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60301e+09
1700760301
1700760302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生甘草10克 苍术6克 黄芩10克 黄连3克
1700760303
1700760304 4. 湿温便血 在湿温病三周左右,湿热化燥,深入营血,迫血下行,发为便血,这是湿温病当特别注意阶段。由于饮食不慎,或用药不当,皆可引起肠穿孔,轻则凉血止红,重则必须转外科手术。方用犀角地黄汤、黄土汤。
1700760305
1700760306 黄土汤:甘草 干地黄 白术 附子(炮) 阿胶 黄芩
1700760307
1700760308 (二)治疗湿热病的常用方法
1700760309
1700760310 1. 芳香宣化法 主治湿热上焦病。暑热之邪袭于外,湿热秽浊蕴于中,病在上焦为主。症见头晕,身热,周身酸楚,沉重乏力,胸中气痞,脘闷咳嗽,小便黄赤,舌苔白腻而滑,脉象濡软且滑。此湿温初起之证,以芳香疏解,宣化湿浊法。
1700760311
1700760312 处方:鲜佩兰10克(后下) 鲜藿香10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前胡6克 白蒺藜10克 川郁金6克 姜竹茹6克 厚朴6克 川黄连3克 通草2克
1700760313
1700760314 因暑湿蕴热,袭于卫分,始在上焦,故用鲜佩兰、鲜藿香以芳香逐秽,芳香醒湿,芳香祛暑止呕。芳香宣阳化湿且又疏卫,故能解暑以退热;大豆卷是用麻黄汤煮过炮制的,既有宣阳化湿之能,又有微量麻黄以解表透汗,故在暑湿中人,卫气不畅用之合宜;前胡疏解宣阳,以助藿佩之力;白蒺藜是肝经药,有疏风而定头痛之能;厚朴、黄连,一为苦以泄热,一为温以畅中,合用又有苦温燥湿之能,为湿热阻于脾经之郁的良药,可根据湿与热的不同,临床用时略有增减;川郁金以活血解郁;姜竹茹能定呕止吐;通草味淡,通阳以滑利小便,用量宜小。
1700760315
1700760316 2. 芳香疏解法 退热定呕,治在上焦。暑热外受,表气不畅,故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恶心呕吐,腹中不舒,舌苔白腻,脉象濡滑,按之濡软略数。因暑湿蕴热,表气受凉,故形寒较重。当用芳香疏解,宣阳退热。
1700760317
1700760318 处方:佩兰叶12克(后下) 广藿香10克(后下) 陈香薷5克(后下) 大豆卷10克 制厚朴6克 白蔻仁5克(后下) 煨鲜姜3克 杏仁6克 太乙玉枢丹1克 研细末分冲。
1700760319
1700760320 因暑湿蕴热外受,表气闭涩不畅,故症见形寒头晕,周身酸楚乏力;由于表邪闭遏,故身热肌肤干涩,中脘满闷,热郁中宫,湿阻脾胃,暑热不解故上逆作恶,甚则呕吐恶心,腹中不舒;湿阻中阳,表气闭遏,故舌白腻而脉濡滑,沉取濡软略数。用芳香疏解,宣阳解表退热定呕。方中藿、佩、大豆卷用以芳香祛暑化湿;陈香薷味辛温解表发汗,古人谓“在暑季代麻黄用”;厚朴、杏仁、白蔻仁宽中宣肺化湿解除中宫的湿阻;煨姜温阳和中降逆以止呕;太乙玉枢丹化水饮且能止吐。全方宣表闭,祛暑湿,宽中解热。
1700760321
1700760322 3. 芳香化浊法 主治暑湿蕴热互阻中上两焦。暑热湿滞,互阻中焦,症见身热泛恶,呕吐痰水,心烦急躁,两目有神,口干不欲饮水,胸腹中阵阵作痛,大便欲解不得,舌白苔腻,脉象濡数,按之弦滑且数。以芳香化浊,定呕降逆,化滞折热,防其转痢,饮食宜慎。
1700760323
1700760324 处方:佩兰叶10克(后下) 藿香6克(后下) 制厚朴6克 半夏曲12克 川连3克 佛手10克 大腹皮10克 煨姜3克 保和丸12克(布包) 赤芍10克 焦麦芽10克 另用:沉香末0.5克,白蔻仁末1克,二味共研细末,装胶管,分两次药送下。
1700760325
1700760326 本方用于暑热湿滞,互阻中焦,且上焦卫分证尚在。用佩兰、藿香芳香以化暑湿;厚朴、半夏曲、川连以辛开苦降,和胃止呕;用佛手、煨姜温胃定吐;大腹皮、保和丸、焦麦芽,以化积滞为主;用赤芍是凉血化瘀以防成痢;用沉香末是降逆引药下达;白蔻仁以化湿开郁。全方主要是以祛暑热、化湿邪、和血化滞,以防成痢。因为暑湿积滞不解,必然下迫成痢。喻嘉言之逆流挽舟法,就是取其治痢之本,先祛湿热兼以化滞,滞解卫疏表和,痢自愈矣。
1700760327
1700760328 4. 轻扬宣解法 主治暑湿蕴热在卫分。暑湿蕴热,互阻肺胃,病在上中二焦,症见身热不扬,头晕昏沉,咳嗽痰多,胸脘痞闷,一身酸软乏力,舌白苔腻而润质红,两脉弦滑略数,右脉明显濡滑,按之略数。热在上焦肺胃,湿邪阻于中宫,故当轻扬宣解化湿。
1700760329
1700760330 处方:香豆豉12克 炒山栀6克 嫩前胡3克 象贝母10克 杏仁泥10克 枇杷叶12克(布包) 保和丸15克(布包) 鲜芦根30克
1700760331
1700760332 本方主要用于暑热湿邪外迫,从卫分而至肺胃,暑湿初感在上中二焦。以豆豉、山栀、前胡、象贝以宣扬疏化,宣而不重,清而不凉,将暑湿热邪以轻扬疏化;杏仁、枇杷叶是宣肺之品,肺主一身之气,气机开畅则三焦利,湿邪自解;方中保和丸是化滞而不苦泄,消导而不重,防其过泄伤正,以湿邪无下法为旨;鲜芦根既能宣,又清热,入气分又疏表。上药有宣扬轻化以解暑湿热郁,又能将积滞消导下去。
1700760333
1700760334 5. 宣肃疏化法 治上中两焦为主。暑湿热郁,阻于上焦,发为咳嗽痰多,胸中满闷,大便不通,小溲赤少,舌苔黄垢而厚,脉象濡滑,两关尺滑而有力,此暑湿热郁,阻于肺胃,用本法以宣郁肃降,疏解卫分。
1700760335
1700760336 处方:前胡3克 象贝母12克 杏仁泥10克 香豆豉12克 山栀6克 炙杷叶12克(布包) 黄芩10克 保和丸15克(布包) 焦麦芽10克 枳壳3克
1700760337
1700760338 此方治暑湿热郁,蕴阻肺胃,但以治咳嗽痰多为主。因湿郁致胸中满闷,大便不爽,又有舌黄垢厚之食滞不化,故方中除宣扬肃化之外,仍当消导食滞。湿郁致消化欠佳,故不可以猛攻,也不可以苦寒攻下。若用攻消过重,常导致坏证。
1700760339
1700760340 6. 轻宣清化法 主治病在上中焦,以热为主。本法是治暑热偏多,湿邪略少的暑湿疾患。因为热盛,故身热较重,咳嗽汗出,口干且渴,意欲凉饮,舌红苔黄,脉象滑数,右侧有力,是以热为主。从胸闷脘胀,脉带濡象,又是湿邪的明证。治疗时必须清解暑热,同时还要照顾湿邪,不可以过偏其一,以免顾此失彼。
1700760341
1700760342 处方:薄荷细枝2克(后下) 佩兰叶10克(后下) 连翘12克 炙杷叶12克(布包) 白蒺藜12克 前胡3克 杏仁10克 川贝母5克(研) 鲜西瓜翠衣30克 鲜荷叶一角 益元散(包) 竹叶6克 黄芩6克
1700760343
1700760344 本方清解暑热,轻宣化浊(即是化湿)。因为本病是以热为主,必须用清法,因为有湿邪,又不可以用苦味或寒凉之品,防其湿遏。以薄荷细枝辛凉清疏,既清其热,又疏表邪,所谓细枝者,取其轻、用其灵,量必须少;佩兰叶是芳香宣解之品,与藿香不同,佩兰气芳香,能化湿浊,因其性凉又有清热之能,而藿香性温,故本法不用,凡湿邪重时,一定要用藿香或加些苏叶;咳嗽属暑湿热郁于肺,故用杷叶、前胡、杏仁以宣肺肃降;因本法是以治热,故用连翘、川贝、黄芩、竹叶以清气热;因暑湿蕴热较重,所以用鲜荷叶、鲜西瓜翠衣、益元散;方中之白蒺藜因暑湿蕴热上蒸,必有头晕不清故用之。
1700760345
1700760346 7. 辛开苦降法 湿热蕴郁中焦,脾胃升降失灵,故症见漾吐呕恶,中脘闷满。治以辛开其郁,以苦降其热而定其呕。三焦通,湿浊降,少佐淡渗分消之。
1700760347
1700760348 处方:白蒺藜10克 佩兰叶12克(后下) 白芷3克(后下) 半夏10克 黄芩10克 黄连3克(研冲) 炒薏米12克 白蔻仁12克(后下) 赤苓10克 滑石10克(布包)
1700760349
1700760350 因湿热蕴郁中州,湿邪阻遏气机,三焦不利,上则头晕且胀,胸闷而周身酸楚,湿困中阳,清不得升,浊不得降,故胸闷乏力周身酸楚,漾漾泛恶。舌白且厚,苔滑腻而液多,说明本阶段中焦阳气受湿邪阻遏,升降不灵。中焦堵闷异常,大便不爽,或通而不畅,或初硬而后溏薄。方中佩兰、白芷、白蒺藜三味同用,有芳香、辛香、化湿通阳的作用,可清上焦之湿浊而止头痛;半夏之辛开以降逆,黄芩、黄连用其苦味以降逆折热,湿得半夏之辛以开,热有芩连之苦,以泄之,故能定呕开郁以解满闷;薏米、白蔻以化湿邪;赤苓、滑石以利尿滑窍而通小便。故治疗湿热病热郁于中,湿阻不开者,用本法为宜。
[ 上一页 ]  [ :1.700760301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