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59927
二、春温
1700759928
1700759929
春温是伏邪温病,由于温邪郁久化热,至春季随阳气开泄,自内而外,或再感新邪引动伏热而发的一种伏气温病。开始即以壮热,烦渴,甚则神志不清,昏迷痉厥等里热过盛,阴分不足为主要症状。
1700759930
1700759931
(一)春温的致病原因
1700759932
1700759933
春温的致病原因,首先是感受了冬令的寒邪。但其发病又不是直接由寒邪所致,而是寒邪潜伏体内,郁久化热,至春伏热外发所致,故体内伏热才是发病的直接原因。就是说只有寒邪转化为热,或是热郁于里才能成为春温。
1700759934
1700759935
古人认为,导致寒邪侵袭,潜伏体内的内因,是冬令失于闭藏,精气暗为发泄,肾气先虚,故而成为春温。春温的发病形式有“伏邪自发”和“新感引发”两种情况。伏邪自发者,是由于寒邪郁久化热,内热渐炽,至春季少阳升发,阳气开泄,内热随之骤然外泄,所见之证为纯然里热之象。新感引发者,是由于内有伏热,又新感春令之邪,内外相引,内外同病,除见里热证外,还兼见恶寒,无汗,咽红,口渴,头晕,咳嗽、身热等卫分证。
1700759936
1700759937
本病开始有发于气分和营分的不同。发于气分者多是正气抗邪能力较强,病情尚轻,治疗以清气为主。若发于营分,说明病位较深,营中阴液亏损,正气抗邪之力较弱,故病势较重。但是,若能临床治疗得当,或能运用“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理论,亦可逐渐转出气分而解。如治疗失当,延误病机,即是邪在气分,亦会迅速深入营血,造成病情恶化。宜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促使病情向愈。
1700759938
1700759939
(二)春温的辨治
1700759940
1700759941
1. 发于气分,热邪炽盛 春温乃伏热从里外发,故身热不恶寒;热邪炽盛,灼伤津液,故口苦而渴;胃热上逆,失于和降,故时而干呕;热扰心神,故心烦而夜寐不安;心热下移膀胱故溲短赤;热在气分,故舌红而苔黄且燥;热邪蕴郁,故脉来弦数。可用吴鞠通黄连黄芩汤苦寒折热方法。
1700759942
1700759943
黄连黄芩汤(苦寒微辛法):黄连6克 黄芩6克 郁金4.5克 香豆豉6克 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两次服。
1700759944
1700759945
方中黄连、黄芩以泄心肺之热,取苦寒折热方法;郁金味辛寒,辛以开郁,寒以泄热,入血分以化瘀活血,可疏调肝胆,清其郁热;香豆豉味辛性微温,有宣发郁热,驱邪外出之能,适用于邪热内郁,疏解卫分之功。四味相配,清热中有宣达气机之能,使邪热有外达之机,方中清热解郁之力强,保津之力弱,若阴伤者可增玄参、白芍以养阴生津,酸甘以和阴也。柳宝诒说:“治伏气温病,当步步顾其阴液”。
1700759946
1700759947
2. 发于营分,阴液早伤 邪热入营,营阴早伤,心神被扰,故日夜发热,夜甚于日,以夜间热重;邪热耗伤营阴,夜间阴气主令,阴得阴助,故正邪亢争有力;营气通于心,心主血藏神,今营阴伤不得藏神,故轻则烦躁,重则神昏谵语;咽干,口反不渴,邪热入营,蒸腾营阴上潮,口得津液濡润,故不甚渴。舌绛无苔,脉象多以细小且数为主。此多因伏热过盛,耗损营阴,故病情多在阴分。治疗以清营养阴方法,用清营汤。
1700759948
1700759949
清营汤(《温病条辨》方,此咸寒苦甘法):犀角9克(磨汁兑入)(用水牛角代用亦可) 生地15克 元参9克 竹叶心3克 麦冬9克 丹参6克 黄连4.5克 银花9克 连翘(连心用)6克 水八杯,煮取三杯,日三服。病重时可每四小时服一煎。每日两剂,每剂分三次服。
1700759950
1700759951
本病为热在营中,损伤营阴,故治疗抓住清营热、养营阴、透热转气这三个环节。清营汤中以犀角(水牛角代)之咸寒,入营分而清营中之热;黄连入心营,其味苦,能助犀角清热解毒;生地、元参、麦冬,滋养营阴而清润邪热;丹参除血中瘀热而安神;银花、连翘、竹叶清轻宣透,有透热转气分之能。诸药配伍,相辅相成,应用得当,自有其效。
1700759952
1700759953
若热在营分,兼有恶寒,无汗、头痛、咳嗽等卫分证时,亦应于清营汤中,加香豆豉、薄荷、炒牛蒡子等宣透肺胃之品。
1700759954
1700759955
3. 热结于肠 春温患者由于素体阴亏较甚,里热炽盛,复伤其阴,故热结肠间,多有明显阴虚之候,严重时可因阴损而耗气,伴有气阴两伤之证,这与风温病中所见的单纯阳明腑实证不同。
1700759956
1700759957
(1)腑实阴虚:本证既有潮热、便秘、脉沉等阳明腑实气分热证,又见形瘦、口干、舌燥红绛、苔焦黄而口臭、脉象沉取滑数有力等。治之当用滋阴攻下法,如增液承气汤《温病条辨》方。
1700759958
1700759959
处方:元参30克 麦冬(连心)24克 细生地24克 大黄9克(后下) 芒硝4.5克(后下) 水六杯,煮取四杯,先服一杯,大便不下,隔四小时再服。
1700759960
1700759961
本病为邪实阴虚之证,故治疗不可纯予攻邪,而宜邪正兼顾,以取滋阴液、攻热结,双管齐下的方法。增液承气汤中重用元参、麦冬、生地,大补阴液,增水润燥有助通腑;配大黄、芒硝推荡下夺,共奏通腑泄热之功。本方适用于温病阴伤腑实,临床应用甚多,是养阴液而不恋邪,攻结而不伤阴,通腑效果胜于单纯攻下。
1700759962
1700759963
(2)腑实兼气阴不足:本病多由上证发展而成,腑实必伤阴,应下失下,迁延日久,阴损及气,故表现出上证,且增加了气不足之证,阴虚的程度也有所增重。用增液承气汤滋阴攻下已不能胜任,故改用益气养阴,攻下热结,仿新加黄龙汤治之。
1700759964
1700759965
处方:细生地15克 沙参24克 元参30克 麦冬15克 当归身6克 海参(洗净二条) 水八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如腹中转矢气者,为欲便也,加用沙参30克、人参粉6克(冲),煎汤温服之。
1700759966
1700759967
本病为正虚邪实,病情重笃,攻之不行,补之不可,故以本方攻补兼施之法(古人每以黄龙汤,攻药与补药共进)。
1700759968
1700759969
(3)腑实兼火府热盛:腑实津液大伤,潮热便秘,小肠热盛,津液被灼。小肠为火腑,主分别清浊,津液不得下渗膀胱,壅滞气机,故小便灼热涩痛;舌红苔黄糙老根厚,全是气分热盛伤津之征;脉沉细弦小数按之有力,说明实邪内结。用导大肠之滞,清小肠之热法。方用导赤承气汤(《温病条辨》),原方去黄柏,加元参15克、沙参15克。
1700759970
1700759971
处方:赤芍9克 细生地15克 黄连6克 沙参15克 元参15克 生大黄9克(后下) 芒硝3克(冲) 水五杯,煮取二杯,先服一杯,大便不下,四小时后再服一杯如前法。
1700759972
1700759973
方中减黄柏者,恐其燥也;增元参、沙参,一为咸寒增液以润燥,一为甘寒益气以清气分之热。在临床时特别注意,不可见小便不利而用利尿之品,一恐淡渗伤阴,又恐利尿伤肾。故吴鞠通常言:“忌五苓、八正辈”。
1700759974
1700759975
4. 热邪深入至营血 春温初发气分,不从外解,可很快深入营血。若初发营分者,则入血尤速。常见证候有热盛动血、肝热动风,亦可见到气营或气血两燔之证。
1700759976
[
上一页 ]
[ :1.70075992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