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41862e+09
1700741862
1700741863 [按语] 本条整个精神,说明了三方面的问题:①说明当厥多于热的时候,反而能食,可能是胃阳垂绝的除中证。②说明用食以索饼的试探方法和观察发热的情况,以鉴别是否为除中证,并借以测知预后的吉凶。③说明厥热胜复的向愈机制是厥热相等,阴阳平衡,假如阳复太过,热气偏亢,亦能发生变证。《金鉴》认为食索饼以后不发热的“不”字,当是“若”字,若是“不”字,即是除中。此说未免过于武断。应知“不发热”是与暴热相对而言,含有不发暴热,食后安然的意思。
1700741864
1700741865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①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333)
1700741866
1700741867 词解 ①彻:通撤,除也。即治疗的意思。
1700741868
1700741869 [校勘] “今与”《玉函经》作“而与”。“此名”《玉函经》、《千金翼方》作“此为”。
1700741870
1700741871 [语译] 伤寒,脉迟,病经六七日,而反用黄芩汤除其热。脉迟本属寒证,现在用黄芩汤再除其热,腹中会更加寒冷,按理应当不能饮食,现在反而能食的,这种证候名为除中,预后必然不好。
1700741872
1700741873 [提要] 寒证误用寒药,致成除中证。
1700741874
1700741875 [浅释] 伤寒脉迟,证属里寒,在治疗上自当用扶阳抑阴的一类方剂,然而医者反用苦寒清热的黄芩汤,这是以寒药治疗寒证,必然大伤阳气而里寒更甚。腹中应冷,应当不能食。今反而能食者,这决不是胃和,而是胃气将竭的反常现象,乃除中危候,预后不良,故曰“必死”。脉迟为寒,不难认识,为什么会误用黄芩汤呢?可能因六七日阳气初回,利尚未止,已见微热而渴,医者误认为热利而用黄芩汤,以致成为除中死候。上条疑似除中,尚须食以索饼法,以进一步辨证,本条证情明显,所以断为必死。
1700741876
1700741877 [选注] 成无己:伤寒脉迟六七日,为寒气已深,反与黄芩汤寒药,两寒相搏,腹中当冷,冷不消谷,则不能食;反能食者,除中也。四时皆以胃气为本,胃气已绝,故云必死。
1700741878
1700741879 汪苓友:脉迟为寒,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六七日反与黄芩汤者,必其病初起,便发厥而利,至六七日阳气回复,乃乍发热而利未止之时,粗工不知,但见其发热下利,误认以为太少合病,因与黄芩汤彻其热。彻即除也。又脉迟云云者,是申明除其热之误也。
1700741880
1700741881 刘守真:除者,除去也,与除夕之除同意。夫脉迟为寒,胃中真阳已薄,不可更与凉药。盖胃暖乃能纳食,今胃冷而反能食,则是胃之真气发露无余,而胃阳亦必渐去而不能久存,故必死。腹中即胃中也。
1700741882
1700741883 [按语] 成氏顺文释义,未涉及误用黄芩汤的原因,汪氏却能注意及此,通过推理分析,指出误治之因,很有参考价值;刘氏对除中病机的分析,亦颇允当。除中之证,并不限于外感病,久病正虚之人常有这种情况。
1700741884
1700741885 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①。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334)
1700741886
1700741887 词解 ①其喉为痹:指咽部肿痛闭塞。
1700741888
1700741889 [校勘] “若不止”《玉函经》作“不止者”。
1700741890
1700741891 [语译] 伤寒病,起初有厥冷腹泻,其后出现发热的,腹泻必然不药自愈。如发热反而汗出的,其咽喉必肿痛,成为喉痹。发热无汗的,腹泻亦当自然停止;如果腹泻不止,必大便脓血。大便脓血,则热泄于下,就不会有热灼于上的咽喉痹痛。
1700741892
1700741893 [提要] 阳复太过的两种病变转归。
1700741894
1700741895 [浅释] 伤寒在厥逆的时候,每伴有腹泻,这是阳虚气陷,阴寒内盛的缘故。及至阳气来复而发热,不但厥回,而且腹泻亦必自止。从阴阳胜复的机制来看,确实是最好的转归。但是阳气来复亦不能太过,如果太过,又会发生其他病变,本条后半节就是说明阳复太过的两种变证。一是邪热熏蒸,迫液外泄则汗出,上灼咽喉则咽痛喉痹;二是邪热内陷,故无汗,损伤下焦血分,故下利脓血。这两种变证有上下、气血的不同,并不一定同时出现,所以又指出“便脓血者,其喉不痹”,以示病机的各有侧重。
1700741896
1700741897 [选注] 成无己:伤寒先厥而利,阴寒气胜也。寒极变热,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其喉为痹者,热气上行也。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利不止,必便脓血者,热气下行也。热气下而不上,其喉亦不痹也。
1700741898
1700741899 张令韶:夫既得热化,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阴液泄于外,而火炎于上也。《经》云:“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一阴者厥阴也,一阳者少阳也。病厥阴而热化太过,故其喉为痹。夫发热无汗,既得热化,津液不泄,利亦必自止,若不止,则火热下行,必便脓血。夫既下行而便脓血,不复上升而为喉痹,上下经气之相通,有如此也。
1700741900
1700741901 汪苓友:此条伤寒,亦中寒之证,盖先厥后热为真寒,但寒极亦能变热。热气上行,则为喉痹,热气下行,则便脓血,《后条辨》云,此得毋辛温过剂所致,亦犹热病过用凉药而变成寒证也。愚以既变之后,虽从中寒例,当以治杂病法治之。
1700741902
1700741903 尤在泾:厥已而热,下利自止者,阴邪转而之阳也。设得汗出,其邪必解,而咽中痛者,未尽之热,厥而上行也,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者,邪气郁而在阳也,虽下利,法当自止,而反不止者,以无汗出,热仍从里行也,故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邪在下者,则不复在上也。
1700741904
1700741905 章虚谷:发热则邪从阳升,故下利必自止。热在阴经,不当有汗,反有汗者,以厥阴之脉上循喉后而至巅顶,邪热循喉而入肺,肺合于皮毛,故汗出而咽中痛,为喉痹也。若发热而邪从阳升,虽无汗,其利亦必自止。若反不止者,热入于肠,必便脓血。热既入肠,不传于肺,故便脓血者,其喉不痹而无汗也。
1700741906
1700741907 [按语] 以上注家对本条病机的看法大致相同,无论阳复太过,还是寒极变热,都说明病情是不断变化的。在厥热交替出现的时候,发热代表阳气来复,标志着病势向好的方面发展,如发热经久不退,则耗伤正气。热伤上焦气分,则咽痛、喉痹;热伤下焦血分,则下利脓血。为什么会寒极变热?汪氏认为与体质有关,并引程郊倩得毋辛温过剂的推论,由药误而变,颇有阐发。为什么会发生喉痹?张令韶引《内经》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章虚谷联系肺热来认识,皆有一定理致,喉痹确实与肝胆之火上炎或肺热有关。章虚谷解释便脓血为热入于肠,并且以肺与大肠的关系说明便脓血者,其喉不痹的机理,尤为确当。关于治疗,便脓血是由于阳复太过热伤阴血所致,可用清解肠热之剂,喉痹可用清热开结之品。
1700741908
1700741909 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厥应下之,而反发汗者,必口伤烂赤①。(335)
1700741910
1700741911 词解 ①口伤烂赤:口舌生疮,红肿糜烂。
[ 上一页 ]  [ :1.7007418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