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1317
1700781318
(5)遇阳虚甚而寒凝、便闭不通者,可用白通汤(附子10克先煎,葱白4寸)。
1700781319
1700781320
(6)可用单味药肉苁蓉60克煎汤代茶送服人参粉6克,早晨服。
1700781321
1700781322
【小结】
1700781323
1700781324
便秘为主症者,多为习惯性便秘。虽有寒、热、虚、实、气、血之分,总归肠道失于传导,故当佐以疏调气机之品,并积极加强运动锻炼,增进肠道蠕动,方可收以全功。若别有主症,而兼见便秘者,通其大便,必有助于主症之治疗。盖阳明以通为顺故也。
1700781325
1700781326
【治验】
1700781327
1700781328
案1 吴某,女,50岁。
1700781329
1700781330
便秘有年,痔疮出血,经常发作。形体消瘦,舌红口干,脉象弦细滑数。全是血虚阴伤,虚热化火之象。养血育阴以治其本,甘寒折热兼治其标。
1700781331
1700781332
银柴胡6克 当归6克 杭白芍30克 瓜蒌仁30克 生地15克 玄参12克 知母10克
1700781333
1700781334
案2 邹某,女,60岁。
1700781335
1700781336
大便经常干结,每遇便后气短乏力,舌胖苔白,面色萎黄,脉濡软,按之无力。中阳不足,运化无能,先以甘温益气,温运中焦。
1700781337
1700781338
生黄芪30克 党参10克 当归10克 炙甘草10克 茯苓10克 焦麦芽10克 白术12克 木香6克 砂仁1克(研冲)
1700781339
1700781340
案3 阮某,男,35岁。
1700781341
1700781342
病温半年有余,阴血早伤,脉象弦细,舌红且干。养血育阴,滋水通便。
1700781343
1700781344
玄参30克 生地30克 白芍30克 沙参60克 麦冬15克 知母15克 五味子10克 天花粉12克 石斛15克 珍珠母60克(先煎)
1700781345
1700781346
按:以上三案,均属虚秘之列。肠胃腐熟、受纳水谷,全凭气主温煦,血主濡润,阴津沃泽,则水谷化生精微,脾气转输,肺气宣布,脏腑得养,糟粕经肠道传导排出。气虚无力,血虚肠枯,则精微不生,糟粕不出。治当益气养血、生津补液以治便秘。方选润肠丸加减以养血,黄芪汤加减以益气,增液汤加味以补阴增液。
1700781347
1700781348
第17节 肠痈
1700781349
1700781350
【概述】
1700781351
1700781352
肠痈是指热毒内聚,瘀结于肠中而生痈疡的一种病证。发病率较高,多见于青少年,男多于女。本病初起多为肠中郁热而见恶寒发热,突然腹痛,始于上腹或脐周,至天枢穴附近,痛而拘急,少腹肿痞。本病包括西医的阑尾炎及下腹部的一部分化脓性炎症。本病的一般病机是:膏粱厚味,饥饱劳伤,负担过度,导致实邪壅结,运化不通,气血凝滞,留积不散,肉腐为脓。
1700781353
1700781354
肠痈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厥论篇》云:“少阳厥逆,机关不利,机关不利者,腰不可以行,项不可以顾,发肠痈不可治。”汉代《金匮要略》一书,专设“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一篇,讨论肠痈,对临床表现及辨治方法有了较为明确的论述。晋代至唐代诸医著中如《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诸病源候论》等都有所记载。至清代有把肠痈分为大肠痈、小肠痈者,《辨证录·小肠痈门》云:“然而肠中生痈不同,有大、小肠之分,屈右足者大肠生痈,屈左足者小肠生痈也。”《类证治裁》则云:“小肠在脐之左,关元穴属小肠,患痈则左腿不能伸;大肠在脐之右,天枢穴属大肠,患痈则右腿不能伸,部位虽分,为病相似,治亦略同。”又有缩脚肠痈和盘肠痈等名称,缩脚肠痈是指发病时右腿屈而不能伸,伸则疼痛加剧。盘肠痈是指绕脐生疮的肠痈。此外,《张氏医通》云:“若脓从大便出者,为直肠痈,可治;若从脐中出者,为盘肠痈,多不治。”
1700781355
1700781356
总之,肠痈虽名称很多,但病因病机均相似,证治亦相同,故可统称为肠痈,临证以大肠痈为多见。
1700781357
1700781358
《灵枢·上膈》认为本病的病因是“喜怒不适,食饮不节,寒温不时”。《诸病源候论》亦云:“肠痈者,由寒温不适,喜怒无度。”宋《圣济总录》继承前人的见解,同时还指出“肠胃虚弱,寒温不调,邪热交攻”发为肠痈。《外科正宗》总结前人的论述,认为本病发病有以下病因:“男子暴急奔走”;“妇人产后,体虚多卧,未经起坐,或坐草艰难,用力太过,育后失逐败瘀”;“饥饱劳伤,负担重物,致伤肠胃”;“醉饱房劳,过伤精力”。《疡医大全》指出肠痈之所以生于内,是因为:“其生痈也,由冷毒积久,肠厚而不能发越于外,故生于内。”从上述文献可知,古代医家对肠痈成因的认识是较为全面的。
1700781359
1700781360
《灵枢·上膈》篇认为本病发生乃“卫气不营,邪气居之……积聚内留,留则痈成。”《灵枢·玉版》篇则云,“阴阳不通,两热相搏,乃化为脓”,“夫痈疽之生,脓血之成也,不从天下,不从地出,积微之所生也”。意即气血不行,瘀热蓄积,酿而成脓。隋代《诸病源候论》具体地指出:“邪气与营卫相干,在于肠内,遇热加之,血气蕴结,结聚成痈,热积不散,血肉腐败,化而为脓。”宋《圣济总录》则认为:“营卫相干,血为败浊,流渗入肠,不能传导,蓄结成痈。”至清代《外科正宗·肠痈论》则认为:“夫小肠痈者,皆湿热瘀血流入小肠而成矣。”《医灯续焰》则指出痈之形成:“或积垢瘀滞,或败血留滞,壅塞不行,久郁化热,久热腐脓,而痈斯成也。”综上所述,历代对肠痈病机的认识可归纳为:一者邪气侵犯肠内,正邪交争,蕴积腐化,壅塞不行而成;二者则为湿热瘀血流入小肠,不能传导而成。
1700781361
1700781362
本病的治疗首载于《金匮要略》,脓未成时用大黄牡丹汤,脓已成时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治疗。其对后世影响很大。唐《千金要方》除内服药之外,首次记载了以灸法治疗本病。宋、元以来,除内服药、外用药的运用之外,对脓已成者,采用穿刺排脓疗法,《外科正宗·肠痈论》云:“腹胀日久,脐高突出。转侧响如水声,脓内蓄,急针之。”《本草经疏》提出了本病的治疗大法与禁忌:“肠痈属大肠实火,忌燥热,宜下,苦寒,解毒。”《医学入门》对本病愈后的调养、禁忌、预后转归作了详细论述,并指出“愈后却宜静养”。
1700781363
1700781364
【病因病机】
1700781365
1700781366
根据历代医家的认识及临床观察,肠痈之病因病机有以下几方面。
[
上一页 ]
[ :1.70078131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