,而是真阳不足,不能蒸化津液上承,其渴必喜热饮,且饮量亦必不多,所谓虚故引水自救,就是具体的说明。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本条的“自利而渴者属少阴”;可见下利一证是太、少二阴所同,其辨证要点在于口渴与否。太阴属脾家寒湿,所以自利不渴;少阴属下焦阳虚,不能蒸化津液上承,所以自利而渴。但与阳经实热证的口渴下利,又必须作出区别。大凡阳证下利,利必臭秽,肛门灼热,苔必黄垢,且必伴有身热、脉数等脉证,而少阴阳虚的下利口渴,利必清稀溏泄,或完谷不化,苔白润,且必伴有恶寒、脉微等脉证。
1700740240
1700740241 从“小便色白者”至“故令色白也”为又一节,说明小便色白是诊断少阴病阳虚寒盛的重要依据。
1700740242
1700740243 从辨证上来说,欲吐不吐、心烦,以及自利而渴,诊为阳虚寒盛,尚嫌证据不足,只有小便色白清长,才完全排除属热的可能,从而确诊为阳虚寒盛,所以说“若小便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少阴下利而渴,是下焦阳虚寒盛,无阳以温,不能制水,所以小便清长,若阳热下利,则小便无不短赤,这更是两者鉴别的要点。
1700740244
1700740245 [选注] 成无己:欲吐不吐,心烦者,表邪传里也。若腹满痛,则属太阴;此但欲寐,则知属少阴。五、六日,邪传少阴之时。自利不渴者,寒在中焦,属太阴;此自利而渴,为寒在下焦,属少阴。肾虚水燥,渴欲引水自救。下焦虚寒,不能制水,小便色白也,《经》曰:下利欲饮水者,以有热故也。此下利虽渴,然以小便色白,明非里热,不可不察。
1700740246
1700740247 程扶生:此明欲吐不吐、心烦欲寐,自利而渴为少阴证,又当以小便之色辨其寒热也……盖欲吐心烦,自利而渴,有似传经热邪,若小便黄赤,即是热证,今小便色白,是下焦虚寒,不能克制寒水之气,故令溺白,当用温法,而不当寒下也。
1700740248
1700740249 周禹载:欲吐矣,复无所吐,心烦矣,又倦怠嗜卧,此皆阴邪上逆,经气遏抑,无可奈何之象。设此时投以温经之剂,不几太阳一照,阴霾顿开乎!乃因循至五六日之久,邪深于内,势必利而且渴。然渴者,非少阴有热也,虚故引水自救,吾知渴必不为水止,利且不为便消,则是饮水终难自救,小便不因利短也;其色必白,少阴纯阴之象,无一不备,总由下焦既虚,复有寒邪,遂令膀胱气化亦属虚寒,证之危殆,更何如耶!
1700740250
[ 上一页 ]  [ :1.7007402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