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55e+09
1700774550 若督脉不足,腰脊冷痛,小便失禁者,加鹿茸粉1~2克(冲)、胎盘粉3克(冲)、人参粉2克(冲)。
1700774551
1700774552 浊病(一法)
1700774553
1700774554 浊病,是指尿道流出白色浑浊黏液,没有痛苦感的疾病。符合现代医学的前列腺炎症。一般分为两种:混有血液者为赤浊;不混血液者为白浊。导致浊病的原因,主要是湿热下注,其与肾阴不足,膀胱气化功能不畅,及过嗜肥甘,食滞不化等,均有一定关系。此外,体力活动过少,气血壅滞不行,亦是湿热郁滞不化的原因之一。
1700774555
1700774556 清化湿热,宣畅气机,通利三焦,以止其浊
1700774557
1700774558 清化湿热,宣畅气机,通利三焦,以止其浊,是治浊病的主要方法,但又必须结合病情及体质,灵活化裁。对于老年体弱气虚之人,常需清化湿热与补益中气相结合。年青阴虚且热者,又当清化湿热与育阴并用。同时,一定要适当控制饮食,禁食辛辣油腥及糖类食品,坚持适量体力活动,才能收到满意效果。
1700774559
1700774560 柴胡6克 荆穗炭10克 防风6克 黄柏6克 苍术3克 焦三仙各10克 茯苓30克 鸡内金10克
1700774561
1700774562 加减法:
1700774563
1700774564 若属老年气分不足者,可于方中酌加益气补中药物,如黄芪10克、太子参6克,但须注意量不宜多,防其助火增热。
1700774565
1700774566 若湿热下注,又兼阴虚心烦者,方中去苍术及茯苓,加白芍10克、玉竹10克。
1700774567
1700774568 若尿浊而混有血液者,方中加凉血之品,如小蓟10克、白茅根30克、赤芍10克。
1700774569
1700774570 癃闭(四法)
1700774571
1700774572 小便点滴而下为癃,小便涓滴皆无为闭,小便淋沥涩痛为淋,三者表现不同,应当鉴别清楚。癃与闭,只是程度轻重的不同,其致病原因很多,但究其病机应当考虑三焦气化不利。《内经》指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若膀胱气化失职,则成癃闭之证。若其他有形的东西阻塞尿道,如结石、肿物等,须检查清楚,辨证施治,才能达到目的。
1700774573
1700774574 (一)宣畅肺气,导热下行,以解癃闭
1700774575
1700774576 肺经有热,上焦之气不行,上见咽干烦躁,口渴欲饮,呼吸短促,下见小便癃闭不下,脉弦滑,苔黄腻。用宣肺以开天气,导热以利水道方法。
1700774577
1700774578 苏叶6克 杏仁9克 淡豆豉12克 炒山栀6克
1700774579
1700774580 加减法:
1700774581
1700774582 若过服寒凉利尿之药,苔见白滑,胸部满闷,两脉弦涩,神气呆滞,自觉乏力,当停寒凉通利之药,改用本方以调和升降,宣畅气机。
1700774583
1700774584 若过用寒凉利尿,耗伤阳气,症见汗出乏力,阵阵心悸,舌胖淡而脉虚濡,甚或沉取细弦而小者,宜加宣肺温中之品,药如麻黄3克、杏仁10克、茯苓10克、党参10克、生黄芪15克;若利尿伤阴,而见舌绛口干者,可改用西洋参3克(另煎兑)、天冬10克、麦冬10克、五味子10克,切不可再用利尿之品。
1700774585
1700774586 (二)补中气扶脾阳,求其化气利尿
1700774587
1700774588 脾阳运化失灵,三焦不得通畅,胸中满闷,肢体酸沉,一身乏力,小便不爽,脉象濡缓。以温运脾阳方法,俟天气开而地气通。
1700774589
1700774590 黄芪12克 党参9克 升麻3克 柴胡6克 白术10克 茯苓12克 陈皮6克
1700774591
1700774592 加减法:
1700774593
1700774594 中气不足,脾阳不振,三焦不畅,必须补中气以促气化,俟气化行而三焦畅,小便自利。
1700774595
1700774596 若兼肝郁气滞时,当佐以调肝解郁之品,俟其郁解气行则三焦自利。
1700774597
1700774598 (三)温命门,补下元,小便自通
1700774599
[ 上一页 ]  [ :1.7007745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