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465e+09
1700774650
1700774651 若阴伤较重,口干多饮,饮不解渴,加五味子10克、金樱子10克,若阴伤气也不足时,可考虑增加些山萸肉之类酸甘温药物。
1700774652
1700774653 (三)益其气兼润心肺,补下元以解消渴
1700774654
1700774655 上消较久,气分不足,心肺阴伤,口干渴饮,舌白苔润,脉象虚濡无力。可用心、肺、肾三脏齐补法,仿三才汤。
1700774656
1700774657 人参粉1克(冲) 天门冬15克 生地黄25克 玉竹12克 花粉12克
1700774658
1700774659 加减法:
1700774660
1700774661 在气分热邪未净时,仍当酌情加生石膏、知母等清热之品,但量不宜重。
1700774662
1700774663 (四)苦泄折热,荡涤宿积
1700774664
1700774665 中消以口渴、饥饿为主要症状,善饥欲食,移食复饥,且形体消瘦,性情急躁,面色黑浊,口干渴饮,便干溲黄,脉象滑实。一派实火热郁之象,宜用苦寒荡涤方法,祛其有形之热。
1700774666
1700774667 大黄8克 枳实8克 芒硝4克 知母10克 花粉12克 甘草3克
1700774668
1700774669 加减法:
1700774670
1700774671 若口干渴饮较重者,方中仍加生石膏。热在气分者,不可畏之而不用,然亦不可用之过量。
1700774672
1700774673 由于病人形瘦色黑,恐其营养欠佳,不可畏泄热之法。因本证即所谓“大实若羸状”,全是热灼而致。热邪不除,灼热不解,则病无愈期。
1700774674
1700774675 若又兼气虚时,可减芒硝、大黄之量,加焦三仙30克、槟榔10克、胡黄连6克、鸡内金10克亦可。
1700774676
1700774677 在儿科,可用焦三仙、胡黄连、蝌苨虫(蝌蚪晾干入药)等。
1700774678
1700774679 (五)滋养肝肾,益肺扶脾
1700774680
1700774681 下消以饮一溲二为主症,烦渴引饮,面苍形瘦,耳轮焦黑,小溲不能摄固,沉淀后上浮白沫如麸片。病由色欲过度,肝肾不足而起,以滋养肝肾,填补下元为主,但也必须兼顾肺、脾。
1700774682
1700774683 黄芪30克 人参粉3克(冲) 苍、白术各20克 茯苓20克 熟地黄30克 金樱子10克 五味子10克 山药30克 山萸肉10克 白芍20克
1700774684
1700774685 加减法:
1700774686
1700774687 若属根蒂不固,下元空虚,可于方中加青毛鹿茸1克(研冲),并酌加人参之量。
1700774688
1700774689 若病程较久者,可于方中加仙茅6克、仙灵脾6克、海马粉1克(冲)。
1700774690
1700774691 (六)补益化阴,化瘀通络
1700774692
1700774693 病日已久,肺、脾、肾皆虚,素体气弱,失于劳动锻炼,中阳运化无能,气血涩滞,血络瘀阻,除用补法,必须兼以化瘀通络。
1700774694
1700774695 黄芪60克 苍、白术各20克 生、熟地各20克 茯苓20克 五味子10克 苏木10克 茜草10克 丝瓜络10克
1700774696
1700774697 加减法:
1700774698
1700774699 若以阳气不足为主,加人参粉1克(冲)、鹿茸粉1克(冲);若脾运不佳者,加白术30克、扁豆20克。
[ 上一页 ]  [ :1.7007746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