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5162e+09
1700755162
1700755163 【治法】 宣化湿热
1700755164
1700755165 【方药】
1700755166
1700755167 藿朴夏苓汤(《医原》)
1700755168
1700755169 藿香二钱 半夏一钱半 赤苓三钱 杏仁三钱 生薏仁四钱 蔻仁六分 猪苓钱半 泽泻钱半 淡豆豉三钱 厚朴一钱
1700755170
1700755171 三仁汤(《温病条辨》)
1700755172
1700755173 杏仁五钱 飞滑石六钱 白通草二钱 白蔻仁二钱 竹叶二钱 厚朴二钱 生薏仁六钱 半夏五钱
1700755174
1700755175 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
1700755176
1700755177 【方论】 藿朴夏苓汤中藿香辛温芳香,解表化湿。豆豉解表宣郁,助藿香以祛除表邪。杏仁入上焦以降肺气,使肺气降,则水道通。生薏仁配茯苓,健脾利湿。猪苓配泽泻,清利湿热。半夏降逆和胃止呕。蔻仁醒胃消滞。半夏、蔻仁配厚朴,辛开苦降,开郁燥湿行气。方中诸药配伍,辛温芳香、辛开苦降、淡渗并用,共奏宣化之功,使表里上下弥漫之邪,内外齐解,上下分消,湿祛则热亦随之而除,是表里同治之法。
1700755178
1700755179 三仁汤中杏仁入上焦,降肺气,以通调水道,是方中君药。蔻仁辛温芳香,以醒胃消滞燥湿。生薏仁甘淡微寒,健脾利湿清热。三仁配伍,通治上、中、下三焦弥漫之湿。配入半夏、厚朴,辛开苦降,开郁燥湿行气。滑石、通草、竹叶,淡渗利湿清热。竹叶又兼轻清宣透,达热出表。诸药配伍,开上、畅中、渗下,共奏宣化湿热之功。
1700755180
1700755181 藿朴夏苓汤与三仁汤二方,组方原则相近,都有开上、畅中、渗下之品,均为宣化湿热之方,皆可用于湿热邪气侵袭上焦,弥漫上下,郁阻表里之证。但藿朴夏苓汤中用藿香、豆豉,其解表之力胜于三仁汤。而三仁汤中用滑石、竹叶,其清热之力又较藿朴夏苓汤稍强。
1700755182
1700755183 【文献选录】
1700755184
1700755185 “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温病条辨·上焦篇第四十三条》)
1700755186
1700755187 【按浯】 本条论述湿温病主证及其治疗禁忌。“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之症,颇似太阳伤寒。然其症又见“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则与伤寒大异。综观脉症,此证是属湿热为患。若误诊为太阳伤寒,而以麻黄、桂枝大辛大温之剂发汗,则必助热而动湿,使湿热上蒙清窍,内闭心包,而致“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胸闷不饥”,有似食滞内停,若误诊而错用攻下之品,则易损伤脾阳,而致“洞泄”。湿热病“午后身热”,有似阴虚发热,然二者病机不同,治亦迥异,若误诊为阴虚,投以滋润腻补之剂,滋腻助湿,反使湿邪胶着,故云“润之则病深不解”。
1700755188
1700755189 湿热病多发于长夏雨湿季节,然亦有发于秋、冬者。在治疗上,不必拘于季节,只要见湿热之证,即以其法治之,即吴氏所云:“长夏深秋冬日同法”。
1700755190
1700755191 【验案】 湿温(湿重于热)
1700755192
1700755193 华某男 30岁 1936年9月2日初诊
1700755194
1700755195 身热6~7日,体温39℃,头晕目沉,面色淡白,胸中满闷不舒,周身酸楚乏力,大便略溏,小溲短黄,腰际酸沉,夜寐不安。经某中医治疗,先服银翘解毒丸,后又服汤剂,甘寒清气热,以生地、元参、知母、沙参等为主。药后大便溏泄,身热加重,周身乏力,舌白滑润,根部厚腻,两脉沉濡,按之无力,近似迟缓,小溲短少,口淡无味。病属素体中阳不足,脾胃运化欠佳,外受暑湿之邪,留连不去,误服甘寒之品,湿邪增重,气机受阻,三焦不利。湿重于热,故面色淡白,唇口不华,脉象亦为寒湿遏阻中阳之象,拟以芳香宣化,疏调气机,以畅胸阳。俟湿化阳复,气机宣畅,则三焦通利,病自渐愈。忌食甜、黏及有渣滓食物。
1700755196
1700755197 淡豆豉12克 炒山栀3克 藿香叶10克(后下) 陈香薷1.5克(后下) 焦苍术4.5克 厚朴4.5克白蔻仁3克 杏仁泥10克 川连2克 半夏10克 陈皮4.5克 鲜煨姜3克 冬瓜皮20克 二剂
1700755198
1700755199 二诊 1936年9月5日
1700755200
1700755201 药后身热渐退,体温38.5℃,头晕沉重渐解,胸闷渐轻,胸中头额略见小汗,大便仍溏,小溲赤短,腰痛,周身酸楚乏力,苔白滑腻,根部略厚,两脉弦滑力弱,按之濡缓。此为暑热湿邪互阻不化,且过服甘寒,脾阳受遏,三焦不通,气机不畅,再以芳香宣化,通阳祛湿。
1700755202
1700755203 淡豆豉12克 炒山栀3克 藿香叶10克(后下) 香白芷6克(后下) 白蔻仁4.5克 杏仁10克 半夏12克 厚朴6克 炒薏米12克 焦苍术4.5克 川连2克 煨姜3克 茯苓皮12克 二剂
1700755204
1700755205 三诊 1936年9月8日
1700755206
1700755207 迭服芳化通阳祛湿之剂,自觉遍体潮润,已下至两腿,胸中满闷大减,气分亦畅,头部沉重渐解,小溲通畅色深,体温37.8℃,大便今日已渐成形,腰痛,周身酸楚乏力,舌苔白腻略厚,脉象已转濡滑,较前有神。暑湿互阻不化,连服芳香宣解,湿邪渐减,热象亦轻,再以宣化上、中二焦,希图三周热退为吉。
1700755208
1700755209 白蒺藜10克 香豆豉12克 嫩前胡3克 香青蒿4.5克 制厚朴4.5克 焦苍术6克 焦薏米10克 制半夏10克 白蔻仁3克 煨姜2克 杏仁泥10克 白米30克炒焦煎汤代水 二剂
1700755210
1700755211 四诊 1936年9月11日
[ 上一页 ]  [ :1.7007551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