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0767e+09
1700780767
1700780768 治法:苦泄坚阴以止其泻。
1700780769
1700780770 方药:葛根10克 黄芩12克 马尾连12克 灶心土30克 生甘草6克
1700780771
1700780772 方药分析:火热泄泻,来势急,病情凶,变化快,多因火邪郁迫,内窜为患,易伤津液,耗伤正气。治疗急宜苦寒坚阴,折泄其热,以止其泻;若见脱水之象,又当急于补充体液,以防虚脱。方用葛根升清阳、发郁热而和胃;黄芩、黄连苦寒折热,坚阴以止泻;生甘草解热缓急;灶心土扶脾止泻,又能缓芩、连之苦寒,与甘草合用有增强缓急之效果。
1700780773
1700780774 加减法:
1700780775
1700780776 (1)若腹中痛,舌红脉弦,肝经郁热明显者,加木瓜10克、白芍10克、生甘草10克,以缓急止痛。
1700780777
1700780778 (2)若夹湿邪,郁而不开,腹中痛不解,舌苔白滑而润,加木香10克、吴茱萸3克、白芍12克。
1700780779
1700780780 (3)若大热伤及气阴,口干舌燥,烦渴引饮,疲乏气短,两目凹陷,脉象细数,此属脱水之象,急当输液2000~3000ml,中药可加入沙参、太子参、白芍、五味子等以益气生津。若脱水不严重者,可频饮酸梅汤、淡盐水或西瓜汁;也可用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口服补液盐”,即采用2%葡萄糖电解质溶液,补液量应为排泄量的1.5倍,少量多次。在急性期忌饮牛奶等以防增泻。
1700780781
1700780782 (4)若因饮食或服药不慎,过于寒冷,而出现寒湿内阻之象,症见舌胖、苔白润、脉细弱,可用干姜4克、肉桂4克、艾叶3克、木香6克、乌药6克、灶心土30~60克、茯苓皮10克、冬瓜皮30克等,以宣阳温寒化湿。
1700780783
1700780784 (5)若夹有食滞不化者,可加用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重者可用大腹皮10克、大腹子10克。
1700780785
1700780786 (五)食泻
1700780787
1700780788 主症:泻下恶臭,矢气难闻,嗳腐吞酸,脘腹饱满,腹痛即泻,泻后痛减,舌苔黄腻根厚,脉滑数有力,两关独盛。
1700780789
1700780790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止泻。
1700780791
1700780792 方药:葛根6克 马尾连6克 焦三仙各10克 木香6克 槟榔10克 青皮6克 陈皮6克 黄柏6克 鸡内金10克 大黄末1~3克(冲)
1700780793
1700780794 方药分析:食泻多因饮食不节,或饮食过量,停滞不化,或恣食肥甘,湿热内蕴,或误食生冷不洁之物,损伤脾胃,致运化失司,湿浊不化,下走大肠而成泄泻。治宜消食化滞,和胃止泻。方中焦三仙、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鸡内金,消食化滞;大黄导滞,推陈致新;黄柏、马尾连清热燥湿止泻;葛根升清阳、化湿浊而止泻。
1700780795
1700780796 加减法:
1700780797
1700780798 (1)若婴幼儿食泻,仍当以疏风和胃为主,可用防风3克、荆芥炭5克、灶心土20克等,配以消食化滞之品。泻重者,可适当佐以扶脾之剂。
1700780799
1700780800 (2)若高年体弱者,可在输液的同时,服用中药,但峻攻泻下之药当慎用,可选用香砂枳术丸,佐以疏调胃肠之品,如荆芥穗炭10克、葛根10克、灶心土30克、白术6克。
1700780801
1700780802 (3)若孕妇伤食,怀孕六七个月者,不宜用大攻峻补之剂,以疏调为主。若在怀孕初期,或者习惯性流产者,忌用破气、破血、攻泻之药,以防坠胎,可用苏叶6克、葛根10克、荆芥炭10克、黄连6克、黄柏6克、白术10克、灶心土30克、茯苓10克、焦三仙各10克、鸡内金10克等,以疏和安中。
1700780803
1700780804 (4)若为久病脾胃虚弱者,可选用枳术丸加减;正气虚者,可加太子参6~10克,以扶正气。
1700780805
1700780806 二、久泻
1700780807
1700780808 (一)肝气乘脾
1700780809
1700780810 主症:每因情志不遂而腹痛、腹泻阵阵发作,时轻时重,甚则晨起即泻,腹中绞痛,势急迫,其量不多,舌红口干,脉象弦数或细弦滑数。
1700780811
1700780812 治法:泄其郁热,以缓其急。
1700780813
1700780814 方药:荆芥炭10克 防风6克 马尾连10克 黄芩10克 白芍12克 陈皮6克 灶心土30~60克(布包) 冬瓜皮30克 甘草6克
1700780815
1700780816 方药分析:本型主要病机是肝脾不和,木郁化火,克犯脾土,升降失和,而生泄泻。治疗关键在于疏肝郁而泄其热,扶脾土而缓其痛。故方用荆芥炭、防风疏肝解郁,升清阳而降其热;白芍、甘草酸甘化阴,柔肝缓痛;马尾连、黄芩泄肝热而燥湿;灶心土、冬瓜皮和胃化浊止泻,且补性不大,防增肝热。
[ 上一页 ]  [ :1.70078076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