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926e+09
1700779260
1700779261 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漉漉有声,胸中满闷,咳嗽痰白,大便不畅,舌苔腻厚,两脉沉弦。先以三子养亲汤方法。
1700779262
1700779263 苏子10克 莱菔子10克 白芥子6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大腹皮10克 槟榔10克 服3剂后症状减轻,再以本方进退十余剂而诸症全消。
1700779264
1700779265 按:痰饮一证,仲景论之颇详,并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大法。本方以三子养亲汤加半夏以温化痰饮,下气止咳;陈皮、大腹皮行气除满;槟榔行气消积导滞。全方下气消痰,使痰浊从下而去,痰去则气机调而诸症消。
1700779266
1700779267 案2 师某,男,60岁。
1700779268
1700779269 阴虚则燥生,故舌瘦且干,恼怒之后,痰火郁热,互阻不化,咳嗽痰黏,脉细弦滑数。当用甘寒育阴,润燥化痰。饮食当慎,辛辣皆忌。
1700779270
1700779271 生地10克 沙参10克 麦冬10克 地骨皮10克 海浮石10克 瓜蒌30克 黛蛤散10克(布包)玄明粉2克 桑白皮10克
1700779272
1700779273 服5剂后,舌面津回,痰热亦减,后再进10剂而愈。
1700779274
1700779275 按:痰饮之证,兼阴虚者最为棘手,滋阴津则恐助其痰,祛痰饮又惧伤其阴。本案以小量增液汤加地骨皮,清阴分之热,滋已伤之阴;瓜蒌、海浮石、桑白皮、黛蛤散清热化痰止咳,无苦燥伤阴之弊;玄明粉清热通腑,开门驱盗,使痰热从下而去。全方配伍得当,故能获效。
1700779276
1700779277 案3 于某,男,70岁。
1700779278
1700779279
1700779280 中阳不足,命火式微,火不生土,水湿难化,面色白,四肢不温,舌白淡胖,脉象沉软无力。用填补下元、温阳化饮法。
1700779281
1700779282 淡附片10克 吴茱萸6克 淡干姜6克 桂枝10克 茯苓皮12克 白术10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甘草6克 服5剂后,四肢渐温,又进十余剂而诸症渐愈。
1700779283
1700779284 按:年届古稀,阳气衰微,水湿不化,而成痰饮内停之证。方用附片、吴茱萸、干姜既温命火,又补脾阳,使阳气得复,阴寒自散;另以苓桂术甘汤温阳化气,以行水饮;二陈汤健脾化痰。一方三法,丝丝入扣,终使阳气得复,痰饮得消,以获全功。
1700779285
1700779286 第5节 劳瘵
1700779287
1700779288 【概述】
1700779289
1700779290 劳瘵是指因肺脏感受痨虫引起的,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身体逐渐消瘦为特征的一种慢性传染性疾病,即西医学的肺结核病。其病机本质为阴虚,发病过程中常因辗转传变而致五脏亏损。
1700779291
1700779292 本病是慢性传染性疾病,主要症状有潮热、盗汗、咳嗽、咳血、失眠、消瘦等。一般的脉象见细小弦数,舌质常红且舌形瘦小,反映出本病的本质为阴虚血少,肝热火旺。故喻昌认为本病“阴虚者十之八九”。
1700779293
1700779294 汉以前无劳瘵专名,一般认为《金匮要略》“虚劳病”可以包括本病。《中藏经》称本病为“传尸”。《肘后方》称本病为“尸注”、“鬼注”。“注”即相互传注之意,是强调了本病的传染性。唐《千金方》称本病为“尸疰”、“鬼疰”,并将本病列入肺脏病篇,明确本病病位在肺。宋代《三因方》才称本病为“劳瘵”。现在一般都称本病为“劳瘵”。
1700779295
1700779296 唐《千金方》提出“劳热生虫在肺”。《外台秘要》也指出,“肺劳热,损肺生虫”,“生肺虫,在肺为病”。认为本病由虚劳内热产生的肺虫引起。《丹溪心法·劳瘵》云:“盖劳之由,因人之壮年,气血完聚,精液充满之际,不能保养性命,酒色是贪,日夜耽嗜,无有休息,以致耗散真元,虚败精液……”强调了劳瘵形成的内在因素。
1700779297
1700779298 本病的病机,朱丹溪强调是“火盛金衰”。《丹溪心法·劳瘵》又云:“劳瘵主乎阴虚,痰与血病。”龚廷贤《寿世保元·劳瘵》则进一步指出:“夫阴虚火动,劳瘵之疾,由相火上乘肺金而成之也。伤其精则阴虚而火动,耗其血则火亢而金亏。”清·李用粹《证治汇补·劳瘵》提出“痰瘀稽留”之说,在本病病机方面又有所发挥。
1700779299
1700779300 本病的治疗,《三因方》强调“杀虫”。《医宗必读》提出“补虚以补其元,杀虫以绝其根”的治疗大法,其中特别强调杀虫一法,认为“能杀其虫,虽病者不生,亦可绝其传耳”。吴谦《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则强调养阴,认为“当以诸补阴药治之”。清·唐容川《血证论》强调本病治疗要重视补虚、祛痰两方面。他认为:“不治其虚,但杀其虫,病终不愈也。”又认为:“究虫之生,乃由瘀血停聚,热蒸湿腐,又被肝风扇动,是以化生痨虫。既变成虫,则从虫治之,而亦须兼去瘀血,以除其根,清湿热以涤其源,息风木以靖病机,聚毒药以杀其虫。”
1700779301
1700779302 【病因病机】
1700779303
1700779304 本病的致病因素,不外内因与外因两方面。外因是痨虫传染,内因是气血虚弱,阴精耗损。病位在肺。病变性质为阴虚肺热,发病及病机演变主要取决于正气强弱。
1700779305
1700779306 1. 痨虫传染 痨虫又称肺虫、瘵虫。都是指引起本病的生物性病原。现代医学已明确本病的病因是结核杆菌感染所致。痨虫传染是引起本病的基本因素。
1700779307
1700779308 痨虫侵袭肺脏,腐蚀肺叶,肺失清肃,而致咳嗽、咳痰、气喘、胸痛;如伤及肺中脉络,则咯血,或痰中带血;痨虫致病最易伤阴,阴伤则虚热生,故见潮热、盗汗等症。
1700779309
[ 上一页 ]  [ :1.7007792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