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0017e+09
1700780017
1700780018 张景岳认为:“致呃之由,总由气逆。”气逆之根,名目繁多,食滞痰湿,过食生冷,寒热交阻,木郁横逆,郁热化火或胃阳不足,升降失和,胃热上冲,中虚气逆等,皆可导致本病,现概述如下。
1700780019
1700780020 1. 饮食不节 由于饮食太快或食时嬉笑,致胃气一时失降;亦可因食生冷太过,寒积于中,胃纳失降;或过食辛热,胃中蕴热,胃火冲逆;或饮食不节,损及中焦,运化失职,水湿内蓄,痰湿中阻,多见于体丰及嗜食肥甘之人。诸种原因,皆可致呃。
1700780021
1700780022 2. 情志内伤 恼怒抑郁,肝郁横逆胃土,胃失和降;或肝郁日久,肝郁化火,肝胃郁热,胃热气逆而作。正如《古今医统大全·咳逆》说:“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
1700780023
1700780024 3. 中焦不足 《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云:“病深者,其声哕。”久病、重病之后,损其正气,胃中虚弱,其中阳虚、阴虚、气弱均可致胃之升降失职,气逆作呃。
1700780025
1700780026 总之,正如《古今医鉴》所云:“其发也,三五声而止,或七八声而止,或连续不绝,收气不回者,然所得之由不同,有因病久胃虚而得者,有因伤寒失下而得者,有因痰热内郁火气冲上而得者,有因过服寒剂,胃寒而得者,有因水气停痰,心下痞积而得者。”临证之人,当细辨之。
1700780027
1700780028 【辨证】
1700780029
1700780030 1. 辨寒热虚实 张景岳云“呃之大要,亦惟三者而已,一曰寒呃,二曰热呃,三曰虚脱之呃。”概而言之,因气郁、伤食、痰浊所致者为实;久病、重病,中阳、胃气、胃阴不足者为虚。具体辨法,可从声音上得之,正如《证治汇补》所云:“火呃,呃者大响,乍发乍止,燥渴便难,脉数有力;寒呃,朝宽暮急,连续不已,手足清冷,脉迟无力;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声,脉滑有力;虚呃,气不接续,呃气转大,脉虚无力。”其论颇详,可供参考。
1700780031
1700780032 2. 辨新久缓急 呃逆新病、急作者,多为实证,病位轻浅,尤其一时饮食不当、胃气暂时失和所致者,不药自愈,或取嚏、闭气即可缓解。若在久病或重病之后发作者,一般认为预后多不良,病位较深,尤其大病、重病晚期出现者,多为胃气衰竭之兆,当引起注意。
1700780033
1700780034 【论治】
1700780035
1700780036 (一)气滞痰湿互阻
1700780037
1700780038 主症:肝郁气滞,痰湿不化,呃逆连声,音声响亮,舌白苔腻,脉弦滑。
1700780039
1700780040 治法:疏调气机,兼化痰湿。
1700780041
1700780042 方药:四七汤加减:半夏12克 苏梗9克 厚朴6克 茯苓12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郁金6克
1700780043
1700780044 加减法:
1700780045
1700780046 (1)折热降逆法:若肝郁化火,脉弦数有力者,可先以辛开苦降方法,以折其热,降其逆,可参考“肝火胃热,气逆上冲”型用药,并告诫患者禁食辛辣、油腻之品。
1700780047
1700780048 (2)宣化降逆法:若见舌苔白腻者,乃湿郁较重,当用宣化湿浊方法,方中可加藿香、佩兰各10克(后下),枇杷叶10克。
1700780049
1700780050 (二)肝火胃热,气逆上冲
1700780051
1700780052 主症:肝热化火,胃热上冲,呃逆连声,音声响亮,舌红口干,脉弦实有力。
1700780053
1700780054 治法:辛开苦降,理气定呃。
1700780055
1700780056 方药:丹溪泻心汤加减:川楝子12克 黄芩9克 黄连6克 半夏10克 生姜3克 陈皮9克 山栀6克
1700780057
1700780058 加减法:
1700780059
1700780060 (1)调气降逆法:若有郁结未解时,当加疏调气机之品,以调气开郁,泄热止呃,如苏梗6克、郁金6克、香附10克。
1700780061
1700780062 (2)化滞降逆法:若舌苔黄厚,夹杂食滞时,加焦山楂6克、焦麦芽6克、六神曲6克、鸡内金10克、炒枳壳6克。
1700780063
1700780064
1700780065 赵绍琴医学全集 (3)化痰降逆法:若体胖痰湿素盛者,加莱菔子6克、白芥子6克、冬瓜子20克,甚则可加皂角6克、槟榔6克。
1700780066
[ 上一页 ]  [ :1.7007800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