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1217
1700781218
(2)若体质偏弱而气滞又甚者,可于方中加白檀香2克、紫绛香2克、蔻仁2克。
1700781219
1700781220
(3)如体弱气虚者,不可专用破气散结,可用橘叶3克、绿萼梅6克、代代花6克,以防耗散正气。
1700781221
1700781222
(4)患者体质过虚而又气分郁结者,可于补正之中加砂仁1~2克(研冲)即可。破气之品不可多用,以防伤正。
1700781223
1700781224
(5)气郁日久化火,症见口苦咽干、苔黄、脉数者,加栀子6克、龙胆草3克等。
1700781225
1700781226
(6)七情抑郁,忧郁寡欢,沉默不语者,可加柴胡6克、白芍10克、合欢皮10克。
1700781227
1700781228
(7)食滞阻于肠间者,加莱菔子10克、大腹皮10克、水红花子10克。
1700781229
1700781230
(8)虫积阻滞者,加槟榔10克、使君子10克、雷丸10克。
1700781231
1700781232
(9)跌仆损伤后或术后肠粘连者,宜加赤芍10克、桃仁6克、当归10克、丹参10克。
1700781233
1700781234
三、虚秘
1700781235
1700781236
(一)血不足
1700781237
1700781238
主症:大便干结,状如羊屎,脉象弦细或细弱,舌红口干,心烦梦多,面色不华,多见于产后或失血之人。
1700781239
1700781240
治法:养血润燥通幽。
1700781241
1700781242
方药:仿五仁丸加减:生地12克 熟地12克 当归9克 赤芍12克 白芍12克 菟丝子12克 黑木耳9克 阿胶珠9克 桑寄生10克 肉苁蓉20克
1700781243
1700781244
加减法:
1700781245
1700781246
(1)若湿邪较重,气机不畅,方中去生地、熟地,加疏风化湿之品,防其湿阻。药如荆芥6克、防风6克。
1700781247
1700781248
(2)若血虚而肝热又起,先以泄其虚热为主,可用苦泄折热之剂1~2服,俟热除再行养血育阴,药如柴胡6克、黄芩10克、川楝子10克、炒山栀6克等。
1700781249
1700781250
(3)血虚燥热明显,可加油润之药,如桃仁6克、杏仁10克、郁李仁12克、松子仁12克等。
1700781251
1700781252
(4)血虚有热,兼见口干心烦,苔剥,脉细数,宜加生首乌15克、玉竹12克、肥知母6克等生津清热,以润肠道。
1700781253
1700781254
(5)另外,可用当归60克 单味浓煎频服,其补血润燥之功甚捷。
1700781255
1700781256
(6)血虚热重时,可用生白芍50克煎汤代茶饮用。
1700781257
1700781258
(二)气不足
1700781259
1700781260
主症:大便虽不干结,但无力排出,常临厕努挣,乏力而难出或所出甚少。脉象细弱或虚濡无力,舌胖嫩而润,面白神疲,便后汗出气短,神疲懒言。多见于老年人或久病之人。
1700781261
1700781262
治法:补中行气。
1700781263
1700781264
方药:黄芪汤加味:党参9克 黄芪30克 白术12克 茯苓9克 炙甘草5克 附子9克(先煎) 肉桂粉3克(冲) 升麻6克 陈皮10克
1700781265
1700781266
加减法:
[
上一页 ]
[ :1.7007812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