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45543
[选注] 成无己:寸以候外,尺以候内,浮以候表,沉以候里。寸口脉浮大者,气实血虚也;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胃有宿食,里气不和也。与大承气汤以下宿食。
1700745544
1700745545
张隐庵:合下两节皆言宿食,此节凭脉,下节凭证也。寸以候阳,寸口脉浮而大,阳气盛也;按以候里,尺以候阴,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里气留滞,阴气不和也,故知内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上承阳盛之气,下泻留滞之邪,而阴气自和矣。
1700745546
1700745547
张令韶:《金匮》云:“馨饪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故问人病宿食者,何以别之?师答以寸口为阳,寸口脉浮而大,阳气实于外也;按以候里,尺中为阴,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者,阴之五宫,伤在五味,实邪壅滞,而里气不利也,故知内有宿食,当以大承气汤下之。
1700745548
1700745549
《金鉴》:按尺中“微”字,当是“大”字,若是“微”字,断无当下之理。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谓按之且大且涩且有力也。关上尺中亦然,大涩有力,为实而不利之诊,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700745550
1700745551
[按语] 各家对本条宿食脉象的解释,大致相同,惟对“尺中亦微而涩”的“微”字,没有明确交待,以致《金鉴》提出质疑。我们认为这一“微”字,非指脉微弱无力,乃是形容词,轻微的意思,可理解为尺脉也微有涩象。如果作“微弱”、“微细”的“微”,那么,脉微涩则为虚候,岂有用大承气汤之理。
1700745552
1700745553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180)
1700745554
1700745555
[校勘] “宜大承气汤”成本作“与大承气汤”。
1700745556
1700745557
[语译] 腹泻,不想进食,因为里有宿食的缘故,应当治以下法,宜用大承气汤。
1700745558
1700745559
[提要] 因宿食而致腹泻的辨治。
1700745560
1700745561
[浅释] 宿食阻滞,一般应是大便秘结,今却发生下利,当亦属于热结旁流。由于宿食内停,胃气必滞而不和,所以不欲进食,因而即以不欲食,作为宿食的诊断依据。既然是宿食在内,自然不可见泻止泻,而宜通因通用,用大承气汤下其宿食,宿食去则腹泻自止。但本条叙证简略,还应参考有无腹部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利下臭秽等证,才够全面。
1700745562
1700745563
[选注] 程郊倩: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与不能食者自别。下利有此,更无别样虚证,知非三阴之下利,而宿食之下利也。
1700745564
1700745565
张隐庵:夫胃为水谷之海,大肠为传导之官,食已而便,便已而食,今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在胃中故也,亦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1700745566
1700745567
《金鉴》:初下利,不欲食者,是伤食恶食,故不欲食也。若久下利,不欲食者,是伤脾,食后饱胀不欲食也。今初下利,即不欲食,故知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无疑也。
1700745568
1700745569
[按语] 程氏由可下之实,推论到不可下之虚,提出“下利有此,更无别样虚证”,堪称要领之言,对辨证最有帮助。张氏从胃与大肠的生理功能,说明下利不欲食为宿食的病机;《金鉴》从下利的新久,说明不欲食有宿食与脾伤的不同,也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700745570
1700745571
下利差,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181)
1700745572
1700745573
[校勘] 成本“下利差”作“下利差后”,无“时”字。
1700745574
1700745575
[语译] 腹泻愈后,到来年复发,仍是原先的月份日期和时间,是因为病根未尽的缘故,治当攻下,宜用大承气汤。
1700745576
1700745577
[提要] 复发性下利的病机和治法。
1700745578
1700745579
[浅释] 下利已愈,有至来年同一时令季节日期和时间而复发的,乃因病根未拔,余邪未尽,至次年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下利复发。治疗这样的下利,必须逐其余邪,所以用大承气汤攻下。但是也必须注意没有其他虚证的,方可使用下法。
1700745580
1700745581
[选注] 成无己:乘春则肝先受之,乘夏则心先受之,乘至阴则脾先受之,乘秋则肺先受之。假令春时受病,气必伤肝,治之难(《医统》本作“虽”)愈,邪有不尽者,至春时元受月日,内外相感,邪必复动而痛(《医统》本作“病”)也。下利为肠胃疾,宿积不尽,故当下去之。
1700745582
1700745583
方中行:其,期也,谓周其一年之月日期也。
1700745584
1700745585
张隐庵:人气随四时之生长收藏,出入于经络脏腑,一岁之中,外内环转;如邪留于经脉,至其年月日,正气复行至伏邪之处,邪正相遇,而下利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亦宜大承气汤下之,上承经脉之邪,下从肠胃而出。
1700745586
1700745587
程郊倩:下利差后,而余邪栖于肠胃回折处者未尽,是为伏邪。凡得其候而伏者,仍应其候而伸,下则搜而尽之矣。
1700745588
1700745589
唐容川:飱泄洞泻,无至期复发之证。惟痢证有去年泻痢,今年复发者,乃湿热未尽,至来年长夏感湿热之气,内外合邪,故期而复发。
1700745590
1700745591
吴鞠通:休息痢者,或作或止,止而复作,故名休息,古称难治。所以然者,正气尚旺之人,即受暑湿水谷血食之邪太重,必日数十行,而为胀为痛,为里急后重等证,必不或作或辍也。其成休息证者,大抵有二,皆以正虚之故。一则正虚留邪在络,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而见积滞腹痛之实证者,可遵仲景,凡病至其年月日时复发者,当下之例,而用少少温下法,兼通络脉,以去其隐伏之邪,或丸药缓攻,俟积尽而即补之,或攻补兼施,中下并治,此虚中之实证也。一则纯然虚证,以痢久滑泄太过,下焦阴阳两伤,气结似乎癥瘕,而实非癥瘕,舍温补其何从!
1700745592
[
上一页 ]
[ :1.700745543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