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1934
1700741935
章虚谷:伤寒一二日至四五日,邪由表入里,阳气被遏而内陷,则厥逆,其邪随阳而化热,故阳升必发热,阳陷则又厥。邪深则阳陷深而厥深,故热亦深,厥微热亦微。深者邪深入里,微者邪浅出表,正因厥阴为阴阳交接之地,故有寒热反复之证,与少阴之厥不同,历来将少阴厥证混入厥阴篇中,以致源流不清,余故摘出也。
1700741936
1700741937
[按语] 注家对本条内容的认识基本一致,惟一分歧是对“厥者必发热”一句。一种看法是厥为寒厥,必发热为寒极生热,如成无己;或认为后发热为阳复,如高学山;沈目南则从肝胃解释,提出邪传厥阴,凌胃则厥,胃气复而邪归胸膈则热。细玩原文,厥者必发热,语气未尽,所以接着提出前热者后必厥,以补充上句未尽之意,也可以说是对厥者必发热的进一步解释。因此,将前一句释为寒厥,似欠妥切。另一种看法是本条专门讨论热厥,如程郊倩解释必发热为必从发热得之,是追溯热厥的病因;章虚谷厥与热并提,解释为阳陷则厥逆,阳升则发热,又是说明热厥的病机特点,其理俱通。
1700741938
1700741939
关于厥应下之,喻嘉言主张不专指攻下,应包括清泄诸法在内,颇有见地,但认为不可峻下,则难免片面。高学山认为热厥与阳明胃实同治,并提出当视其热之深微而量主大小承气以下之,颇符合辨证论治精神。
1700741940
1700741941
[医案选录] (1)黄锦芳治李某,四肢厥逆,怦怦恶寒,肌冷如冰。黄视其面虽惨淡,而内实烦满,脉虽沉伏,而肝脉有力,此热厥也。用黄芩一钱,黄连五分,柴胡八分,枳壳八分,厚朴一钱,大黄二钱,乌梅一个,青皮五分,槟榔八分,细辛二分。服后厥回,通身大热,改用平药而愈。(录自《续名医类案》)
1700741942
1700741943
(2)李士材治韩茂远,伤寒九日以来,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众皆曰阴证。比余诊之,六脉皆无,以手按腹,两手护之,眉皱作楚,按其趺阳,大而有力,乃知腹有燥屎也,欲与大承气汤,病家惶惧不敢进。余曰,吾郡能辨是证者,惟施笠泽耳,延至诊之,与余言若合符节,遂下之。得燥屎六七枚,口能言,体能动矣。(录自《医宗必读》)
1700741944
1700741945
按:案一是外显假寒,内蕴真热,热深厥亦深的府实证候。恶寒肢冷,面色惨淡,都是外在的假象,内实烦满,脉沉伏有力,则是内蕴实热的确据,故用小承气汤合大黄黄连泻心汤加槟榔,意在清热泻实。因肝脉有热,加柴胡、青皮以疏泄肝气,加乌梅以敛肝阴;因阳邪深郁,略佐细辛,辛以通阳。审证确当,用药则丝丝入扣,所以能收到预期的效果。案二从病人口不能言,目不能视,体不能动,四肢俱冷等证情来看,皆似阴证,而且六脉皆无,确实很难诊断。李氏观察到以手按腹时患者两手护之的动作与眉皱作楚的表情,结合足部趺阳脉大而有力,推知腹有燥屎。由此可见,腹诊与诊足趺阳脉在辨证中的重要意义。辨证既明,大承气汤自是的治,可是病家却惧不敢进,李氏此时不是拂袖而去,而是举贤会诊,终于取得一致意见,下后即得燥屎而转危向安。李氏不仅医术高明,医德尤其可贵,堪为后学楷模。
1700741946
1700741947
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336)
1700741948
1700741949
[语译] 伤寒病,四肢厥冷五日,发热也是五日,照例第六日又当发生四肢厥冷,却没有发生厥冷,这是病将自愈。因为厥冷是五日,发热也是五日,厥与热的日数相等,阴阳趋于平衡,所以知其自愈。
1700741950
1700741951
[提要] 厥与热相等,为病自愈之候。
1700741952
1700741953
[浅释] 病在厥阴,阴寒胜则必厥冷,然而盛极必反,这是事物发展的规律。阴极则阳生,当阳气来复之时,正气胜邪而病机向外,阳气外张,则可转为发热。如果正气内怯,则病邪入里,阳气衰退,又复转为厥冷。本条正是依据厥、热时间的长短来预测病势进退的。例如阴胜的厥冷为五日,而阳复的发热亦为五日,到了第六日没有再次厥冷,乃热与厥时间相等,是为阴阳平衡,故为自愈之候。
1700741954
1700741955
[选注] 钱天来:言天地间阴阳对待,寒暑两停,昼夜相伴,然后二气均平,而无阴阳之患,故寒邪之入厥阴也,因寒胜而厥,其手足厥逆者五日,寒邪既胜,阳气必复,故其发热亦五日。设五日之后,至第六日,寒气又当厥矣。若不厥者,其病自愈,何也?以其厥逆之时,自始至终,不过五日,以其发热亦是五日,阴阳胜复之气已平,故知自愈。
1700741956
1700741957
汪苓友:此条乃厥阴中寒,阳气回复而自愈之证。厥热之日数相当,而厥不复发,乃真阳胜而阴寒散,故知自愈。
1700741958
1700741959
尤在泾:伤寒厥五日,热亦五日者,阴胜而阳复之也。至六日,阴当复胜而厥,设不厥,则阴退而邪解矣,故自愈。夫厥与热,阴阳消长之兆也。
1700741960
1700741961
《金鉴》:盖厥热相胜则逆,逆则病进,厥热相平则顺,顺则病愈。今厥与热日相等,气自平,故知阴阳和而病自愈也。
1700741962
1700741963
魏念庭:厥热各五日,皆设以为验之辞,俱不可以日数拘,如算法设为问答,以明其数,使人得较量其盈亏也。
1700741964
1700741965
[按语] 阴阳偏亢则病作,阴阳和平则病已,一切疾病大都如此,厥阴病的病势进退生死之机,亦当不外此理。关于厥、热时间相等自愈的机制,钱氏认为阴阳胜复之气已平;汪氏认为真阳胜而阴寒散;尤氏认为阴退而邪解,实际精神是一致的。《金鉴》概括为厥热相胜则逆,逆则病进,厥热相平则顺,顺则病愈,颇为恰当。魏氏指出“厥热各五日,皆设以为验之辞,俱不可以日数拘”,所见极是。
1700741966
170074196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700741968
1700741969
[校勘] “逆冷者是也”,《玉函经》无“者”字。
1700741970
1700741971
[语译] 所有厥证,都是由于阴气和阳气不能相互地顺利交接,便会发生厥证。厥的主要表现为手足逆冷。
1700741972
1700741973
[提要] 厥证总的病机与临床特征。
1700741974
1700741975
[浅释] 凡厥,泛指许多厥证,不是单指寒厥、热厥,他如蛔厥、痰厥、水厥、冷结关元之厥等都包括在内。这许多厥证,成因尽管各别,但其病机总不外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阴阳气不相顺接,必然手足厥冷,因此,手足厥冷又是各种厥证的共同特征。厥冷是逆而不顺的表现,所以又称为手足逆冷。
1700741976
1700741977
厥证是厥阴病的常见证之一,但不是厥阴病的独具证。因此,厥阴病篇所述的许多厥证,皆是为了辨证连类而及,有些是厥阴病,有些属于少阴或阳明病,有些可见于外感病程中,有些属于杂病。由此可见,把厥证专属于厥阴,或专属于外感,是不符实际的。
1700741978
1700741979
明确规定厥证的特征为手足逆冷,实始自仲景《伤寒论》。《内经》所载的厥证,范围很广,包括昏厥在内,如大厥、薄厥、血厥等。就寒厥和热厥来说,寒厥特点,固然是手足寒,而热厥的特点,却是手足热。在病机与治法方面也与《伤寒论》不同,寒厥为阳气衰于下,治当益火之源,热厥是阴气衰于下,治当壮水之主。二者必须明确区分,不应混同。
1700741980
1700741981
[选注] 成无己: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逆冷也。
1700741982
1700741983
方中行:此揭厥而明其义,以申其状。案经脉流注,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然则手之三阴与手之三阳相接于手,足之三阴与足之三阳相接于足。阴主寒,阳主热,故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然手足为四肢,主之者脾也,脾为阴,阳不与阴相顺接,而手足逆冷,又可知也。
[
上一页 ]
[ :1.70074193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