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6e+09
1700774600
1700774601 肾司二便,主前后二阴,由于肾阳不足,命火衰微,二便失司,而见面身肿,下肢清冷,神气怯弱,小便点滴难下,舌嫩苔白,脉象沉细。可用温补肾阳方法。
1700774602
1700774603 附子10克(先煎) 肉桂3克 熟地12克 山药30克 山茱萸10克 芡实10克 茯苓10克 五味子10克
1700774604
1700774605 加减法:
1700774606
1700774607 若兼中气不足,当加黄芪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炙草10克。
1700774608
1700774609 若兼肺气郁闭,三焦不得宣畅,可加杏仁10克、苏叶6克、苏梗6克、防风6克,以畅肺气而利三焦。
1700774610
1700774611 (四)甘寒育阴,苦泄折热,化气利尿
1700774612
1700774613 肾阴不足,虚火内炽,五心烦热,小便点滴难下,脉细数,舌干绛。可用甘寒育阴,苦泄折热,化气利尿方法,仿滋肾通关丸意。
1700774614
1700774615 知母6克 黄柏6克 生地12克 茯苓10克 肉桂3克
1700774616
1700774617 加减法:
1700774618
1700774619 若肾阴不足,而邪热不重者,可减苦寒之味,加阿胶10克(烊化)、玉竹10克、沙参10克、海参3克(先煎)。
1700774620
1700774621 若有肝经郁热时,参用调肝折热方法,可于方中合入丹栀逍遥散化裁。
1700774622
1700774623 消渴(七法)
1700774624
1700774625 消渴病以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要症状,根据其三多的偏重,而成三消。《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凡治消瘅……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素问·奇病论》也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从以上经文可知,消渴的原因,一般以多食肥甘、饮酒过度而成。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内热消灼津液,故口干欲饮,愈消愈渴,则成上消;膏粱美餐过甚,胃热过盛,则消谷善饥,遂成中消;情志因素也是本病主要原因之一,《儒门事亲》中说:“消渴一证……不戒嗜欲,不节喜怒,疾已而复作”。由于不戒嗜欲,以致下元亏损,虚火上灼,热灼阴伤,则成下消。肾为五脏之根,胃为六腑之海,阳明燥热,阴必受灼,肾阴不足,相火有余,阴越亏而火越炽,可三消同见矣。治疗方法,不外增肾之液,泄胃之火。另外动员患者锻炼,增加体力,逐渐走向痊愈。
1700774626
1700774627 (一)益其气以补中宫,泄胃火以折亢热
1700774628
1700774629 在上消阶段,以口渴引饮为主,咽喉灼热,阵阵汗出,心烦梦多,舌胖中干,甚则边尖发红,脉多洪数。一派肺胃热甚,气津两伤之象,可用本法治之。
1700774630
1700774631 人参粉10克(分冲) 生石膏30克(先煎) 知母10克 生甘草10克 天花粉10克
1700774632
1700774633 加减法:
1700774634
1700774635 若舌红口干,阴伤较甚者,加元参30克、石斛15克、沙参30克、白芍15克。
1700774636
1700774637 若胸中满闷,或因气郁,或因湿阻,可减少生石膏之量,酌情加苦梗10克、枳壳10克。
1700774638
1700774639 若属肺气不宣,胸闷较甚者,加炙杷叶15克、瓜蒌皮15克。
1700774640
1700774641 (二)酸甘寒以育阴,苦甘寒以泄热
1700774642
1700774643 阳明之热,消耗日久,气阴两伤,症状加重,舌红绛而中裂,脉细小且滑数。不可过用辛寒之石膏,故改为甘、酸、苦、寒合用。
1700774644
1700774645 南、北沙参各20克 玉竹10克 知母10克 花粉12克 麦门冬12克 乌梅10克 元参15克
1700774646
1700774647 加减法:
1700774648
1700774649 若患者有肝热或胆火,方中加竹茹10克、川楝子10克、柴胡6克、黄芩10克,以疏泄肝经之热。必须先清实热实火,后再议补正。
[ 上一页 ]  [ :1.700774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