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3845
(2)若牙关紧闭,可用乌梅擦牙;热郁过深时,可用冰盐水擦牙;若经擦牙口仍不能开者,可用鼻饲或直肠给药。
1700783846
1700783847
(3)若痰热郁滞较重,大便不通,苔腻厚者,可用三化汤(厚朴、枳实、大黄、羌活)以疏解通腑。
1700783848
1700783849
二、脱证
1700783850
1700783851
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不握,鼻鼾遗尿,冷汗如油,手足逆冷,声嘶,气息微弱,面青或白,血压下降,舌短,苔白腻滑润,两脉沉伏或微细欲绝。
1700783852
1700783853
治法:急救元阳,摄阴固脱。
1700783854
1700783855
方药:大剂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减:人参粉3克(冲) 淡附片15克 黄芪60克 生牡蛎60克 生龙骨60克 瓦楞子30克 黑锡丹3克(分两次服)
1700783856
1700783857
方药分析:阴阳将离欲脱,正气衰竭,心神涣散,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手撒遗尿,气息微弱,脉微细欲绝;阴精欲脱,阳气暴亡,则冷汗大出,手足逆冷,面白或青。方中人参、黄芪、附片益气回阳救脱;黑锡丹救阳散寒;龙骨、牡蛎、瓦楞子摄阴敛阳,协助固脱作用。病势将脱,防其厥变。
1700783858
1700783859
三、中风常规分类
1700783860
1700783861
(一)风痰阻络
1700783862
1700783863
1700783864
主症:头痛眩晕,肢体麻木拘挛,突然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或半身不遂,或身热恶寒,身痛,脉多濡滑,按之弦,舌苔白腻。
1700783865
1700783866
治法:疏风通络,养血清热。
1700783867
1700783868
方药:大秦艽汤或大、小活络丹加减:秦艽10克 羌活15克 独活15克 防风6克 石膏15克 黄芩12克 赤芍12克 当归10克 炒地龙10克 生牡蛎30克
1700783869
1700783870
1700783871
方药分析:素体虚弱或久病致虚,气血不足,经络失养,则见头痛眩晕,手足或肢体麻木拘挛;正虚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入,阻痹气血则口眼斜,语言不利或半身不遂;外邪袭入,营卫相争,见恶寒发热身痛。方中秦艽、羌活、独活、防风祛除外来风邪,炒地龙、牡蛎镇肝平熄内风,赤芍、当归养血补虚通络,石膏、黄芩清热祛邪。共奏攘外安内,祛邪扶正之功。
1700783872
1700783873
(二)肝阳上亢
1700783874
1700783875
1700783876
主症:头目眩晕,阵阵烦急,耳鸣头痛,口干便结,舌红且干,脉细小滑数。突然发生口眼斜,舌强语謇,或半身不遂。
1700783877
1700783878
治法:平肝熄风,兼折虚热。
1700783879
1700783880
方药:羚羊钩藤汤加减:钩藤12克 生地12克 天竺黄12克 白芍12克 川楝子10克 菊花10克白蒺藜12克 珍珠母30克 黄芩10克
1700783881
1700783882
1700783883
方药分析:肾阴亏损,肝阳上亢,故头晕头痛,耳鸣目眩;风阳内动,夹痰阻络,则见口眼斜,舌强语謇,甚则半身不遂;方中生地、白芍滋阴柔肝熄风;钩藤、白蒺藜、珍珠母、菊花平肝熄风,配以黄芩清泄肝热;川楝子、天竺黄行气化痰通络,加强调畅气血之功能。
1700783884
1700783885
(三)肝火亢盛
1700783886
1700783887
1700783888
主症:头晕目赤,少寐多梦,面赤头痛,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秘结,溲少且赤。突然口眼斜,舌强流涎,甚或半身不遂。舌绛红苔黄燥,脉弦数而大,按之有力。
1700783889
1700783890
治法:清肝泻火,开窍熄风。
1700783891
1700783892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黛蛤散、竹沥、姜汁。药用:龙胆草10克 夏枯草12克 栀子10克 黄芩12克 柴胡6克 川楝子12克 钩藤12克 生石决明30克 蝉衣6克 生地12克 紫雪丹6克(分冲) 或用牛黄清心丸1~2丸
1700783893
1700783894
[
上一页 ]
[ :1.70078384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