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4290
1700754291
血分证候是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深重阶段。它主要表现为血液溢出脉外;或血热动风;或血液的严重消耗。正如叶天士所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外感温热篇》)。因为心主血脉,肝藏血,肾藏精,而精血又互相化生,所以血分证候的病变部位,主要在心、肝、肾三脏。
1700754292
1700754293
血分证候的受邪途径大致有三种:
1700754294
1700754295
(1)温热邪气由气分传入血分。
1700754296
1700754297
(2)温热邪气由营分传入血分。
1700754298
1700754299
(3)起病急骤,病势凶险,初起未见气、营证候而径见血分证候。古人认为属伏邪内发。
1700754300
1700754301
血分证候的临床表现,按其特点,大致可分为四类:
1700754302
1700754303
(1)血热动血:见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或非其时而行经出血,或发斑,舌质紫绛,脉数。
1700754304
1700754305
(2)血热动风:头痛眩晕,目赤口噤,项背强急,四肢抽搐,脉弦数。
1700754306
1700754307
(3)热扰心神:躁扰昏狂。
1700754308
1700754309
(4)血热阴伤:热邪深入血分,消耗血中津液,日久竟至消灼肝血肾精,可导致真阴耗损,亡阴失水。但由于邪气的多少和阴液的耗损程度不同,血热阴伤证候,又可分为五种类型:
1700754310
1700754311
1)火旺阴伤,心肾不交:身热口干,心烦不寐,舌红苔黄,脉细数。
1700754312
1700754313
2)温热消渴:低热无汗,烦躁不宁,消渴日甚,身体消瘦,舌红绛干瘦,苔黄燥,脉细数。
1700754314
1700754315
3)邪伏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能食形瘦,精神倦怠,舌红少苔,脉细略数。
1700754316
1700754317
4)真阴耗损:身热面赤,手足心热,口干舌燥,神倦耳聋,脉虚大、结代。
1700754318
1700754319
1700754320
5)亡阴失水:除真阴耗损之见证外,又见心中辵辵大动,手足等。
1700754321
1700754322
如果从病变类型来看,血分证候主要表现为血热动血,血热动风,血热阴伤三大类型。
1700754323
1700754324
血分证候的受邪途径和临床特点,可归纳如下表。
1700754325
1700754326
1700754327
1700754328
1700754329
二、治疗原则
1700754330
1700754331
血分证候的主要特点是温热邪气消耗或鼓动血液,导致阴液损伤或出血。其治疗关键在于凉血。正如叶天士所说:“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外感温热篇》)。因为血分证候主要表现为血热动血,血热动风,血热阴伤三大类型,所以在治疗上,也要针对这三种不同类型,采用相应的方药。
1700754332
1700754333
血热动血,是温热邪气深入血分,灼伤血络,迫血妄行,溢出脉外,造成人体各部位出血的证候。其治疗,应采用凉血方法,选用具有凉血作用的药物,消除血分热邪,使血液循经而行,不致溢出脉外。若因血热而成瘀者,则凉血药物之中,又宜配入活血、养阴之品,以促其瘀血消散。此即叶天士所谓:“凉血散血”之法。
1700754334
1700754335
血热动风,是血分热邪深入于肝的病变。因肝藏血,所以血分热盛则肝热亢炽。肝主筋,肝热亢炽则可导致筋脉拘急,而成动风之证。其治疗应采取凉肝熄风之法,选用具有凉肝熄风作用的药物,清热凉肝,以熄肝风。
1700754336
1700754337
血热阴伤,是温热邪气久羁血分,消灼血中津液,进而耗损肝血肾精而导致的一类证候。因其邪气的多少和阴液耗损程度不同,其表现形式也有差别。但其总的治疗原则,不外清热凉血和滋阴增液两个方面。若邪热仍盛而阴伤已甚者,当清热与育阴药物同用,以收祛邪复阴之功;若邪少虚多,邪伏阴分者,当用养阴透热之法;若真阴耗损,甚致亡阴失水者,当用大剂滋阴增液之品,以挽生命于垂危。
1700754338
1700754339
三、辨证施治
[
上一页 ]
[ :1.7007542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