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4495
1700784496
川黄连4克(研冲) 肉桂2克(研冲) 煅龙齿10克 生牡蛎10克 炒枣仁10克 茯神10克 麦冬10克 沙参10克 当归身10克 桂圆肉20克 五味子10克 金樱子10克
1700784497
1700784498
3剂后病热大减,再服5剂寐如常人。
1700784499
1700784500
案5 李某,女,40岁,1985年2月初诊。
1700784501
1700784502
常不安寐,病已半年,心烦梦多,阵阵惊悸,时或怔忡,舌白苔腻,脉象濡滑,全是水湿中阻之象。用半夏秫米汤加减。
1700784503
1700784504
制半夏12克 北秫米30克 粉甘草10克 茯苓10克 陈皮6克 茯神10克 炒枣仁10克 冬瓜皮10克 冬瓜子10克 焦三仙各10克 生牡蛎10克
1700784505
1700784506
服5剂后,病热渐轻,后以上方化裁服用半月诸症全消。
1700784507
1700784508
按:不寐一证,病状颇杂,变证纷纭,自己体会,临床妄用大队重镇安神之品常难获效,当以辨求病证为主,分清虚实,辨明寒热及所涉脏腑,实者当去其邪,邪去正安,自然得寐,如案1用温胆汤、案2用三子养亲汤、案5用半夏秫米汤,三方在加减化裁中,均重在祛邪,只少佐安神之品,均获良效。虚者当调补其阴阳气血,求其渐趋平衡,阴平阳秘,何寐不安!医者宜细心体会。
1700784509
1700784510
第36节 郁证
1700784511
1700784512
【概述】
1700784513
1700784514
郁证是气机不畅,结聚而不得发越的一类病证。多由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致病。以心情抑郁不舒,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欲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阻等症为主要表现。凡因情志不舒,气郁不伸,进而导致气滞、血瘀、痰壅、食积、湿停、火逆以及脏腑失调而引起的种种病证,都可称为郁证。
1700784515
1700784516
郁证是一类常见病证,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对郁证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内经》时代。《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中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5种郁证。此属五气之郁,合称“五郁”。《金匮要略》中载有百合病、脏躁、梅核气等病证,其所述症状表现与现代临床所称“郁证”相类似。至金元时代,《丹溪心法》载有“六郁”之说,将郁证分为气郁、湿郁、痰郁、火郁、血郁、食郁等6种郁证。明代,《赤水玄珠》提出脏腑本气自郁,载有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等。《景岳全书》又提出七情郁结证,遂分郁证为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等。
1700784517
1700784518
郁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郁证,包括外邪、情志等因素所致的郁证在内;狭义的郁证,是专指以情志不舒为病因,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机的一类病证,即情志之郁。
1700784519
1700784520
《内经》中已记载有情志致郁。《素问·举痛论篇》说:“思则心有所存,神有所归,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灵枢·本神》篇说:“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诸病源候论·气病诸候·结气候》说:“结气病者,忧思所生也。”指出忧思可致气机阻郁不舒。《医经溯洄集·五郁论》认为:“凡病之起,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或因所乘而为郁,或不因所乘而本气自郁,皆郁也。”指出感受外邪及情志郁结都可致郁。非独立五运之变才会引起郁证。明代《医学正传》谓:“或七情之抑遏,或寒热之交侵,故为九气怫郁之候。或雨湿之侵凌,或酒浆之积聚,故为留饮湿郁之疾。”认为情志、外邪、饮食等因素均可致郁。《赤水玄珠·郁门·郁》云:“有素虚之人,一旦事不如意,头目眩晕,精神短少,筋痿气急,有似虚证,先当开郁顺气,其病自愈。”说明体质素虚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景岳全书·郁证》说:“凡五气之郁,则诸病皆有,此因病而郁也。”指出因病亦可致郁。
1700784521
1700784522
《内经》认为情志导致气机郁滞的病机在于“正气留而不行”,“气闭塞而不行”。明代戴思恭云:“郁者,结聚而不得发越也,当升者不得升,当降者不得降,当变化者不得变化也;此为传化失常,六郁之病见矣。”《丹溪心法》则云:“气郁则生湿,湿郁则成热,热郁则成痰,痰郁则血不行,血郁则食不化,六者相因而为病矣。”《医学正传》云:“气郁则湿滞,湿滞则成热。”说明了六郁相因为病的病变机制,并且指出六郁总以气郁为先导。《杂病源流犀烛》云:“气郁……虽其端甚微,而清浊相干,往往由气成积,由积成痰,痰甚而气不得宣则愈郁。”说明气、食、痰三者相因为病,形成循环,致病因循增重。《类证治裁》云:“凡病无不起于郁者……六气外来之郁,多伤脏腑……若思、忧、悲、惊、怒、恐之郁伤气血,多损脏阴,可徒以消散治乎?七情内起之郁,始而伤气,继必及血,终乃成劳……以郁为燥邪,必肺气失宣,不能升降,中气日结,不能运纳,至血液日涸,肌消骨蒸,经闭失调,乳岩项疬,而郁劳之症成。”说明了六淫致郁与情志致郁不同的致病机制,同时指出郁久不行可致气血精津亏耗而成劳。《临证指南医案》云:“盖气本无形,郁则气聚,聚则似有形而实无质。如胸膈似阻……”明确指出了梅核气的病变机制。又云:“不知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故气之升降开阖枢机不利。”认为情志之郁,病变机制在于气机升降开合枢机不利。又云:“郁则气滞,气滞久则必化热,热郁则津液耗而不流,升降之机失度。初伤气分,久延血分。”可见叶天士对郁证的病变机制认识已经很全面。
1700784523
1700784524
对五气之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指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此治疗原则对郁证的治疗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金匮要略》用半夏厚朴汤、百合地黄汤、甘麦大枣汤等方剂分别用于治疗梅核气、百合病、脏躁3种郁证,明确了调气开郁化痰、养阴清热、甘润养心三法可用于郁证的治疗,对后代影响很大。金元时代,朱丹溪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以治疗郁证,明确了治郁先以调畅气机为要。清代吴篁池则认为:“郁证主于开郁,开郁不过行气,行气则用香燥。然有香燥过多,因而窍不润泽,气终不行,郁终不开者,宜用养血药以润其窍。”指出治郁不可单以香燥行气,养血润窍亦可治郁。清代《证治汇补》则认为:“治郁之法,多以调中为要……治宜开发运动,鼓舞中州,则三阴三阳之郁,不攻自解矣。”强调指出调理中州法治郁。《医林改错》云:“瞀闷,即小事不能开展即是血瘀。”“俗言肝气病,无故爱生气,是血府之瘀。”提出用活血化瘀法治疗郁证。《临证指南医案》云:“案中治法,有清泄上焦郁火,或宣畅少阳,或开降肺气,通补肝胃,泄胆补脾,宣通脉络。若热郁至阴,则用咸补苦泄……”“每以苦辛凉润宣通,不投燥热敛涩呆补,此其治疗之大法也。”“医家不察,误认有形之滞,放胆用破气攻削,迨至愈治愈剧。”“盖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医者构思灵巧,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宣通而不揠苗助长,庶几或有幸成。”对郁证的治疗作了归纳性的总结,并提出了治疗禁忌和用药法度,并且认为郁证治疗要医患配合,患者需移情养性。
1700784525
1700784526
【病因病机】
1700784527
1700784528
情志因素是郁证的致病因素。郁证的发生是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逐渐引起五脏气机不和所致。但主要是因肝、脾、心三脏受累以及气机不畅、气血失调而成。
1700784529
1700784530
1. 忧思郁怒,肝气郁结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忧思郁虑,愤懑恼怒等,郁怒不畅,使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失疏泄,以致肝气郁结而成气郁。如素体阳盛,嗜烟酒及辛辣刺激之物,或误用寒凉遏阻阳气,则成肝经郁热甚或气郁化火,肝火上扰,而成热郁、火郁。热郁、火郁于内,日久耗伤阴血,则可导致肝阴不足。肝阴不足则肝阳独盛而上亢;肝阴不足亦可致脉络失养。气为血帅,气行血行,气滞则血滞。气郁日久,影响及血,使血液的运行不畅,甚至发生瘀血阻滞,形成血郁。津随气行,气机不畅,气失疏泄,则津液运行不畅,停聚于脏腑、经络,凝聚成痰,则形成痰郁。
1700784531
1700784532
2. 忧愁思虑,脾失健运 忧愁思虑,情绪紧张,或长期伏案思虑,使脾气郁结;或肝气郁结,气失疏泄,影响脾之健运,均可使脾的消磨水谷及运化水湿功能受影响。若脾不能消磨水谷,必致食积不消,而形成食郁;若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内停,则形成湿郁;若水湿内聚,凝为痰浊,则形成痰郁。
1700784533
1700784534
综上所述,郁证的发生,因郁怒、思虑、忧愁、悲哀、七情之所伤,致肝失疏泄,脾失健化,脏腑气机不畅,气血津液运行失调而成。本病初起因气滞而致湿蕴痰聚、食积、热郁等,多为实证;久病则耗伤阴血,伤及脾胃,而成虚实夹杂之证。纯虚证或以虚证为主者较少见。
1700784535
1700784536
【辨证】
1700784537
1700784538
1. 辨六郁的不同 郁证的发生主要与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有关系,且以气郁为主。但治疗时辨清气郁是否兼夹血、火、食,湿、痰各郁;或六郁之中,何郁为主,即辨清主次。要辨清六郁,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痰郁、湿郁主要关系于脾。
1700784539
1700784540
2. 探究发病原因 发病原因不同,所伤脏腑不同,所致病变亦异。临床辨证时须推究发病原因。如病起忧郁,常致肝病,易致气郁;病起恼怒、急躁,常致肝病,多为热郁、火郁;病起思虑过度,悲愁不解,多致脾病,如平素饮食不节,常为食郁;或偏嗜生冷,多致湿郁。
1700784541
1700784542
【鉴别】
1700784543
1700784544
注意从脉、舌鉴别诸郁。本病常见的脉象为弦脉,舌苔易见薄白,但由于兼夹的不同及病情的演变,出现不同的特点,临证当详细辨清。如热郁者,脉多见弦滑数,舌质偏红,苔薄黄腻;火郁者,脉见弦滑急数,舌红绛,尖部起刺;湿郁者,脉多濡滑,舌苔薄白腻,滑润;痰郁者,脉多弦滑,舌苔腻厚;食郁者,脉多弦滑,按之有力或滑数,舌苔垢厚腻,根部尤甚;肝阴不足者,脉见弦细数,舌质红,少苔且干。
[
上一页 ]
[ :1.7007844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