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6777
热盛阳明则汗出,但多偏在头面较多。湿蔽清阳,肺气不宣,故胸痞不畅。湿邪内盛,浊气上蒸,故舌白且腻。本证口渴不引饮,是因湿邪内停,气化不利所致。与阳明热盛,热邪耗津之口渴饮冷者不同。
1700756778
1700756779
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而入者十之八九,暑热熏蒸之气,多由口鼻而入。当然,在发病过程中,内因是主要方面。
1700756780
1700756781
关于湿热病脉象的问题,一般说脉无定体。湿属阴邪,脉多见沉、濡、缓等。根据郁热的多少,而脉象又有细数、滑数、弦数等。如再挟其他的病因,就难定出一个专脉了。很多方书谓其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
1700756782
1700756783
二、【原文】 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1700756784
1700756785
【按语】 湿遏卫阳之表,表气不能宣通,故恶寒无汗,说明卫阳之气不得通畅也。湿性重浊,郁阻气机,三焦不利,营卫不调,故身重而疲乏无力。头为诸阳之会,湿阻阳气不能宣通,故头痛且沉重。
1700756786
1700756787
湿阻卫阳之气不利,故恶寒。若湿重而热不甚者,则恶寒而不发热,治之必当用温以祛湿的方法。一般治湿必须随其湿之部位、轻重、体质等而转移,绝不是简单的用利湿法、燥湿法所能成。
1700756788
1700756789
本条是湿热证,而湿在表分,所以用芳香醒湿的药物,如:香薷、藿香、牛蒡、薄荷、苍术皮等。用羌活的原因,是以其疏通气机,且上走而治湿气,又有风能胜湿的含义。
1700756790
1700756791
三、【原文】 温热证,恶寒发热,身重关节疼痛,湿在肌肉,不为汗解,宜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味。不恶寒者,去苍术皮。
1700756792
1700756793
【按语】 此为湿邪伤表之候,故见恶寒身重,关节疼痛等症状。前证为湿未化热,故无发热;本证则湿已化热,故有发热。
1700756794
1700756795
恶寒属湿郁于表,不为汗解,它与太阳伤寒当鉴别清楚。风寒外束,太阳表邪闭塞而见恶寒,头痛,体痛,发热,呕逆,脉阴阳俱紧,当发汗为主。因为是风寒外闭,太阳经受侵,所以当辛温解其表邪。
1700756796
1700756797
本条是湿在肌肉,热郁于内,所以也有发热与恶寒,这是湿热困阻,非寒邪闭表也。湿为阴邪,周身阳气受湿的阻遏,所以身重酸楚。湿留关节,故关节疼痛。凡寒为主者是以疼为主;湿之疼痛是以沉重为主;热之疼痛以胀为主,各有区别。当然仍需检查脉、舌及其他症状,再详细辨证。
1700756798
1700756799
外感风寒,必须用汗法,以解除在外之风邪与寒邪。治疗湿热,最忌辛温发汗,吴鞠通说:“汗之则神昏耳聋”,意思是说,如用汗法,有助于热,并不能祛湿。薛氏认为:可用大豆黄卷、藿香叶、苍术皮等香药以化其湿,用茯苓皮、通草以利其湿。如热重时,当去苍术皮加黄芩。热在下焦可用六一散等。
1700756800
1700756801
四、【原文】 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此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宜鲜地龙、秦艽、威灵仙、滑石、苍耳子、丝瓜藤、海风藤、酒炒黄连等味。
1700756802
1700756803
【按语】 本条为湿热蕴蓄阳明,湿热在中焦而动风。阳明之脉,夹口环唇,故阳明热盛则口噤。脾为诸阳之本,而主四肢,故湿热蕴蓄中焦,气血不达四肢,则四肢牵引拘急,风动加重则角弓反张。若温热入血,高热动风,脉必弦数,而本证是湿热侵入经络脉隧中,故脉象濡滑,治疗必须祛湿热,熄风动,调肝缓急兼和脉络。若表气不畅,可用疏解表邪为主;湿热蕴蓄,当以疏化湿热;肝经郁热,可加羚羊角以凉肝;风动可用地龙、蜈蚣等熄风药物;脉络不和,可用藤药以通达脉络。总之,必须先除其本病,则脉络自调也。
1700756804
1700756805
五、【原文】 湿热证,壮热口渴,舌黄或焦红,发痉,神昏谵语,或笑,邪灼心包,营血已耗,宜犀角、羚羊角、连翘、生地、玄参、钩藤、银花露、鲜菖蒲、至宝丹等味。
1700756806
1700756807
【按语】 湿热证,留恋日久,从气分化燥伤津而入营分,此为气营交炽。气分之热未罢,故壮热口渴苔黄,甚则苔焦干、质红,营分之热已起,故神昏谵语,此已非属湿热证,而是温热病了。邪灼心包,营血已耗,津液大伤,不能按湿热治疗,必须用清心开窍,救液凉营,如:生地、元参以救液;菖蒲、至宝以开窍;用犀、羚以清血中之热。
1700756808
1700756809
本条是湿热证由于热炽阴伤,日久化燥,内陷入营而成温热病。若湿邪仍在,绝不能用生地、元参等育阴增液之品。
1700756810
1700756811
六、【原文】 湿热证,发痉,神昏笑妄,脉洪数有力,开泄不效者,湿热蕴结胸膈,宜仿凉膈散;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1700756812
1700756813
【按语】 发痉,神昏,笑妄,似属邪入心包,一般应见脉细滑数,舌红绛苔黄燥。今脉洪数有力,未言舌绛,非属邪入心包,所以使用开泄的方法。如不效,必须仔细考虑原因。
1700756814
1700756815
阴分不足,肝经热盛,多致发痉,脉必弦细数,今脉洪数有力,显系阳明邪热亢盛之象。阳明热盛,腑气不通,当见舌苔黄厚而干,必当釜底抽薪,用凉膈散或承气汤。
1700756816
1700756817
阳明实热应下,苔必老黄,是辨证关键。若黄而垢腻,即为热邪挟湿,非属阳明实热,不可妄行攻下。若苔腻、滑润液多质淡,即湿邪偏重,而又气分虚弱之象,更不可苦寒攻下。
1700756818
1700756819
七、【原文】 湿热证,壮热烦渴,舌焦红或缩,斑疹,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充斥表里三焦,宜大剂犀角、羚羊角、生地、玄参、银花露、紫草、方诸水、金汁、鲜菖蒲等味。
1700756820
1700756821
【按语】 本条论湿热证,由于热盛而化燥成温之证治。阳明气分热甚,则壮热烦渴。热盛津伤,深入营分,则舌瘦焦红,甚则短缩而言语不利。毒火外透,则发为斑疹,凡疹发于太阴,斑发阳明,全是毒热外发之意。里热过甚,下迫阳明,故下利味恶。
1700756822
1700756823
从整体看来,是湿热证已转成热多湿少,内陷入里,热邪充斥表里三焦,阴津早伤,治疗必须大剂凉血解毒,清热生津,开窍熄风。用犀、羚、鲜菖蒲等以清热凉血兼以开郁。用生地、玄参、紫草以育阴增液散血。金汁、石膏等凉胃清气,还可再加三宝开窍熄风,兼清营分之热。
1700756824
1700756825
八、【原文】 湿热证,寒热如疟,湿热阻遏膜原,宣柴胡、厚朴、槟榔、草果、藿香、苍术、半夏、干菖蒲、六一散等味。
1700756826
[
上一页 ]
[ :1.70075677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