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9767e+09
1700779767 处方:银柴胡9克 杭白芍12克 全当归6克 青蒿4.5克 地骨皮9克 制鳖甲12克(先煎) 知母6克 丹参9克 生地12克 石斛12克 远志肉6克
1700779768
1700779769 按:胁痛一证,可见于多种疾病,且轻重程度不同,因一时情志不畅,肝郁不达,气机不畅,脉络失和而起,故宗逍遥散法,仍调气养血活络为治,此证以女性为多见。案2、案3则病情较重。案2为肝硬化日久不愈,发为胁痛,审其脉弦细且数,知为阴虚有热,治以养血育阴方法,方中以鳖甲、木瓜、白芍、当归养血育阴,软其硬结,柴胡、钩藤、香附、木香、青皮、陈皮以疏肝理气,当归与乳香同炒,意在加强活络止痛之功。案3为结核性胸膜炎而导致胁痛,治疗时切不可以一派香燥理气,以免燥伤阴血,因其脉弦细滑数,为阴伤日久,虚热内生,脉络失濡之象,故以青蒿鳖甲汤,养其阴血,退其虚热,加入丹参以活络缓痛。
1700779770
1700779771 第9节 胃脘痛
1700779772
1700779773 【概述】
1700779774
1700779775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胃脘部在上腹近心窝处,胃脘痛和心绞痛要区别开来,在体表定位上二者经常有重叠现象,故古代文献中常有将胃痛混称为心痛的现象。其实胃痛和真心痛是有区别的,以脏腑定位,前者在胃,后者在心,对此,历代医家已有明确的认识,如《证治准绳》云:“因胃脘痛处在心下,故有当心而痛之名,岂胃脘痛即心痛者哉?”指出了胃痛可以表现为心下痛,但不是心病。虞抟云:“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也。”指出了胃脘痛病位不在心,胃痛和真心痛可以依据发病时的伴随症状加以鉴别。一般说来,胃痛多兼有本经病变,如“或满或胀,或呕吐吞酸,或不食,或便难,或泄利,或面浮黄,四肢倦怠”等(《杂病源流犀烛》);若真心痛则常常表现为“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灵枢·厥病》)。另外,结合西医学的检查,区分二者也不很困难。
1700779776
1700779777 长期胃痛的患者,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如疼痛加重,形体日渐消瘦者,当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如心电图、胃镜等,以确定是否有其他严重病变存在,以防癌变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等。
1700779778
1700779779 胃脘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癌、胃神经官能症等,临床上以胃脘痛为主要表现者,可参照本节论治。
1700779780
1700779781 胃脘痛之名始见于东垣著作中。但类似胃痛的症状描写,在《内经》中已经出现,并且《内经》中还提出了肝郁、客寒和饮食等可以导致病痛的观点。《内经》称胃脘痛为心痛,《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谓:“厥阴司天,风淫所胜……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相似论述还见于其他篇中。张仲景《金匮要略》提出了宿食和疼痛虚实的鉴别方法;孙思邈有九种心痛之论,从病因学和临床表现等对心胃痛加以归类;李东垣主张用益气、温中、理气、和胃等法治疗胃脘痛;朱丹溪指出了中焦脾胃是病变的中心,有寒、热、气、湿、痰积、死血、虚、虫之分。这些医家均对胃痛的论治作出了贡献。明清以后,医家对胃脘痛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对心痛、胃痛的鉴别和痛无补法的认识等均有提高。值得一提的是江涵暾氏,他在《笔花医镜》中分虚、实、寒、热论治胃痛,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1700779782
1700779783 【病因病机】
1700779784
1700779785 胃病常见病因有饮食不节、七情郁结和脾胃虚寒等。
1700779786
1700779787
1700779788 1. 饮食不节 或过食生冷,或过食肥甘等,寒积于中,湿热内生,或停食不化,皆可壅遏气机而发生痛胀。亦有寒邪直犯胃肠而作者。《医学正传·胃脘痛》:“初致病之由,多因纵恣口腹,喜好辛酸,恣饮热酒煎,复餐寒凉生冷,朝伤暮损,日积月深……故胃脘疼痛。”指出了饮食不节可致胃痛。
1700779789
1700779790 2. 肝胃不和 七情郁结,肝木失于疏调,横逆犯胃,气机阻塞,因而发生疼痛。这种认识首见于《内经》,所谓“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即说明肝木偏盛能影响心下胃脘作痛。《杂病源流犀烛》亦云:“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肝气郁结,久郁化火,火邪又可伤阴,使胃痛加重或病程缠绵。
1700779791
1700779792 3. 脾胃虚寒 多见于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劳作之人。若脾阳不振,则胃络失于温养;或感风寒,饮食生冷,内外合邪,寒结于内,脉络凝涩不畅,皆可导致胃痛。实寒者痛多暴发。胃痛之因虽有饮食不节、肝气横逆和脾胃虚寒等不同,但其要则一,即病位在胃,乃气机壅塞、脉络失和而成。气机不利,气滞即可作痛,所谓“不通则痛”。气郁化火,灼伤胃阴,亦能致痛。气滞日久可导致瘀血内结,脉络不和,疼痛多固定而且缠绵。至于虚寒胃痛,虽多从胃络失于温养阐释,实际上也是气机不和的结果。
1700779793
1700779794 【辨证】
1700779795
1700779796 1. 辨缓急 凡胃痛暴作,起病急者,多是寒痛,或为积滞不化。凡胃痛发,起病缓者,多是肝胃不和,气滞血瘀,或木旺乘土,或土壅木郁。
1700779797
1700779798 2. 辨寒热 胃痛之寒、热多可根据其伴随症状而确定:若疼痛见腹满拒按、纳呆、苔白、脉弦紧者,为寒邪犯胃;若疼痛隐隐、喜暖喜按、遇冷加剧、四肢不温、舌淡苔薄、脉弱等,为虚寒作痛;若伴烦渴欲饮、恶热喜凉、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少津、脉弦数者,多是郁火犯胃。
1700779799
1700779800 3. 辨虚实 新病体实,一般疼痛拒按,食后则痛,疼痛固定不移,胀痛便秘,脉实者,多为实证;反之,疼痛喜按喜温,食前痛,痛处不定,久病体虚,脉虚者,多为虚证。治疗时用补法不效者多实,用攻法加重者为虚。
1700779801
1700779802 胃痛之虚、实、寒、热、缓、急,临床辨证虽有多端,但总以虚实为纲,治疗上不外补泻两途。补泻之中兼参寒热,则治法备矣。如虚寒胃痛之用温养散寒,寒积胃痛之用散寒化积,阴伤胃痛之用养阴益胃,肝火犯胃之用清降,皆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方法。
1700779803
1700779804 4. 辨气血 胃痛有在气、在血之分。一般初病在气,久病则入于血络。病在气分,以胀为主,痛无定处,时作时止,多随情绪好坏而变化;病在血分,多为持续性刺痛,痛处固定,夜间为剧,舌质紫暗。
1700779805
1700779806 胃痛的基本病机是脾胃升降失常,气血瘀阻不畅,即所谓“不通则痛”。治疗多以“通”为法,以使脾胃气机调达。前人认为“凡痛必须温散”,故“通”法以理气和胃为主。“通”法之内涵,前人更主张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并加以运用。胃寒者散寒,停食者消食,气滞者理气,热郁者泄热,血瘀者化瘀,阴虚者益胃养阴,阳弱者温运脾阳,凡此种种皆本于审因论治,均可谓“通”。故运用“通”法,关键在于把握病机,针对病机采取相应的治法。叶天士所谓“通字须究气血阴阳”,也是指的这个意思。
1700779807
1700779808 治痛证古有“不可补气”之戒,认为“气旺不通,则痛甚也”。个人认为,对此不能一概而论。证属实者固然不宜补,若属虚寒瘀者当温养为是。
1700779809
1700779810 【鉴别】
1700779811
1700779812 胃痛须和心痛相鉴别。心痛病在胸中,胃痛则病位在胃脘,即上腹部正中或略偏。胃痛以钝痛、隐痛常见,亦有疼痛剧烈如针刺者,但一般不如心痛之剧烈。心痛表现为绞急如割,彻引胸背,发时心悸,憋闷,来时速,甚则汗出晕厥,患者常有濒死的感觉。心绞痛多发于过劳之后,心电图有阳性表现。胃痛一般预后较好,来势较为缓和,与饮食不适有关,心电图多正常,舌苔多厚;而心痛多病情严重,疼痛持续不已,甚至危殆立至。
1700779813
1700779814 【论治】
1700779815
1700779816 (一)七情郁结
[ 上一页 ]  [ :1.7007797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