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22e+09
1700774220
1700774221 若血虚气弱时,当减疏气之味,酌情加用养血益气之品。如确需疏展气机,可少用或暂用散气疏调之药,但不可多用、常用,防有耗散之弊。
1700774222
1700774223 (二)调气和血以祛其瘀,疏通络脉而除血臌
1700774224
1700774225 臌胀日久,从气分入血分,腹大坚满,腹皮隐隐色紫,胁下有痞块,面色黧黑,舌瘦,质紫且干,有瘀斑,脉沉涩。当以活血祛瘀为主,仿膈下逐瘀汤意。
1700774226
1700774227 旋覆花10克(包) 片姜黄6克 当归10克 赤芍10克 元胡粉2克(冲) 炒五灵脂10克 红花3克 香附10克
1700774228
1700774229 加减法:
1700774230
1700774231 若正气不足时,不能单纯用破血化瘀之品,防其消耗正气,必须以养血为主,配合一些活血药物,以缓缓攻消。
1700774232
1700774233 若属气滞为主,一定先调气机,俟气调则血自活矣。
1700774234
1700774235 本证发病时日久而病情重,邪踞深而正气耗,不可急于求成而率投猛剂,应当重病轻投,久病缓治,可用丸剂、散剂、膏剂长服,适当配用汤剂,不能专赖汤剂以求速功。
1700774236
1700774237 (三)温化水湿,以退水臌
1700774238
1700774239 水臌者,腹皮薄而色苍,筋现脐突,面色萎黄,小便少,畏寒,便溏,苔白腻,脉象沉濡且弱。故治疗可用温化水湿为主,考虑苓桂术甘汤或实脾饮之类。
1700774240
1700774241 附子3克(先煎) 干姜3克 茯苓20克 白术10克 桂枝3克 草果3克 大腹皮6克 木香6克
1700774242
1700774243 加减法:
1700774244
1700774245 若属寒湿较重,颜面及下肢浮肿者,可加益气温阳之品,附子可加至20克、干姜加至10克、肉桂子3克、炒川椒3克。
1700774246
1700774247 若阳虚气弱者,加黄芪30克、党参10克,或人参粉3~5克(冲)。
1700774248
1700774249 (四)苦泄导赤,分消退臌
1700774250
1700774251 水湿蕴热,腹大如鼓,心烦急躁,口苦梦多,溲赤便干,舌红苔腻,尖部起刺,脉弦滑数。必当先用清化湿热方法以退水臌。
1700774252
1700774253 苏叶3克 杏仁10克 栀子6克 大黄2克(后下) 竹叶3克 木通3克 冬瓜皮30克
1700774254
1700774255 加减法:
1700774256
1700774257 在湿热阶段,如属肺气不宣时,仍以宣肺为主,用麻黄3克、防风6克、杏仁10克。
1700774258
1700774259 若病在中焦,甚则喘满、脉实者,可加葶苈子3克、生桑皮10克、厚朴6克、大腹皮10克。
1700774260
1700774261 重点在下焦时,可在宣阳解郁的基础上,用清化湿热方法,方中加用泽泻10克、冲天草(水葱)10克、滑石10克。
1700774262
1700774263 (五)滋养肾阴而折其热,软坚散结以消臌胀
1700774264
1700774265 腹水日久,化热伤阴,故口鼻出血,五心烦热,心烦夜梦,形体逐渐削瘦,口干舌绛,脉多弦细略数。用滋养肾阴,软坚散结方法。
1700774266
1700774267 生地黄20克 生白芍15克 丹皮10克 炒地榆10克 大腹皮10克 知母6克 沙参10克 香犀角*粉0.3克(冲)
1700774268
1700774269 加减法:
[ 上一页 ]  [ :1.70077422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