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1962
1700741963
魏念庭:厥热各五日,皆设以为验之辞,俱不可以日数拘,如算法设为问答,以明其数,使人得较量其盈亏也。
1700741964
1700741965
[按语] 阴阳偏亢则病作,阴阳和平则病已,一切疾病大都如此,厥阴病的病势进退生死之机,亦当不外此理。关于厥、热时间相等自愈的机制,钱氏认为阴阳胜复之气已平;汪氏认为真阳胜而阴寒散;尤氏认为阴退而邪解,实际精神是一致的。《金鉴》概括为厥热相胜则逆,逆则病进,厥热相平则顺,顺则病愈,颇为恰当。魏氏指出“厥热各五日,皆设以为验之辞,俱不可以日数拘”,所见极是。
1700741966
1700741967
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337)
1700741968
1700741969
[校勘] “逆冷者是也”,《玉函经》无“者”字。
1700741970
1700741971
[语译] 所有厥证,都是由于阴气和阳气不能相互地顺利交接,便会发生厥证。厥的主要表现为手足逆冷。
1700741972
1700741973
[提要] 厥证总的病机与临床特征。
1700741974
1700741975
[浅释] 凡厥,泛指许多厥证,不是单指寒厥、热厥,他如蛔厥、痰厥、水厥、冷结关元之厥等都包括在内。这许多厥证,成因尽管各别,但其病机总不外乎阴阳气不相顺接。而阴阳气不相顺接,必然手足厥冷,因此,手足厥冷又是各种厥证的共同特征。厥冷是逆而不顺的表现,所以又称为手足逆冷。
1700741976
1700741977
厥证是厥阴病的常见证之一,但不是厥阴病的独具证。因此,厥阴病篇所述的许多厥证,皆是为了辨证连类而及,有些是厥阴病,有些属于少阴或阳明病,有些可见于外感病程中,有些属于杂病。由此可见,把厥证专属于厥阴,或专属于外感,是不符实际的。
1700741978
1700741979
明确规定厥证的特征为手足逆冷,实始自仲景《伤寒论》。《内经》所载的厥证,范围很广,包括昏厥在内,如大厥、薄厥、血厥等。就寒厥和热厥来说,寒厥特点,固然是手足寒,而热厥的特点,却是手足热。在病机与治法方面也与《伤寒论》不同,寒厥为阳气衰于下,治当益火之源,热厥是阴气衰于下,治当壮水之主。二者必须明确区分,不应混同。
1700741980
1700741981
[选注] 成无己:手之三阴三阳,相接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为之逆冷也。
1700741982
1700741983
方中行:此揭厥而明其义,以申其状。案经脉流注,手之三阴,从腹走至手,手之三阳,从手走至头,足之三阳,从头下走至足,足之三阴,从足上走入腹。然则手之三阴与手之三阳相接于手,足之三阴与足之三阳相接于足。阴主寒,阳主热,故阳气内陷,不与阴气相顺接,则手足厥冷也。然手足为四肢,主之者脾也,脾为阴,阳不与阴相顺接,而手足逆冷,又可知也。
1700741984
1700741985
沈目南:此明致厥之因也。阴阳者,非厥阴一经阴阳也,阴乃厥阴肝也,阳乃阳明胃也,二经相胜克贼,合为阴阳之谓也。即《经》谓阴者真脏也,阳者胃脘之阳也。故凡邪气传入于肝,上逆凌胃,但有伤土之能,而无疏土之益,木胜土虚而不相和,木郁胃阳不达四肢,则手足逆冷为厥,谓之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奈诸家罔识此义,而使后人治厥阴经病,百无一中,相延至今,故予拟四逆散主之,则理顺畅矣。
1700741986
1700741987
魏念庭:凡厥者,其间为寒为热不一,总由肝脏受病,而经脉隧道同受其患,非阴盛而阳衰,阳为寒邪所陷,则阳盛而阴衰,阴为热邪所阻。二气之正,必不相互交通,寒可致厥,热亦可致厥也。言凡厥者,见人遇厥,当谛审其热因寒因,而不可概论混施也。夫厥之为病,手足逆冷,是为厥也。
1700741988
1700741989
黄坤载:平人阳降而交阴,阴升而交阳,两相顺接,乃不厥冷;阳上而不下,阴下而不上,不相顺接,则生逆冷。不顺而逆,故曰厥逆。足三阳以下行为顺,足三阴以上行为顺,顺行则接,逆行则阴阳离析,两不相接。其所以逆行而不接者,中气之不运也。足之三阳随阳明而下降,足之三阴随太阴而上升,中气转运,胃降脾升,则阴阳顺接;中气不运,胃逆脾陷,此阴阳不接之原也。中气之所以不转运者,阴盛而阳虚也。四气秉气于脾胃,脾胃阳旺,行气于四肢,则四肢暖而手足温,所谓阳盛而四肢实也。缘土旺于四季,故阳受气于四末,四末温暖,是之谓顺。水盛火负,阳虚土败,脾胃寒湿,不能温养四肢,是以厥冷。四肢阳盛之地,而阴反居之,变温为冷,是反顺而为逆也,因名厥逆。
1700741990
1700741991
陈平伯:本条推原所以致厥之故,不专指寒厥言也。看用“凡”冠首,则知不独言三阴之厥,并赅寒热二厥在内矣。盖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阴阳之气相贯,如环无端。若寒厥则阳不与阴相顺接,热厥则阴不与阳相顺接也。或曰:阴不与阳相顺接,当四肢烦热,何反逆冷也?而不知热邪深入,阳遏于里,不能外达四肢,亦为厥冷,岂非阴与阳不相顺接之谓乎!仲景立言之妙如此。
1700741992
1700741993
[按语] 成氏对阴阳气不相顺接,专责之阳气内陷,方氏更补充出脾主四肢,脾为阴,意谓内陷之阳不与脾阴相顺接,显然不够全面。沈目南以肝阴胃阳解释,认为阴阳气不相顺接,乃肝郁胃阳不达四肢。临床确有因肝胃郁滞之厥逆,但是以此解释所有厥证,则未免以偏概全。魏、陈等氏从寒热两方面说明,比较合理,但魏氏“阴为热邪所阻”,阴的概念尚较空泛;陈氏据“阳受气于四肢,阴受气于五脏”,明确指出热厥为阳遏于里(阴),不能外达四肢(阳),亦为阴阳气不相顺接,极为简要,足以破疑解惑。黄氏以脾胃阴阳升降之理来解释阴阳气不相顺接,颇有独到之处,但仅从寒厥立论,仍嫌片面。
1700741994
1700741995
伤寒脉微而厥,至七八日肤冷,其人躁无暂安时者,此为藏厥①,非蚘厥②也。蚘厥者,其人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者,此为藏寒③,蚘上入其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蚘。蚘厥者,乌梅丸主之,又主久利。(338)
1700741996
1700741997
词解 ①藏厥:是指内脏真阳极虚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1700741998
1700741999
②蚘厥:是指因蛔虫窜扰而引起的四肢厥冷。
1700742000
1700742001
③藏寒:这里指肠中虚寒。
1700742002
1700742003
[校勘] “令病者静”,《玉函经》作“今病者静”。“而复时烦者”,《玉函经》作“而复时烦”。“上入其膈”,《玉函经》作“上入膈”。《玉函经》无“又主久利”,《千金翼方》作为细注。
1700742004
1700742005
[语译] 伤寒起初脉微,而且四肢厥冷,到了第七、第八日,甚至周身皮肤都冷,病人躁扰得很厉害,没有一刻安静的时间,这是脏厥,而不是蛔厥证。蛔厥证病人,当会吐蛔。现在病人虽然安静,但必有时烦扰不安,这是因为肠中寒冷,蛔虫上入于膈,所以引起心中发烦,不过这种烦扰,一会儿就会自止。当进餐时,食物入胃就要呕吐,同时又发心烦,因为蚘虫闻到食物气味而上扰的缘故,病人平常可能有吐蛔的病史。因蛔虫而致的手足厥冷证,可用乌梅丸主治,此方又能治疗寒热错杂的久利。
1700742006
1700742007
[提要] 脏厥与蛔厥的辨证以及蛔厥的治法。
1700742008
1700742009
[浅释] 脏厥与蛔厥,都可见到脉微肢厥,但预后迥然不同,脏厥的病情危重,预后不良,蛔厥则预后较好,必须明确区分。脏厥的厥冷程度严重,不但肢冷,而且周身肌肤俱冷,良由真阳极虚,脏气垂绝,病人躁扰而无一刻安宁;蛔厥的厥冷程度较轻,虽然脉微肢厥,却无肤冷,由于肠寒而胃热,蛔虫不安而向上窜扰,病人时静时烦,得食而呕又烦,并且有吐蛔的病史,足资鉴别。这种蛔厥属于上热下寒,所以治宜苦酸辛寒热并用的乌梅丸,此方功能清泄上热温脏安蛔,所以能主治蛔厥。后世治蛔方剂,多从此方化裁而出。乌梅丸不仅能治蛔厥,而且能治寒热不调的久利,不应视为治蛔的专剂。
1700742010
1700742011
表52 脏厥与蛔厥辨证
[
上一页 ]
[ :1.7007419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