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79817e+09
1700779817
1700779818 七情郁结导致胃痛者,临床较为常见。七情郁结,肝气不舒,一方面可以引起胃土气机壅遏,另一方面可以在原有胃痛基础上加重胃土壅遏程度,因此情志不遂者常易发生胃脘痛。
1700779819
1700779820 主症:恼怒忧思之后,肝气郁结,气机失于调达,肝木乘土,疼痛因作,胸胁为肝经之分野,肝气不舒则胸中满闷,时或太息或感气窜胀痛。
1700779821
1700779822 治法:疏调气机,以缓胃痛。
1700779823
1700779824 方药:四七汤化裁:苏叶6克 苏梗6克 半夏10克 陈皮6克 香附10克
1700779825
1700779826 方药分析:四七汤由半夏厚朴汤加大枣而成,有行气开郁、降逆化痰之功。本证用四七汤加减,意在取其主治而切合病情。方中半夏化痰开结,和胃降逆;陈皮气香性温,理气运脾,调中快膈;苏叶、苏梗顺气宽胸,宣通郁气;香附功擅疏肝解郁,调理气机,行气止痛。诸药同用有理气和胃之功,如此,郁得开,胃能和,则疼痛可止。
1700779827
1700779828 加减法:
1700779829
1700779830 (1)疼痛较重者,可加木香、延胡索、川楝子、枳壳以增强理气解郁止痛之功。
1700779831
1700779832 (2)嗳气较频者,可加沉香、旋覆花以顺气降逆。
1700779833
1700779834 (二)肝胃郁热
1700779835
1700779836 主症:若气郁日久化火,则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兼见烦躁易怒,嘈杂泛酸;肝胆相为表里,肝热则胆为火熏,迫灼津液,则口干口苦,苔黄,脉弦或数。
1700779837
1700779838 治法:苦宣折热,疏肝和胃。
1700779839
1700779840 方药:左金丸加味。
1700779841
1700779842 方1:苏梗10克 旋覆花10克 半夏曲10克 香附10克 马尾连10克 吴茱萸1.5克 川楝子10克
1700779843
1700779844 方2:川楝子12克 马尾连10克 吴茱萸1.5克 延胡索6克(研冲) 香附10克 五灵脂10克 黄芩10克 柴胡6克
1700779845
1700779846 方药分析:左金丸,一名回令丸,由黄连、吴茱萸两味药组成,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作用,临床加用疏肝和胃之品,对于治疗肝胃郁热型胃脘痛有较强作用。上两方即是左金丸基础上的加味。二方皆用马尾连代替黄连以减轻其苦寒之性而效用不减,笔者临床喜用。方1着重和胃降逆,故用半夏曲、旋覆花、苏梗等味;方2重在清肝胆郁热兼理气化瘀止痛,故用黄芩、柴胡、炒五灵脂、延胡索等。方证各有所宜,临床可审证施用。
1700779847
1700779848 加减法:
1700779849
1700779850 (1)胃脘灼痛,嘈杂泛酸甚者,左金丸合丹栀逍遥散去白术、生姜。
1700779851
1700779852 (2)肝火伤阴者,加生地、丹皮或用一贯煎,兼治其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数或虚弦。
1700779853
1700779854 (3)兼心烦梦多,脉弦舌干,左金丸合金铃子散即可。
1700779855
1700779856 (三)阴伤胃痛
1700779857
1700779858 主症:胃痛日久,因寒邪化热,或气郁化火,或胃热素盛,或治疗上长期使用温燥之药,或肝阴虚,肝阳亢,迫灼胃阴,下汲肾水,而致胃液枯槁,郁火内盛,故胃痛隐隐,口燥咽干,或口渴,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脉多细弦。
1700779859
1700779860 治法:和其阴分,泄其虚热。
1700779861
1700779862 方药:一贯煎加味:沙参12克 川楝子12克 麦冬10克 生香附10克 炒五灵脂12克 生蒲黄10克(布包) 生白芍12克 吴茱萸1.5克 马尾连10克
1700779863
1700779864 方药分析:一贯煎功擅滋阴养肝,疏肝理气。上方取沙参、麦冬、川楝子合左金丸、失笑散加味而成。方中沙参、麦冬、生白芍养阴益胃柔肝;川楝子疏肝理气清热,更用左金丸清泻肝火,和胃降逆,则阴得助,虚热清;香附助川楝子疏肝解郁,行气止痛;阴虚胃痛,时日较久,痛久则入络,故用失笑散化瘀止痛。
1700779865
1700779866 加减法:
[ 上一页 ]  [ :1.7007798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