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192e+09
1700774192 素体心阳不足,水饮内停,偶遇惊恐,水寒之气上冲,自觉气从少腹上冲心胸,神志不安,神疲乏力,舌胖苔白,脉沉弱。宜用温阳散寒方法,仿桂枝加桂汤。
1700774193
1700774194 桂枝10克 白芍15克 炙草10克 生姜3克 大枣20枚 上肉桂粉1.5克(冲服)
1700774195
1700774196 加减法:
1700774197
1700774198 若中气不足者,可加参、芪、苓、术之类。
1700774199
1700774200 若下元不足者,可加附子10克(先煎)、干姜6克。
1700774201
1700774202 这种病主要因情志抑郁而起,应当告诉病人,注意心情愉快,锻炼身体,饮食宜于清淡。
1700774203
1700774204 臌胀(五法)
1700774205
1700774206
1700774207 臌胀是因腹部膨胀如鼓而命名。《内经》认为:“浊气在上,则生胀”。明·张景岳曾指出:血气结聚,不可解散,其毒如蛊,亦名蛊胀(“蛊”与“鼓”同)。从其病因来分析,有因气、因血、因食、因虫、因水的区别,故而臌胀又有气臌、血臌、食臌、水臌等名。这种病的诊断与治疗确有一定困难,应当细致检查处理。
1700774208
1700774209 (一)疏调气机,以退臌胀
1700774210
1700774211 气臌腹部臌胀,叩之有鼓声,胸胁支胀且痛,胃纳不佳,食后腹胀,得嗳气或矢气则舒,小便少,苔白腻,脉弦滑。用疏调气机方法。
1700774212
1700774213 旋覆花10克(包) 苏梗、子各6克 杏仁10克 白檀香3克 紫降香3克 半夏10克 大腹皮10克 木香6克 砂仁3克(研冲)
1700774214
1700774215 加减法:
1700774216
1700774217 若早期体质尚可时,方中加少许活血之品,以调和气血。
1700774218
1700774219 若气郁且热,脉弦实有力者,方中可加行气利膈之品,以泄其标。
1700774220
1700774221 若血虚气弱时,当减疏气之味,酌情加用养血益气之品。如确需疏展气机,可少用或暂用散气疏调之药,但不可多用、常用,防有耗散之弊。
1700774222
1700774223 (二)调气和血以祛其瘀,疏通络脉而除血臌
1700774224
1700774225 臌胀日久,从气分入血分,腹大坚满,腹皮隐隐色紫,胁下有痞块,面色黧黑,舌瘦,质紫且干,有瘀斑,脉沉涩。当以活血祛瘀为主,仿膈下逐瘀汤意。
1700774226
1700774227 旋覆花10克(包) 片姜黄6克 当归10克 赤芍10克 元胡粉2克(冲) 炒五灵脂10克 红花3克 香附10克
1700774228
1700774229 加减法:
1700774230
1700774231 若正气不足时,不能单纯用破血化瘀之品,防其消耗正气,必须以养血为主,配合一些活血药物,以缓缓攻消。
1700774232
1700774233 若属气滞为主,一定先调气机,俟气调则血自活矣。
1700774234
1700774235 本证发病时日久而病情重,邪踞深而正气耗,不可急于求成而率投猛剂,应当重病轻投,久病缓治,可用丸剂、散剂、膏剂长服,适当配用汤剂,不能专赖汤剂以求速功。
1700774236
1700774237 (三)温化水湿,以退水臌
1700774238
1700774239 水臌者,腹皮薄而色苍,筋现脐突,面色萎黄,小便少,畏寒,便溏,苔白腻,脉象沉濡且弱。故治疗可用温化水湿为主,考虑苓桂术甘汤或实脾饮之类。
1700774240
1700774241 附子3克(先煎) 干姜3克 茯苓20克 白术10克 桂枝3克 草果3克 大腹皮6克 木香6克
[ 上一页 ]  [ :1.70077419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