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5666e+09
1700755666 二诊 1936年11月28日
1700755667
1700755668 身热略退,汗泄未畅,啼哭无泪,舌苔黄厚,大便通而不畅,神昏嗜睡,谵语已无,两脉细弱且数,按之无力,伏暑挟滞为寒凉所迫,逆传入里,再拟芳香宣达,仍以卫疏汗达为吉。
1700755669
1700755670 鲜佩兰4.5克(后下) 鲜藿香4.5克(后下) 香豆豉12克 焦山栀4.5克 前胡3克 厚朴4.5克 川连2克 陈香薷1.5克(后下) 莱菔子6克 川军炭4.5克 通草3克 琥珀抱龙丸一丸分两次药化服 二剂
1700755671
1700755672 三诊 1936年12月2日
1700755673
1700755674 身热渐退,啼哭已有泪,神志虽清,言语重复,夜间谵语叫号已止,大便只见一次,中脘仍满,舌苔垢黄而厚。伏暑晚发,卫分已疏,积滞太多,再以芳香疏解,饮食寒暖,千万小心。
1700755675
1700755676 鲜佩兰4.5克 鲜藿香4.5克(同后下) 香豆豉10克 嫩前胡3克 制厚朴4.5克 川连2克 苦杏仁10克 苏子4.5克 莱菔子6克 鲜杷叶10克 保和丸15克(布包) 竹茹10克 新会皮4.5克 佛手10克 琥珀抱龙丸一丸分服 一剂
1700755677
1700755678 四诊 1936年12月3日
1700755679
1700755680 大便又通一次,畅而且多,臭味甚重,身热渐退,啼哭有泪,舌苔垢黄而厚,故于原方之中加川军炭4.5克二剂
1700755681
1700755682 五诊 1936年10月6日
1700755683
1700755684 大便又通一次,其味甚重,畅而且多,腹部按之已软,身热虽退,两脉细弦滑数,咳嗽声重,痰多且黏,舌苔黄而厚,遍体作痒。病虽轻减,伏暑蕴伏肺胃,宿疾尚未清楚,再以清肃肺胃,涤荡宿垢,饮食寒暖,千万小心。
1700755685
1700755686 嫩前胡3克 生紫菀2克 家苏子4.5克 莱菔子6克 鲜枇杷叶12克 保和丸15克(布包) 厚朴花5克 川连2克 陈皮4.5克 赤茯苓12克 焦麦芽12克 瓜蒌皮15克 枳壳3克 方通草3克 琥珀抱龙丸一丸分两次药化服 三剂
1700755687
1700755688 六诊 1936年12月10日
1700755689
1700755690 身热已退,咳嗽痰多,甚则泛恶,舌苔白,神烦,自觉疲乏无力,两脉细弦且滑,按之略数。病虽向愈,余热未清,拟再以肃降肺胃,饮食寒暖,当须注意。
1700755691
1700755692 生紫菀3克 家苏子4.5克 莱菔子6克 川贝母6克 鲜枇杷叶10克 保和丸15克(布包) 制半夏10克 佛手片6克 厚朴花4.5克 川连2克 姜竹茹6克 新会皮4.5克 苦桔梗3克 小枳壳4.5克 生海石15克 二剂
1700755693
1700755694 (汪逢春先生医案)
1700755695
1700755696 【按】 伏暑秋发,或深秋而发,及冬发皆可称为伏暑晚发。这说明暑热积滞之邪伏藏于内,至秋冷以后而发病。这都说明是当时身体尚健,病邪未能发出,在条件可发之时,即时发作。治疗方法也是根据当时暑湿蕴热及挟滞、挟食或挟其他邪气而辨证治之。但是总之仍以芳香宣化,祛除暑湿为主。若有寒湿食滞不化时,仍以当时脉、舌及症状给予治疗。
1700755697
1700755698 2)湿热挟痰,痞阻心下
1700755699
1700755700 【临床表现】 发热口干,渴而不饮,心下痞满,按之濡软不痛,食欲不振,纳谷不甘,时而呕恶,大便数日不下,舌红苔白腻而滑,脉滑数。
1700755701
1700755702 【病机分析】 本证多发于夏季,为湿热痰浊凝聚心下之候。夏季热盛雨多,湿热之邪弥漫,内犯人体,伤及脾胃,脾失运化之力,胃失和降之功,以致湿邪内停,郁而生热,湿热相煎,痰浊内生。湿热痰浊内郁,故见发热。湿阻气机,气化不利,津不上承,则口干而渴,然湿痰内停,故口虽渴而不欲饮。湿热痰浊阻于胃脘,则心下痞满,食纳不甘。胃气上逆。则时而呕恶。湿阻气机,传化失司,故大便不下。苔白腻为痰湿之征,舌质红为热郁之象。脉滑主痰,脉数为热。
1700755703
1700755704 本证之心下痞满与大便数日不下,皆由湿热痰浊阻滞气机所致,并非燥热内结之阳明腑实证。其痞满部位在心下而不在腹部,且按之濡软不痛。大便虽数日不下,但并不燥结,与阳明腑实证之燥屎内结,腹满痛拒按者判然有别,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1700755705
1700755706 【治法】 燥湿清热,化痰行气
1700755707
1700755708 【方药】 半夏泻心汤去干姜甘草加枳实杏仁方(《温病条辨》)
1700755709
1700755710 半夏一两 黄连二钱 黄芩三钱 枳实二钱 杏仁三钱
1700755711
1700755712 水八杯,煮取三杯,分三次服,虚者复纳人参二钱,大枣三枚。
1700755713
1700755714 【方论】 本方是由《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化裁而来。《伤寒论》的半夏泻心汤是治外感寒邪,太阳病未解,误下损伤脾胃,以致表邪内陷,脾胃升降失常,中焦气滞所致的心下痞证。本证是外感湿热之邪,湿热痰浊互阻心下所致的心下痞。因其并非伤寒误下之虚痞,且有湿热痰浊内蕴,故去甘温壅补的人参、甘草、大枣及辛热的干姜。方中重用辛苦温之半夏,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去中焦之痰浊而止呕恶。黄芩、黄连苦寒清热燥湿,与半夏同用,则辛开苦降,以祛湿热痰浊。枳实苦寒,行气破结,使气行则湿动,以增攻逐痰浊之力。用杏仁以宣降肺气,清肃上源。诸药相配,共奏燥湿清热,化痰行气之功。吴鞠通对本方分析颇详,他说:“以半夏、枳实开气分之湿结,黄连、黄芩开气分之热结,杏仁开肺与大肠之气痹。暑中热甚,故去干姜。非伤寒之误下虚痞,故去人参、甘草、大枣,且畏其助湿作满也”。(《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三十九条分注》)
1700755715
[ 上一页 ]  [ :1.70075566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