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0417e+09
1700780417
1700780418 头晕,恶心呕吐,吐出痰水,其味发酸。舌白苔滑腻,脉象濡滑。暑热外受,痰浊中阻。用芳香化浊方法治疗。
1700780419
1700780420 佩兰10克(后下) 藿香10克(后下) 半夏10克 枳壳10克 桔梗10克 炙枇杷叶10克 焦三仙各10克 茅根10克 芦根10克 香薷6克 川连6克 白芷6克(后下) 厚朴6克 竹茹6克
1700780421
1700780422 案2 陈某,女,31岁,未婚。
1700780423
1700780424 患者呕吐经年未愈,被诊为神经官能症。曾住院1年余,经中西医及针灸、按摩治疗均无效。诊时心烦急躁,夜寐不安,胃不思纳,恶心呕吐,甚则吐黄苦酸水,舌红苔白,脉弦细且滑,按之无力。久病中虚,正气不足,本当补土安中,但脉弦细且数,细为血虚,弦则主郁,数乃热象,故当先治其标热,俟热清则安胃止呕之法可用也。
1700780425
1700780426 灶心黄土30克(煎汤代水煎药) 藿香梗10克 苏叶10克 苏梗10克 半夏10克 石斛10克 白芍10克 代赭石10克 竹茹6克 生石决明20克 生牡蛎20克 生姜3克
1700780427
1700780428 案3 刘某。
1700780429
1700780430 眩晕恶心,中脘跃动,呕吐较重,每日频作,七八日未停,舌白不渴,脉象沉伏。乃暑湿中阻,热郁于内,水饮与气机不调,升而无降。当以降逆和胃,逐饮定呕。
1700780431
1700780432 大豆黄卷10克 半夏10克 竹茹6克 青皮6克 陈皮6克 厚朴6克 佛手片6克 郁金6克 盐水炒砂仁3克 煨姜3克 白蔻仁1克与太乙玉枢丹1克(两药共研细末装胶囊,分两次用药液送下)
1700780433
1700780434 案4 胡某。
1700780435
1700780436 恶心呕吐,舌白滑润。病由恼怒而起,肝木逆郁,脾土受克。当以降逆定呕,调和肝脾为法。
1700780437
1700780438 旋覆花6克 竹茹6克 枳壳6克 代赭石10克 半夏10克 香附10克 佛手片10克 生牡蛎20克 绿萼梅6克 白蔻仁末2克与食盐2克(装胶囊,分两次口服)
1700780439
1700780440 按:呕吐之病机,总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脾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入胃,脾主运化,化生气血精微;邪气入胃,困脾碍胃,脾不能升,胃不能降,脾胃受损,水谷不化,反助邪气,交阻于中。呕吐一病,必查有无邪气。寒、热、暑、湿、痰浊等邪最易入胃,导致呕吐之病生,肝气郁结,瘀血停滞,邪由内生,亦可阻滞脾胃,变生呕吐之病。治疗呕吐,除纯系虚弱,明查无邪之病家可用补益之外,祛邪外出,和胃降逆止呕之法,最为常用。白蔻仁末与食盐装胶囊,分次口服,这是北京四大名医之一的汪逢春先生常用于止呕的方法之一。
1700780441
1700780442 第13节 腹痛
1700780443
1700780444 【概述】
1700780445
1700780446 腹痛是一个症状,习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而言。腹痛与腹内脏器发生异常及有关经脉受邪关系密切。除此之外,食滞、虫积和其他因素,凡是阻碍气血运行的都可能导致腹痛,腹痛的病情及预后差异很大。过食生冷或卒受寒邪,腹痛虽然剧烈,若无其他变化,脏器没有影响,病证控制之后,一般可逐渐痊愈。久病腹痛,时作时止者,原因很复杂,当先查明病因,用药解除原因,其预后不可一概而论。一般来讲,急性腹痛其病较重,当注意腹内脏器有无损伤,如脏器破裂、穿孔、坏死等;又如肠腔梗阻、肠管扭转、宫外孕等原因,皆不可忽视,必要时请外科会诊处理。慢性腹痛见于肝胆炎症、结石、肠胃炎症及溃疡,以及其他脏器存在的持续性刺激因素。腹腔内肿物也多以疼痛为症状表现出来,早期症状大多不十分明显,晚期可伴有一系列消耗症状,处理颇为棘手。
1700780447
1700780448 “不通则痛”是中医对疼痛病因的基本认识,腹痛的基本病机是气血受阻,经脉不通。治疗总以畅通血脉、疏调气机为大法。至于具体施治,又要区别寒、热、虚、实及气血部位等,分途调理。
1700780449
1700780450 自《内经》开始,历代医家对腹痛皆有论述。病因病机、辨证、立法、处方、用药,内容相当丰富。
1700780451
1700780452 《素问·举痛论篇》详细阐述了痛证病机并指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灵枢·百病始生》篇则进一步说明了寒邪客于肠胃而致腹痛的病机,谓:“虚邪传舍,在肠胃之时,多寒……则腹满雷引,故时切痛。”“不通则痛”成为医家解释腹痛的病理根据。《金匮要略》论治腹痛尤以温法见著,诸如:“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腹痛……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
1700780453
1700780454 关于腹痛的病位,除《灵枢》指出“在肠胃”之外,《中藏经》认为寒邪中于中焦肠胃,指出:“脾寒使人腹中痛,胃寒则腹中痛。”《诸病源候论》则认为寒中肠胃募原是腹痛发病之因,巢氏云:“腹痛者,则腑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相击故痛。”
1700780455
1700780456 “寒气致痛”的观点,自《内经》以至唐宋,一直是解释腹痛的主流。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首次明确提出了腹痛病因多样性的论点,从而打破了寒邪致痛的束缚,为准确地辨治腹痛开辟了广阔的途径。杨氏云:“腹痛……有寒有热,有死血,有食积,有痰饮,有虫……”,并把虫痛与诸痛表现加以比较,指出:“气血、痰水、食积、风冷诸证之痛,每每停聚而不散,惟虫痛则乍作乍止,来去无定,又有呕吐清沫之为可验。”此后诸家,各抒己见,远远超出“腹中寒痛”的范围,从而丰富了腹痛辨证施治的内容。
1700780457
1700780458 刘完素重视热郁腹痛,强调:“热郁于内而腹满坚结痛者,不可言为寒也。”并创制了许多治热的方剂,如凉膈散、防风通圣散等。朱丹溪则着眼于“六郁”致病,认为治腹痛须以通因通用之法,强调“初得时,元气未虚,必推荡之”,指出“诸痛不可补气”,“盖补其气,气旺不通而痛愈甚”,并指出治腹痛用药须分气血:气用气药,如木香、槟榔、香附、枳壳之类;血用血药,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之类。验之于临床,腹痛初起,虚者少见,故“诸痛不可补气”之说有一定参考价值。药分气血是对“通因通用”的补充,使“通”法不限于“推荡”一种,凡可行滞活瘀、使气血畅达的各种手段皆可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
1700780459
1700780460
1700780461 关于腹痛的辨证,多数医家立足于病因与病位,如朱丹溪称:“腹痛有寒积、热、死血、食积、湿痰。”并指出:“脉弦,食;脉滑,痰湿。上者多属食,食能作痛。”又称:“腹痛以手重按者属虚……腹痛不可以手按者属实。”《景岳全书》主张:“凡心腹痛证,必须先辨寒热。”李东垣以疼痛部位测病所属经脉,提出“腹痛有部分”的论点,略言之,“中脘痛,太阴也;脐腹痛,少阴也;小腹痛,厥阴也”。明·李《医学入门》不但以疼痛部位测知病位,而且由此推断病因,他说:“大腹痛多食积、外邪,脐腹痛多积热痰火,小腹痛多瘀血及痰与溺涩,脐下卒大痛,人中黑者,中恶客忤不治。”这些都可于临证时作参考。
1700780462
1700780463 辨腹痛寒热之法,医籍所载很多,如戴思恭《证治要诀》云:“若腹痛,欲得热用按及喜热食者,此是冷积作痛。”《古今医统》亦云:“腹中常觉有热而暴痛暴止者,止为积热。”此外,尚有以饮水测寒热方法,如:“凡腹中痛甚,饮凉水一盏,其痛稍可者属热痛;若饮水愈加作痛,属寒痛。”
1700780464
1700780465 辨腹痛虚实,以按诊为最具特色,早在《伤寒杂病论》中就有不少记载,后世也有不少医籍涉及按腹诊病的方法,《明医杂著》所述:“大凡腹满痛,按之不痛为虚,痛为实。”但若要确切测知虚实,还须以脉、舌、色、症互参,即《景岳全书》所谓的“脉与证参,虚实自辨”。
1700780466
[ 上一页 ]  [ :1.7007804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