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1584
1700741585
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温①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324)
1700741586
1700741587
词解 ①温温:“温”同“愠”,音“运”,是欲吐不吐,心中自觉泛泛不适。
1700741588
1700741589
[校勘] 《玉函经》“则吐”作“即吐”,“心中温温”作“心下嗢嗢”。《千金要方》作“心中嗢嗢”。《玉函经》、成本“当”作“急”。《玉函经》“不可吐也”作“不可吐”。
1700741590
1700741591
[语译] 少阴病,饮食吃下去就吐,心里感觉泛泛欲吐,又吐不出来。当初得病时,四肢发冷,脉搏弦迟的,这是胸中有实邪,不可使用下法,应该用吐法治疗。但如果因胸膈之上有寒饮而发生干呕的,吐法又不能用,应当用温法治疗,宜四逆汤。
1700741592
1700741593
[提要] 胸中实邪与膈上有寒饮的辨证和治疗宜忌。
1700741594
1700741595
[浅释] 本条可以分两节来解释:
1700741596
1700741597
第一节:自“少阴病,饮食入口则吐”,至“当吐之”,是胸中有痰实,可用吐法治疗。
1700741598
1700741599
第二节:自“膈上有寒饮”,至“宜四逆汤”,是说膈上有寒饮的当用温法治疗。现分别阐述如下。
1700741600
1700741601
因胸中有痰涎等实邪阻塞,所以饮食入口则吐,不当进食的时候,也是胸中泛泛欲吐,但毕竟痰涎胶滞,因而又欲吐不能。手足寒是胸阳为痰浊所阻,不能达于四肢。弦脉主痰饮,弦而兼迟,是痰浊阻遏,阳气不布之象。且始得病时,就出现手足寒,尤为胸中邪实的确据。胸中实为邪在上,自非攻下剂所能驱除,所以说不可下也。《内经》谓“其高者因而越之”,因此治当吐之,如瓜蒂散一类方剂,均可选用。
1700741602
1700741603
假如不是胸中实邪而是膈上寒饮,那么催吐方法又当禁用。这是由于中下焦阳虚,不能运化,以致水饮停积,虚寒之气由下逆上,所以干呕。探本图治,当用姜、附剂以温脾肾之阳,俾阳气运行,则寒饮自散。所以说当温之,宜四逆汤。
1700741604
1700741605
[选注] 汪苓友:此条亦少阴中寒,当急温之证也……寒邪直中其经,故饮食入口即吐,其有至心胸中者,又温温欲吐,复不能吐,皆寒邪阻隔于胸咽之间,而气壅塞不通也。日始得之,手足寒,正以辨其非传经热邪之证。诊其脉不微细而迟,迟者寒也,又见弦脉,为胸中实,为饮。大抵实热之证可下,寒实之证不可下也。当吐之者,非真用吐法也,谓中寒之证,亦有口食寒物一条,使胸中果有寒物,不妨就其欲吐之势而吐之。若膈上所停之物止寒饮,寒饮者,似痰而清,得辛热之药,即时便能消散,并非有物可以吐出,故但干呕,止有急温一法,宜四逆汤,恐缓则不救耳……或问胃寒欲吐,何以不用理中汤丸,余答云,理中之寒,寒在中焦,今者少阴病,寒自下焦而起,肾虚不能约束水液,故上溢于膈而为寒饮,方用四逆汤者,使直达下焦以治其本也。
1700741606
1700741607
黄坤载:入口即吐者,新入之饮食。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者,旧日之痰涎。此先有痰涎在胸,故食入即吐,而宿痰胶滞,故不能吐。温温者,痰阻清道,君火郁遏,浊气翻腾之象也。手足寒者,阳郁不能四达也,阳衰湿旺,是以脉迟,土湿木郁,是以脉弦,此胸中邪实,不可下也,腐败壅塞,法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则土败胃逆,不可吐也,当急温之,宜四逆汤。
1700741608
1700741609
程扶生:此言少阴欲吐,为肾邪上逆,当温不当吐也。欲吐不吐,阴邪上逆之证也。若是始病得之,邪未深入,其手足但寒而不厥,脉但弦迟而不沉细,则为邪实胸中,寒尚在表,属于阳分,当吐而不当下。吐者有物,呕则无物,两者须辨。若膈上有寒饮,但见干呕而不能吐出,则是阴寒上逆,当温而不当吐也,曰急温者,明不温则有厥逆无脉诸变也。
1700741610
1700741611
尤在泾:肾者,胃之关也,关门受邪,上逆于胃,则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而复不能吐也。夫下气上逆而为吐者,原有可下之例,如本证之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者而利之,《金匮》之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是也。若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胸中邪实而阳气不布也,则其病不在下而在上,其治法不可下而可吐,所谓因其高者而越之也。若膈上有寒饮而致干呕者,则复不可吐而可温,所谓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也。故实可下,而胸中实则不可下,饮可吐,而寒饮则不可吐。仲景立法,明辨详审如此。
1700741612
1700741613
《金鉴》:饮食入口即吐,且胸中嗢嗢欲吐复不能吐,恶心不已,非少阴寒虚吐也,乃胸中寒实吐也,故始得之脉弦迟。弦者,饮也,迟者,寒也。而手足寒者,乃胸中阳气为寒饮所阻,不能通于四肢也。寒实在胸,当因而越之,故不可下也。若膈上有寒饮,但干呕有声而无物出,此为少阴寒虚之饮,非胸中寒实之饮也,故不可吐,惟急温之,宜四逆汤,或理中汤加丁香,吴茱萸亦可也。
1700741614
1700741615
[按语] 各家对本证的看法大体一致,尤氏对于虚实辨证,治疗异同的分析,尤为精当,汪氏对于用四逆而不用理中的分析,亦平允可从。黄氏解脉迟为阳衰湿旺,解脉弦为土湿木郁,《金鉴》解脉弦迟为寒,无论在病理上,或治法上都于理难通,就从他们的注释来看,也前后矛盾,要皆不知本证之所以脉象弦迟,是痰涎实邪阻结,观阳明府实的大承气证,脉迟为燥屎内结,可见注本证脉迟为阳虚有寒是错误的。
1700741616
1700741617
1700741618
少阴病,下利,脉微,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①,当温其上,灸之。(325)
1700741619
1700741620
词解 ①必数更衣,反少者:大便次数多而量反少。
1700741621
1700741622
[语译] 少阴病,腹泻,脉微涩,呕吐出汗,必频频欲解大便而数量反而很少,当用灸法以温其上。
1700741623
1700741624
[提要] 少阴阳虚血少下利的特征及治法。
1700741625
1700741626
[浅释] 少阴下利,是指虚寒而言,利久不仅阳虚,亦可出现阴血不足,“脉微涩”正揭示了“阳虚血少”这一病理变化,微为阳气虚,涩为津血少。阳虚而阴寒上逆则呕,卫外不固则汗出,阳虚不摄而气陷,故数更衣(大便频数),但由于津血虚少,故量反少。本证不仅阳虚血少,而且是阳虚气陷,阴盛气逆,在治疗上,用温阳则有碍于血少,用降逆则有碍于下利,用升阳又有碍于呕逆,汤剂难施,然而毕竟以阳虚气陷为主,所以用灸法以温其上,庶可补汤剂的不及。
1700741627
1700741628
[选注] 方中行:微,阳虚也;涩,血少也。汗出,阳虚不能外固,阴弱不能内守也。更衣见阳明篇,反少者,阳虚则气下坠,血少所以勤努责而多空坐也。上谓顶,百会是也。灸,升举其阳以调养夫阴也。
1700741629
1700741630
喻嘉言:是证阳虚,本当用温,然阴弱复不宜于温,一药之中,既欲救阳,又欲护阴,漫难区别,故于顶之上百会穴中灸之,以温其上而升其阳,庶阳不至下陷以逼迫其阴,然后阴得安静不扰而下利自止耳。此证设用药以温其下,必逼迫转加,下利不止,而阴立亡,故不用温药,但用灸法,有如此之回护也。
1700741631
1700741632
程郊倩:少阴病下利,阳微可知,乃其脉微而且涩,则不但阳微,而阴且竭矣。阳微,故阴邪逆上而呕,阴竭,故汗出而勤努责,一法之中,既欲助阳,兼欲护阴,则四逆、附子辈俱难用矣。惟炙及顶上百会穴以温之,既可代姜、附辈之助阳而行上,更可避姜、附辈之辛窜而燥下,故下利可止。究于阴血无伤,可见病在少阴,不可以难用温,遂弃去温也。
1700741633
[
上一页 ]
[ :1.70074158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