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79560
总之,历代论述胸痛多从心病出发,而对肺病所致者多有忽略,在临证之时又不可不辨,当补入为妥,因为肺与心同居上焦胸中故也。
1700779561
1700779562
【病因病机】
1700779563
1700779564
胸为清旷之区,清阳之所聚,内居心肺,心主血脉,肺主诸气,气血以疏通条达为顺,一有郁痹,即可发为痛证,胸痛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1700779565
1700779566
1. 胸阳不振,阴寒内盛 由于素体阳气不足,或年老体弱,久病之后,或因劳倦所伤,上焦阳气不足,阳虚阴盛则生内寒,寒则涩而不流,气血失畅,阳气郁遏,脉络痹阻而为胸痛。
1700779567
1700779568
2. 瘀血内阻,脉络不通 胸部外伤或久病入络,或情志不畅,气郁日久,皆可导致瘀血内阻,心胸脉络痹阻不通而发胸痛。
1700779569
1700779570
3. 气机不畅,脉络不和 多见于老年之人,平素不爱活动或生活无规律,情绪急躁,七情失和,致胸阳不振,气机不畅,脉络失和导致发病,较之上条,本证以气滞为主,瘀血表现多不明显。
1700779571
1700779572
4. 痰邪内蕴,郁闭胸肺 外感风热,邪袭肺经,灼液为痰,痰热互结不化,多见于肺痈之证。再者平素体丰,嗜食肥甘,亦可内生痰浊,遏阻胸阳而发胸痛。
1700779573
1700779574
总之,胸痛之因有寒、虚、瘀、痰、气滞、火郁等不同,而七情不畅多为其诱因,诸种病机多夹气郁,临证之时应详审病史,细察舌脉,别其所因。
1700779575
1700779576
【辨证】
1700779577
1700779578
1. 辨病位 胸居上焦,内藏心肺,胸痛一证首当分其在肺、在心。在肺者多伴咳嗽等症,在心者其痛多在左胸前部,此外胸腔病变如积液、胸膜炎症均可表现为胸痛,当明辨分析,必要时结合胸透、心电图等检查。
1700779579
1700779580
2. 审虚实 胸痛之病,多注重活血化瘀,虽有其临床效验的一面,但对于体弱而心肺不足者,或阴伤热郁者,过用、重用活血化瘀及破气之品,每易耗伤心气,损及心血,临证之时当分清虚实,可考虑用攻补兼施方法,但绝不是将补泻之品混为一炉。
1700779581
1700779582
3. 抓急救 《内经》早就认识到胸痹重证如真心痛之类,每易导致死亡,如现代医学所说的心肌梗死之类,在急救治疗时,应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以缓其急。
1700779583
1700779584
4. 早预防 根据目前情况看,胸痛多见于心肌一时性供血不足等,如冠心病之类,而这类疾病发生多与平素生活失调有关,因此应加强锻炼,控制饮食如少吃肥甘之品,稳定情绪,以保持气血通畅调和。对有胸痛既往史者,更应注意,否则一时失调,气血逆乱,每致危证发生。
1700779585
1700779586
【论治】
1700779587
1700779588
(一)胸阳不振
1700779589
1700779590
主症:素体阳气不足,阴寒内盛,气机失于通畅,胸中结痹,而见胸背痛、短气、咳唾、呼吸不畅,脉沉迟,舌白苔润。
1700779591
1700779592
治法:通阳化湿。
1700779593
1700779594
方药: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味:瓜蒌20克 薤白头10克 半夏10克 白酒2~3滴(冲入药内) 旋覆花10克(布包) 苏梗10克
1700779595
1700779596
加减法:
1700779597
1700779598
(1)急救方法:真心痛发病急剧,除了详审脉、症之外,还须结合西医学检查。治疗可选用苏合香丸之类,并配以西医学方法,以救其急。
1700779599
1700779600
(2)温通助阳:阳气虚弱较重者,于方中加桂枝6克、炙甘草5克,甚则用四逆汤法。
1700779601
1700779602
(二)血瘀阻络
1700779603
1700779604
主症:心络受阻,血行瘀滞,胸中作痛,痛处不移,舌紫有瘀斑点,脉迟且涩。
1700779605
1700779606
治法:活血通络。
1700779607
1700779608
方药:复元活血汤之类:柴胡6克 天花粉6克 当归尾6克 炒山甲10克 桃仁6克 大黄粉1克(冲) 片姜黄6克 杏仁10克
1700779609
[
上一页 ]
[ :1.70077956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