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0067
(4)预护正气法:若体质薄弱,素有气虚者,酌减川楝子、黄芩、黄连的用量。
1700780068
1700780069
(三)寒呃
1700780070
1700780071
主症:多由病后中气不足,胃气虚弱所致,故患者畏寒,手足欠温,倦怠乏力,舌白苔腻,脉沉细弱,按之无力。
1700780072
1700780073
治法:温中降逆。
1700780074
1700780075
方药:丁香柿蒂汤加减:公丁香2克 柿蒂9克 党参6克 生姜3克 陈皮6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1700780076
1700780077
加减法:
1700780078
1700780079
(1)温阳降逆法:若中虚寒盛时,易生姜为干姜6克,加黄芪10克。
1700780080
1700780081
(2)益气降逆法:若寒不甚而中虚气弱较重者,可加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10克、人参粉3克(冲)。
1700780082
1700780083
(3)化痰降逆法:若中阳不足,水湿不运,痰饮内停者,可加半夏10克、茯苓10克、生姜加至6克。
1700780084
1700780085
(四)虚呃
1700780086
1700780087
主症:素体不足,中阳又虚,过食生冷,阳气受遏,呃逆声低势微,形气不足,脉虚弱,舌胖白,苔滑润。
1700780088
1700780089
治法:温中益气,降逆和胃。
1700780090
1700780091
方药:旋覆代赭汤加减:党参10克 黄芪15克 炙甘草6克 法半夏10克 生姜3克 大枣10枚 旋覆花10克(布包) 代赭石12克
1700780092
1700780093
加减法:
1700780094
1700780095
(1)若中气不足,而又兼肝郁气滞,呃逆频频发作,脉虚弱而带弦急,舌虽胖嫩,尖部略红者,仍当以疏调肝木为主,俟其郁结得舒,气机已调,病势见缓,呃逆虽发而不频繁,可酌情改用补正方法,但量不可过重,防其壅滞气机而气郁再发。
1700780096
1700780097
(2)若为胃阴不足,口干舌燥,舌红而干甚或有裂纹,脉细数,当以养阴和胃降逆方法,用益胃汤加枇杷叶、石斛、柿蒂等治之。
1700780098
1700780099
【小结】
1700780100
1700780101
呃逆一证,总由胃气上逆所致,但其轻重之别较明显,轻者不药而愈,重者为胃气衰败之象。在辨治上有寒呃、热呃、虚呃及痰湿气滞互阻而致者,用药上即有虚实、攻补、寒热、温凉之异,尤当审慎。
1700780102
1700780103
【治验】
1700780104
1700780105
姜某,女,39岁,工人。
1700780106
1700780107
恼怒之后,呃逆连声,胸闷、喜太息,面色青暗,舌白苔腻,脉濡按之有力。气分不畅,肝郁气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上冲则呃逆。血行不畅则面色青暗;肝脾不和,湿阻则苔腻、脉滑。治宜调畅郁滞之气血,运化脾虚之湿阻。
1700780108
1700780109
旋覆花6克 柿蒂6克 郁金6克 代赭石10克 老刀豆子10克 杏仁10克 仙露半夏10克 法制陈皮10克 公丁香3克 片姜黄6克 紫降香2克 白檀香2克
1700780110
1700780111
嘱其舒畅情志,慎辛辣。服7剂后症大减,效不更方,嘱其再服,约进30剂而痼疾尽除。
1700780112
1700780113
按:呃逆之病,多由恼怒伤肝,肝气不疏,横逆犯胃,胃气上冲所致。病势上冲,治当潜降;病由肝郁,治宜疏肝解郁,和胃止呃。本案用丁香柿蒂散加减治疗。公丁香、柿蒂、刀豆子系擅长降逆止呃之品;代赭石苦、寒,平肝潜阳,降气化痰;旋覆花苦、咸、微温,疏肝理气,降气止呕;郁金辛、苦、寒,行气解郁,凉血化瘀;旋覆花合郁金,行气疏肝,以防肝气横逆犯胃;再加用白檀香辛、温,理气调中;紫降香辛、温,活血化瘀;片姜黄辛、苦、温,破血行气;半夏、陈皮辛、温,燥湿化痰,降逆和胃止呕;杏仁宣肺降气,助胃气下行。
1700780114
1700780115
第11节 噎膈
1700780116
[
上一页 ]
[ :1.7007800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