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6627e+09
1700756627
1700756628 风温之病,多发于冬、春两季,这是由于冬季气候反常,过于温暖,或因春季多风,风热相搏,形成了风温病的外部因素。春季厥阴风木当令,主升发、疏泄,人体之阳气也向上、向外发泄,若人体素来阴分不足,内热偏盛,给风热邪气侵犯提供了内部因素,内外相引,相互结合,就形成了风温病。
1700756629
1700756630 风温病的临床特点是:发热,咳嗽,心烦,口渴。发热是风热侵犯于表,正气与之抗衡,正邪交争的结果。咳嗽是风热邪气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肺气不得宣降的表现。素有内热,又感温邪,两阳相遇,上扰神明则心烦,灼伤津液则口渴。恶风一症,不是必有症,而是或有症。《伤寒论》中也未提恶风一症,如:“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又如:“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两条均未提恶风一症,可见恶风不是风温的必有症状。
1700756631
1700756632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风温病名首见于《伤寒论》的第六条,后世王叔和、张石顽等人也是根据《伤寒论》进行讨论的。在伤寒论中的风温病,是误治以后的变证,与陈氏所说的风温,名同而实异。
1700756633
1700756634 风温病初期,首先侵犯肺卫,其发展变化大致有两端:一是顺传于胃,见壮热不退,口渴甚,自汗出,脉洪大,舌苔老黄。一是逆传心包,见身灼热,夜寐不安,神昏谵语,脉细滑数,舌红绛苔黄燥。
1700756635
1700756636 虽然春季多发生风温病,但不是说春季没有伤寒。若初春余寒未尽,气候寒冷,同样可得伤寒。因此,可以说,春季虽是风气当令,但可以随寒热而转化,正如章虚谷所说:“风为百病之长,而无定体,如天时寒凉,则风从寒化而为伤寒,温暖则风从热化而为温病”。由此可知,风温的形成与否,与外界气候的冷热有一定关系。总的来说,风温是感受外界风热邪气而引起,属新感温病。
1700756637
1700756638 二、【原文】 风温证,身热畏风,头痛咳嗽,口渴,脉浮数,舌苔白者,邪在表也,当用薄荷、前胡、杏仁、桔梗、桑叶、川贝之属,凉解表邪。
1700756639
1700756640 自注:“风属阳邪,不挟寒者为风温。阳邪必伤阳络,是以头痛畏风,邪郁肌表,肺胃内应,故咳嗽口渴苔白,邪留于表,故脉浮数。表未解者,当先解表,但不同于伤寒之用麻、桂耳。”
1700756641
1700756642 【按语】 本条论述风温证的肺卫证治。
1700756643
1700756644 风热邪气初袭肺卫,正邪相争则发热。风主疏泄,因而有汗,汗出卫伤则恶风。肺失宣降则咳嗽。热伤津液则口渴。脉浮主表,数主有热。苔薄白主病邪轻浅,故治宜辛凉清解。以薄荷、桑叶辛凉疏解,散风于外。杏仁、桔梗宣肺止咳,清降于内。前胡除内外之痰湿。川贝涤肺中之痰热。共奏辛凉清解,化痰止咳之效。
1700756645
1700756646 此法是根据《内经》:“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的理论而来的。辛凉清解法,是治疗风温初起,邪在肺卫的大法,若热重者加银花、连翘,若无汗者加荆芥、豆豉,若咽痛者加锦灯笼、山豆根。
1700756647
1700756648 风温初期不但要和春温作鉴别,而且要和伤寒初期作鉴别,列表比较如下:
1700756649
1700756650   病名     症状     脉舌     风温     发热恶风,自汗,咳嗽口渴     脉浮数,舌尖边红苔薄白     伤寒     发热恶寒,无汗,口不渴,咳喘头痛体痛     脉浮紧,苔薄白质不红     春温     发热,不恶寒,烦渴     脉数,舌质红苔黄或白   风温病初期,若用辛凉清解而病情不愈,主要是由于病重药轻的结果。此时病情的发展,大致出现三种情况:一是肺热咳喘;一是肺热便秘;一是肺热下利。
1700756651
1700756652 肺热咳喘:风温之邪在卫分未解,传至气分,肺热壅盛。此时的肺热属气分,不是卫分,这是因为肺为五脏之一,属阴在里,故肺热属气分病变。只有肺与卫同时发生病变,出现表证时,才能把肺放在卫分中。肺热咳喘是气分病变,临床上是以发热,咳喘,痰多而稠黏,汗出,口不甚渴,苔黄,脉滑数为主要特点,治宜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如:麻杏石甘汤加黄芩、前胡、桔梗、浙贝。
1700756653
1700756654 肺热便秘:是风温病的另一种传变形式,是由于肺热下移大肠,大肠津液被灼的结果。临床上以发热,咳喘,痰多,便秘为主要特点,治宜宣肺通下,使肺气一宣,则大便得通,大便一通,则肺气得降,咳喘便秘皆平,如:宣白承气汤加莱菔子、枳实。
1700756655
1700756656 肺热下利:是风温病的又一种传变形式,是由于肺热下迫大肠而形成的一种下利证。临床上以发热,口渴,下利,便下恶臭,肛门灼热为主要特点,治宜清热止利,如:葛根芩连汤加银花、生甘草、桔梗、车前子。
1700756657
1700756658 三、【原文】 风温证,身热咳嗽,自汗口渴,烦闷脉数,舌苔微黄者,热在肺胃也,当用川贝、牛蒡、桑皮、连翘、橘皮、竹叶之属,凉泄里热。
1700756659
1700756660 自注:“此温邪之内袭者,肺热则咳嗽汗泄,胃热则口渴烦闷,苔白转黄,风从火化,故以清泄肺胃为主。”
1700756661
1700756662 【按语】 本条是论述风温入肺胃气分的证治。
1700756663
1700756664 上条已论述风温入里,大致有三种转归,肺热咳喘,肺热便秘,肺热下利,病情都比较重。本条是卫分之邪刚入肺胃气分,比上述三型病情要轻。身热不恶风而有烦闷感,说明表邪已解,身热,口渴,咳嗽,苔微黄均属肺胃之热象。本证和上证相较,自汗,烦闷,脉数,苔黄等肺胃热证是有别于上证的。
1700756665
1700756666 病在肺胃,治当清泄里热,用牛蒡、桑皮、连翘、竹叶以清宣肺胃之热。川贝、橘皮以化痰湿。若苔黄干燥,口渴自汗,津液已伤,橘皮温而助燥,自不相宜。王孟英认为加瓜蒌、黄芩比较合适。
1700756667
1700756668 四、【原文】 风温证,身灼热,口大渴,咳嗽烦闷,谵语如梦语,脉弦数,干呕者,此热灼肺胃,风火内旋,当用羚羊角、川贝、连翘、麦冬、石斛、青蒿、知母、花粉之属,以泄热和阴。
1700756669
1700756670 自注:“此温邪袭入肺胃之络,灼烁阴津,引动木火,故有烦渴呕逆等证,急宜泄去络中之热,庶无风火相煽,走窜包络之虞。”
1700756671
1700756672 【按语】 本条是论述肺热壅盛,内窜心包,引动肝风之证治。
1700756673
1700756674 风温证身灼热,是一种干烫,是由于津液大伤,无以作汗的结果。口大渴,是津伤过甚的表现。咳嗽烦闷,是肺热未除的象征。干呕脉弦,是肝风欲动的先兆。神昏谵语,是热窜心包的特征。这种神昏谵语是时清时寐,昼清夜昏,与热邪逆传心包有所不同。本证的舌苔应是黄而干燥,舌质红绛。从所用药物推断,本证应是干咳而不嗽,若黄稠痰多,不致于口大渴,也无须用很多甘寒生津药。陈氏所以用麦冬、石斛、花粉,说明肺津大伤,应是干咳才合本证。临床上如见咳而痰多,神识昏蒙,口不甚渴,苔黄腻,是湿热酿痰,上蒙心包,非此类药物所宜应选菖蒲郁金汤加减。
1700756675
1700756676 至于肝风内动,本证还没有明显表现出来,仅从干呕,脉弦不足以说明。从药物来看,用羚羊角平肝熄风,说明应有肝风内动之象,如:时而角弓反张,两目上窜等,若无风动之征,则羚羊角未必使用,可改为开窍之品,如:少用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之类。
[ 上一页 ]  [ :1.7007566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