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0517e+09
1700780517
1700780518 方药:金铃子散合小承气汤化裁:川楝子10克 延胡索6克 大黄1克 枳壳6克 厚朴6克 木香6克 黄芩10克 黄连6克 赤芍15克 白芍15克 炙甘草6克
1700780519
1700780520 加减法:
1700780521
1700780522 (1)若舌苔垢厚糙老,脉象滑实有力,因于胃肠积滞,壅阻气机,可用导滞通下法以开达气机,方中加焦槟榔10克、焦三仙各10克。
1700780523
1700780524 (2)若属湿遏热阻,郁于中焦,苔厚且腻,腹痛且胀,食后尤甚者,用升降疏化法以除湿热,方中加草蔻3克、焦栀子6克、大腹皮10克、大腹子10克。
1700780525
1700780526 (3)若热郁于内,气血壅滞,脉络失和,用泄热疏郁方法以开热结,方中去甘草,加蝉衣6克、僵蚕10克、片姜黄6克。
1700780527
1700780528 (4)若积滞与热邪互结阻于肠腑,气血不通,痞、满、燥、坚、实俱备,可用大承气汤方法,攻下开结以祛腑实,药用大黄3~6克、枳实6克、厚朴3克、黄芩10克、郁金6克、柴胡6克、芒硝6克(冲服)。
1700780529
1700780530 三、实痛
1700780531
1700780532 实痛范围较广,诸如气滞血瘀、饮食积滞、虫积等。
1700780533
1700780534 (一)气滞腹痛
1700780535
1700780536 主症:腹痛且胀,攻窜不定,得矢气则痛可减轻,恼怒、忧虑则加重,甚则拒按或攻冲作痛,脉多沉弦,舌多无明显变化。
1700780537
1700780538 治法:疏通气机以缓疼痛。
1700780539
1700780540 方药:木香顺气散加减:木香6克 檀香3克 绛香3克 陈皮6克 青皮6克 白芍12克 半夏10克 枳壳6克
1700780541
1700780542 加减法:
1700780543
1700780544 (1)若气滞日久,水湿停留,或因湿郁导致气机闭阻者,先祛其湿,湿行则气调,可用宣化升和以除湿郁,加苏叶10克、杏仁10克、苦梗10克、升麻6克、柴胡6克。
1700780545
1700780546 (2)肝郁克伐脾胃,脉络失和而作腹痛者,用疏肝和中以调木土,取逍遥散方义,主方去檀香、绛香,加柴胡6克、川楝子6克、佛手10克、茯苓12克。
1700780547
1700780548 (3)素体肥胖,气滞中焦,蕴湿生痰,痰气互结阻遏气机,日久入络而致疼痛者,行气之中须配化痰开结通络之品,用疏郁化痰法以通脉络。上方加苏子10克、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山楂10克、片姜黄6克。
1700780549
1700780550 (4)若气滞日久,伤于血络,气郁血阻,偏于气郁重者,于调畅气机之中,配入活血通络之品,行气活血以通血脉,加赤芍10克、生蒲黄10克(布包)、五灵脂10克、归尾10克。
1700780551
1700780552 (二)血瘀腹痛
1700780553
1700780554 主症:痛势较剧,状如针刺,或如刀绞,痛处不移,见于久病之体或外伤之后,脉弦硬有力或见涩象,舌色青紫或有瘀斑及瘀点。病重且日久者,多见消瘦,面色黧黑,皮肤干燥状如蛇皮等。
1700780555
1700780556 治法:活血化瘀通络。
1700780557
1700780558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当归12克 赤芍15克 延胡索6克 生蒲黄10克 五灵脂10克 没药3克片姜黄10克 桂枝6克 桑枝10克 香附10克
1700780559
1700780560 加减法:
1700780561
1700780562 (1)若在腹部手术之后,因轻度粘连而作痛者,用散瘀破血以止其痛,主方加泽兰10克、草红花6克;如属跌仆创伤之后,瘀阻作痛,加王不留行10克、三七粉6克(冲)。
1700780563
1700780564 (2)若血瘀因于寒凝气滞,或瘀血日久,阳气耗伤,经脉失于温煦者,用温经通络缓痛方法,方中加炒官桂3克、小茴香6克、艾叶炭10克。
1700780565
1700780566 (3)血瘀阻于肠道,与糟粕互结,大便不通或色黑者,方中加桃仁6克、大黄1~3克。
[ 上一页 ]  [ :1.7007805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