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56862e+09
1700756862 本条重点述舌根白、舌尖红,此乃湿邪已经化热,为湿热参半之证,治疗当两顾之。
1700756863
1700756864 舌为心之外窍,尖部乃心肺所居,舌根白者,余湿犹滞,蓄于下焦,尖部红者,心热上灼,所以用辛泄佐清热,两法合用。以蔻、半、菖等辛宣通阳之品以化湿,并加绿豆衣、六一散以清利下焦之湿热。若有食滞,仍需辅以消导。
1700756865
1700756866 十四、【原文】 湿热证,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宜草果、槟榔、鲜菖蒲、芫荽、六一散各重用,或加皂角,地浆水煎。
1700756867
1700756868 【按语】 湿热阻闭中、上二焦,初起即胸闷不知人,瞀乱大叫痛,注家多谓痧证,所以用辛通开闭为急务。痧证乃霍乱、中暑类急性病之古称,在本世纪(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前,也有将麻疹俗称“痧子”者。
1700756869
1700756870 我们认为:时值暑季,湿热秽浊闭塞气机,热郁于内,闷堵难伸,甚则神志不清,鳶乱叫痛,必须急用辛开芳化,以利气机,如:佩兰、藿香、香薷、郁金之类,并可酌用半夏、苍术、厚朴、杏仁之品。如热郁于内,兼见舌绛心烦,脉细小数,病似内陷心包时,可配用至宝丹少许,或牛黄丸半丸,用其芳香开窍,但不可过凉,防其有碍于湿。
1700756871
1700756872 十五、【原文】 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胸闷欲绝,干呕不止,脉细数,舌光如镜,胃液受劫,胆火上冲,宜西瓜汁、金汁、鲜生地汁、甘蔗汁,磨服郁金、木香、香附、乌药等味。
1700756873
1700756874 【按语】 湿热证,四五日,口大渴,此属热郁于内,阴分又伤。因为肝胆气逆,木郁克土,故干呕不止,胸闷欲绝。胃液亏虚故大渴。气阴两伤故舌光如镜。细数之脉是阴伤而虚热内炽之象,治疗必当滋养胃液,疏调肝胆之气滞。
1700756875
1700756876 气阴不足可用沙参、麦冬、生地黄。泄肝胆之郁热可用左金丸、金铃子散、旋覆花、郁金、杏仁、半夏、竹茹等。
1700756877
1700756878 胸闷欲绝与干呕,脉细数,口大渴共见,多是肝胆经热郁横逆之象征,非纯属湿也。胸闷欲绝,亦可由暴饮冷水,阳气为寒饮所遏,胸阳不得开畅而致,郁闭较重,非辛以开之不能解除。
1700756879
1700756880 十六、【原文】 湿热证,呕吐清水或痰多,湿热内留,木火上逆,宜温胆汤加栝蒌、碧玉散等味。
1700756881
1700756882 【按语】 木火上逆之呕吐清水或痰多,是属肝胆郁热。脉必弦数,舌苔多白腻浮黄而质红,痰多必粘,小溲必黄,口必苦,所以称为“木火上逆”,与中阳不足,水饮上逆不同。本证之治疗,宜温胆汤降逆,以苦味为主;中阳不足,寒饮不化,水饮上逆,当以温阳化饮方法,如苓桂术甘汤或五苓散。
1700756883
1700756884 从用碧玉散(六一散加青黛)就可以得知,其证是肝胆湿热,使肝胆热解,下焦湿热得利,而呕吐清水痰多之证必皆愈矣。
1700756885
1700756886 十七、【原文】 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和,胃热移肺,肺不受邪也。宜用川连三四分,苏叶二三分,两味煎汤,呷下即止。
1700756887
1700756888 【按语】 本条讲由湿热而成呕恶不止,以致昼夜不减,其势难忍,大有欲死之状,此胃火上逆也。诸逆冲上皆是火证,所以用黄连苦以泄心热,寒以降胃逆。苏叶辛温走气分,定呕吐,调郁结,能和胃降逆。
1700756889
1700756890 我们认为:黄连、苏叶同用,对胎前恶阻,用之确效。在妊娠恶阻,呕吐较重时,用疏和安中法,以定呕吐(此二味为主药),但必须冷服,少少予之,不可一次一碗,反使增重。加入灶心黄土二两更好,如无灶心土,用净黄土二三两(煎汤代水再煎药)亦良。
1700756891
1700756892 绍琴每治郁热化火时,用黄连以苦降其热,苏叶、梗以和胃定呕,效果显著。呕恶较重时当忌糖及甜味食物,以甘能增恶也。
1700756893
1700756894 十八、【原文】 湿热证,咳嗽昼寝不安,甚至喘不得眠者,暑邪入于肺络,宜葶苈、枇杷叶、六一散等味。
1700756895
1700756896 【按语】 湿热蕴蓄于肺,入于肺络,肺气不得宣降,上逆而为咳嗽气喘,甚则咳喘昼夜不安,必须化湿浊,泄肺热。用六一散清利湿热,以葶苈泄肺定喘,加枇杷叶宣肺肃降,则咳喘皆愈。
1700756897
1700756898 风寒咳喘,脉必浮紧;痰热作喘,脉必滑实;水饮咳喘,脉多沉弦,舌必滑润,甚则浮滑液多,有时面部发亮;下元不足,多属久喘,劳则即发,两尺力弱,甚则不鼓指;暑湿咳喘,脉必濡软滑数,面色多垢,苔多腻厚液多,质红,甚则心烦,若化燥,则舌渐糙干矣。多方分析,即可分清各种咳喘之病因、病机。
1700756899
1700756900 十九、【原文】 湿热证,十余日,大势已退,惟口渴汗出,骨节痛,余邪留滞经络,宜元米(即糯米)汤泡于术,隔一宿,去术煎饮。
1700756901
1700756902 【按语】 本条讲湿热留滞经络,形成骨节痛,口渴,汗出之证治。重点的一句话是“大势已退”,因为湿热证骨节痛是说明湿热留于经络,不论湿多、热多,在气分或在血分,全要以疏风活络,化湿祛热为主。而本条从治法上看,用糯米汤泡于术,这就说明热势已去,湿邪尚存,确属大势已退,余邪留滞经脉之中。
1700756903
1700756904 湿热余邪不净,留滞经络,阴分已伤,故口渴,骨节痛。汗出为湿热上蒸,气分又虚。用于术扶脾化湿,益气止汗,又恐留热于内,故采用汤泡而不用煎,取其气而不用其味,轻可祛实,且防补以助热之弊。
1700756905
1700756906 糯米甘平益气,扶脾和胃。所以用糯米汤泡,也是因为湿热基本已除,余热不多,以正虚为主,取术泡汤用其气香以开郁化湿。
1700756907
1700756908 湿热蕴郁与气虚的关系,也是互为因果的。正气不足,则湿邪易于阻络;湿阻则气机不行,有碍正气的升降,也能导致正虚。在临床治疗时,必须参考其他的证据,早期以祛邪为主,晚期要以补正为主。
1700756909
1700756910 二十、【原文】 湿热证,数日后,汗出热不除,或痉,忽头痛不止者,营液大亏,厥阴风火上升,宜羚羊
1700756911
[ 上一页 ]  [ :1.70075686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