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4240
1700754241
陈某男 80岁 1949年2月5日初诊
1700754242
1700754243
发热时重时轻,曾服治感冒之剂,半月来未能好转,因其年老体衰,缠绵已十六日。昨日高热昏迷,体温38.9℃,大便4~5日未行,顷诊两脉按之弦滑而数,关尺有力,舌苔老黄根厚,一派温热内陷,阳明腑实之象。虽年已杖朝而邪热腑实内聚,日久津液已伤,必须通腑泄热,开郁展气,佐以生津之法,仿牛黄承气汤。
1700754244
1700754245
僵蚕9克 蝉衣6克 姜黄6克 前胡3克 杏仁9克 元参24克 竹叶3克 生大黄粉1.5克分二次药送下,安宫牛黄丸一丸分化 二剂以大便得通即停药。
1700754246
1700754247
二诊 1949年2月8日
1700754248
1700754249
连服二剂之后,昨日大便畅通一次,今晨小汗,身热已退至37.1℃,神志已清,小便短黄,夜寐甚安,两脉已起,中取弦滑,数象已退,舌苔黄而不老,质红较前有液,老年温病,阳明腑实,气机不通,连服牛黄承气,大便通而神志开,再以甘寒增液,益气通幽之法。
1700754250
1700754251
细生地15克 元参15克 沙参15克 麦冬9克 前胡3克 杏仁9克 瓜蒌24克 枳壳9克 二剂。
1700754252
1700754253
三诊 1949年2月11日
1700754254
1700754255
甘寒育阴增液之后,神志清爽,大便今日又通一次,连日夜寐甚安,脉象渐渐有神,舌苔已化,胃纳渐佳,体温正常,再以调理中焦为法。
1700754256
1700754257
北沙参15克 麦门冬9克 五味子9克 杭白芍24克 陈皮6克 鸡内金9克 生苡米24克 焦麦芽9克 三剂。
1700754258
1700754259
1949年2月16日,病人家属告称,患者已完全恢复健康,并予致谢。
1700754260
1700754261
【按】 吴鞠通的牛黄承气汤,是用生大黄末三钱,送安宫牛黄丸一粒。本例则是仿其义而用之,效若桴鼓。临床上凡高热昏迷便秘者要在清热开窍之中一定要佐以通便之品,这是因为阳明燥结,常壅神明,如《重订通俗伤寒论·白虎承气汤何秀山按》说:“胃之支脉,上络心脑,一有邪火壅闭,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窍,故昏不识人。”若胃中燥屎一去,邪热一清,神志自然得开。所以通便治疗昏迷是很重要的一法。
1700754262
1700754263
9. 暑热卒中(中暑、暑厥)
1700754264
1700754265
【临床表现】 暑夏炎热,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身热气粗,喉中痰鸣,脉滑数,名曰中暑。甚则四肢厥逆,脉沉伏或沉涩,名曰暑厥。
1700754266
1700754267
【病机分析】 中暑与暑厥同属一证,只是病情轻重有别,若中暑而见四肢厥逆者,即名暑厥。
1700754268
1700754269
本证缘暑热之邪卒中人体,内窜心包所致。暑热内壅,气机阻滞,肺失宣降,水津不布,聚而成痰,痰热蒙蔽心包,乃致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热内盛,故身热。痰热内壅,肺气上逆,则气粗痰鸣。脉象滑数乃属痰热内壅。若痰热壅滞过甚,气机闭塞,则阳气不达四末,而见四肢厥逆。此时由于气血闭郁于内,则脉象多为沉伏或沉涩。
1700754270
1700754271
1700754272
本证卒然昏倒,貌似中风,然病因、病机不同。且中风多见口眼斜,醒后多有后遗症。本证发于暑季,因暑热一时蒙蔽清阳,卒然而成昏厥,醒后无后遗症,二者不难区别。
1700754273
1700754274
【治法】 芳香开窍,宣通气机
1700754275
1700754276
【方药】 至宝丹(方见前“热陷心包”证候)
1700754277
1700754278
【方论】 本证乃暑热邪气外中,痰浊郁热蒙蔽心包,闭塞气机之急病。故治宜芳香之品,以疏散邪热,宣畅气机,涤痰开窍。不宜早用寒凉,防其暑邪遏伏,反致有碍外泄。故不用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而取至宝丹芳香开窍之长。
1700754279
1700754280
【文献选录】
1700754281
1700754282
1700754283
“盖中暑忽然而发,如矢石之中人也。不似伤暑初则寒热无汗,或壮热蒸汗之可比。是病忽热闷倒,昏不知人,躯热汗微,气喘不语,牙关微紧,亦或口开,状若中风,但无口眼斜之别。其脉洪濡或滑而数。缘其人不辞劳苦,赤日中行,酷暑之气,鼓动其痰,痰阻心包所致,宜清暑开痰法治之。如果手足厥冷,名曰暑厥,宜苏合香丸化开灌之,或以来复丹研末白汤灌之,或以蒜水灌之,或剥蒜肉入鼻中,皆取其通窍也。俟其人事稍苏,继进却暑调元法为治。”(《时病论》)
1700754284
1700754285
【按语】 雷少逸此段文字,对中暑与暑厥之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其治疗,均做了详细阐述。其用苏合丸之意,主要是治暑湿秽浊之气内壅之暑厥证。
1700754286
1700754287
第四节 血分证治
1700754288
1700754289
一、证候特点
[
上一页 ]
[ :1.70075424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