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4295e+09
1700784295
1700784296 其他如妇女崩漏日久,产后失血过多,或病后体虚未复,或大手术后气血大亏,以及老年人气虚血少等,均由气血不足,无以奉养心神,心神失养则不安,而致不寐。
1700784297
1700784298 大吐或大泻之后,久病伤及脾肾,饮食不节等,致使胃气不和,脾气不运,食少纳呆,气血生化之来源不足,无以上奉,都能使心神失养而致不寐。
1700784299
1700784300 2. 心肾不交 心主火,肾主水,水火既济,心肾交通,阴阳平衡,故能安睡。若素体虚弱,先天不足;或久病之人,或误治失治,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不济火,则心阳独亢;或五志过极,心火内炽,不能下交于肾,心肾不交,心火亢盛,热扰神明,神志不宁,因而不寐。寒湿或饮邪属于胸位,遏阻胸阳,心阳不能下温肾水,阳气郁阻而成邪火,扰乱心神而致不寐。
1700784301
1700784302 3. 血虚肝旺 情志所伤,肝失条达,气郁不舒,郁而化火,火性上炎,清窍受灼,或肝阴血虚,肝阳亢动,扰动心神,神不安宁以致不寐。暴怒伤肝或肝受邪扰,魂不内守亦致不寐。
1700784303
1700784304 4. 心虚胆怯 平素心气素虚,遇事易惊善恐,心神不安,夜寐不宁,或因暴受惊恐,恐畏伤肾,惊惧伤胆,情绪紧张,终日惕惕,渐至心虚胆怯而不寐;或胆气素虚,决断失司,不能果断处事,忧虑重重,影响心神不宁亦可致不寐。因虚、因惊恐二者,又常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不寐频作而难愈。
1700784305
1700784306 5. 痰热上扰 湿热之邪外袭,或饮食失节,恣食肥甘厚味,以致脾胃损伤,痰浊内生,郁而化热,痰热互结;若五志过极化火,火热煎熬津液成痰,痰热上扰,则心神不安而不寐。
1700784307
1700784308 6. 胃中不和 饮食不节,宿食停滞不化,或肠中有燥屎停滞,均能影响胃气不和,升降失常,阴阳动静转化失常,以致睡眠不安,而成不寐。
1700784309
1700784310 综上所述,不寐的病因很多,但大致可分外感和内伤两种。由外感引起者,主要见于各种热病过程中,以实证较多,后期亦可见虚中夹实证;由内伤引起者,原因多种多样,以虚实兼杂为多。本节主要讨论内伤所致的不寐。如暴怒、思虑过度、忧郁不解、惊恐不安、劳倦、五志化火及痰热、郁热、食滞等病因所致的不寐。不寐的病变机转,主要与心、肝、肾、脾等脏腑有关,尤其心、肾与本病的关系密切,如心肾既济,阴阳协调,气机调畅,则睡眠渐成。
1700784311
1700784312 【辨证】
1700784313
1700784314 1. 明辨特征 各种不寐由于病因病机不同而表现特征各异,临床须根据脉、舌、色、症予以明确辨别。如表现入睡困难,甚或彻夜难眠,过劳则甚者,或遇劳倦过度而发者,多属心脾两虚;来势暴剧者则多为胆热。若患者常自觉头晕、心慌、记忆力减退等,一般不伴烦躁;或睡眠不实,恶梦绵绵,并伴心烦急躁,口干多汗,舌红者,多属阴亏火旺。睡不深熟,稍一响动即易惊醒者,多属心胆气虚。若睡眠恍惚,伴脘腹胀满,恶心呕吐者,多属饮食停滞。若心烦急躁;夜寐梦多;甚则不成寐者,则多属痰热上扰。
1700784315
1700784316 西医学将失眠分为起始失眠、间断失眠、终点失眠3种。起始失眠即开始时不能入睡,到后半夜或近天亮时才睡着,这一类患者最常见,多数属胆火上扰,久则心血不足所致,脑力劳动过度者所患失眠多属此类。间断失眠是时睡时醒,或睡不深熟,可伴有恶梦或梦魇,多见于消化不良的患者,相当于中医所认识的饮食、痰湿积滞,胃不和而卧不安者。终点失眠即入睡并不困难,半夜醒后即不能入睡,可见于动脉硬化和高血压等病的患者,相当中医所认识的痰湿郁阻或阴虚阳亢者。
1700784317
1700784318 2. 分清虚实 凡治不寐当分虚实。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其虚实,阴阳平衡,其病可愈。一般实证来势较剧,病程较短,且素体壮实,多属宿食停滞,脾胃不和,痰热内蕴,郁热阻遏等。一般虚证来势缓慢,病程较长,脉弱无力,常反复发作,且素体薄弱,多属阴血不足所致,如心脾两虚、肾阴亏虚等。但据临床所见,纯虚、纯实证较为少见,常见的是虚中夹实,实中有虚,尤以精神紧张、思虑过度而阴血内耗又兼胆热者多见。正如张景岳所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气之扰,一由营气之不足耳。有邪者多实证,无邪者多虚证。凡如伤寒、伤风、疟疾之不寐者,此皆外邪深入之扰也。如痰,如火,如寒气、水气,如饮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内邪滞逆之扰也。舍此之外,则凡思虑、劳倦、惊恐、忧疑,乃别无所累,而常多不寐者,总属真阴精血之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知此二者,则知所以致此矣”。
1700784319
1700784320 3. 详求病因 不寐的发生和发作都有原因可寻,但引起的因素较复杂,且常常多种病因兼夹致病。辨证可详察细诊,辨清病因和诱因,有助于明确诊断和分析病机、审因论治。如心脾两虚型患者,常有思虑劳倦过度的病史,且遇劳累过度而加重或发作;如因恼怒而复发,则心脾两虚而兼郁热,治疗时当先解其郁热,再议归脾或养心汤法。胃中不和型患者,则常有饮食不节病史,遇饮食不慎、过食而加重,晚餐过饱,尤为明显,治疗不可一味消导,邪去其半,则当调理脾胃,因饮食不节,脾胃必伤。心虚胆怯之患者,常素体薄弱,先天不足,或有惊恐之病史,但因其脏腑功能较弱,常易兼夹痰湿、食滞等邪。临床不可不察。
1700784321
1700784322 【论治】
1700784323
1700784324 (一)心脾不足
1700784325
1700784326 主症:难以入睡且早醒,甚或通宵不能入睡,过劳则甚,但一般无烦躁征象。脉象细弱,舌淡苔白,面色萎黄,饮食乏味,体倦神疲,健忘心悸,指甲无华,甚或凹陷。
1700784327
1700784328 治法:补益心脾,安神求寐。
1700784329
1700784330 方药:归脾汤加减。药用:白术12克 党参9克 黄芪12克 当归12克 炙甘草9克 茯苓12克 远志12克 合欢皮12克 炒枣仁12克
1700784331
1700784332 加减法:
1700784333
1700784334 (1)若气虚较重者,可加大益气药用量,如党参量增至20克,黄芪增至30克,再加桂圆肉30克。
1700784335
1700784336 (2)若血虚又兼心阴不足者,加入养血育阴之品,如旱莲草10克、女贞子10克、桑寄生10克、桑葚子10克。
1700784337
1700784338 (3)若消化不良,舌苔黄厚者,加焦麦芽10克、香稻芽10克、鸡内金10克、焦山楂10克、大腹皮10克、大腹子10克。
1700784339
1700784340 (4)若便溏属脾虚者,加山药12克、干姜3克、莲肉6克、升麻6克。
1700784341
1700784342 (5)偏心血不足者,加熟地15克、白芍15克、阿胶珠15克。
1700784343
1700784344 (6)胸脘满闷,舌苔滑腻者,此湿阻中宫也,加清半夏10克、陈皮6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防风3克。
[ 上一页 ]  [ :1.7007842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