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4795e+09
1700784795 脉象弦硬有力,舌红苔黄,根厚质红,面赤心烦,头晕且痛,大便干结,小溲赤热。肝阳上亢,阴分不足,阴虚则阳亢,水亏则木旺化火。清其肝热,泻其木火,以缓头痛,拟用龙胆泻肝汤化裁。
1700784796
1700784797 处方:龙胆草3克 钩藤10克 蔓荆子10克 晚蚕砂10克 川楝子10克 生地10克 生白芍10克 珍珠母20克 生石决明20克 水牛角10克(分两次用药送下)
1700784798
1700784799 按:肝阳上亢,或由肝气郁滞,日久而盛,气郁化火而来;或由肝肾不足,水亏火旺而致。肝阳过亢,肝为风脏,极易生风,肝阳化风,此为恶候。故治肝阳上亢之时,则用生牡蛎、生石决明、生白芍、珍珠母等重镇潜阳之品,更少佐水牛角10克 平肝熄风,以防恶候滋生。
1700784800
1700784801 案3 孙某,女,45岁。
1700784802
1700784803 久病体弱,阴分不足,脉络失其柔养。两脉细弦略数,舌红且干,心烦多梦,甚则四肢抽搐。全是肝阴不足,脉络失养。养血育阴,清泄肝热,衷滋水清肝饮方法。
1700784804
1700784805
1700784806 处方:木瓜12克 钩藤10克 白芍10克 旱莲草10克 女贞子10克 生地10克 何首乌10克 生牡蛎10克 珍珠母10克 豆衣10克
1700784807
1700784808 按:此系肝肾不足,水源亏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虚风内动之证。药用滋补肝肾、育阴潜阳、熄风止搐。
1700784809
1700784810 案4 于某,男。
1700784811
1700784812 湿阻中焦,脾阳受困,一身酸软无力,下肢微肿,大便溏薄,小溲短赤,胃纳不甘,胃脘胀满。病由湿阻不畅而起,先以芳香清化方法。
1700784813
1700784814 处方:苏叶6克 苏梗6克 藿香梗10克 佩兰叶(后下)10克 半夏10克 杏仁10克 茯苓皮10克 厚朴6克 防风6克 黄连3克
1700784815
1700784816 按:人体生气勃勃,阴阳平衡,全在气机运行正常,气机运行不外升降出入以枢转条畅。升降出入的中间环节在于脾胃,脾胃居中,脾主升,胃主降。脾胃一虚,水湿不化,阻滞中阳,气机运行则受阻,郁证必见。此案即系湿阻之郁证,治以芳香化湿为主。苦温燥湿、淡渗利湿为辅佐。
1700784817
1700784818 第37节 厥证
1700784819
1700784820 【概述】
1700784821
1700784822
1700784823 厥证是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或伴有四肢逆冷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轻者昏厥时间较短,醒后无偏瘫、失语、口眼斜等后遗症;重者昏厥时间较长,甚则一厥不醒而导致死亡,正如《类经·厥逆》中所说:“厥者,逆也,气逆则乱,故忽为眩仆脱绝,是名为厥……轻则渐苏,重则即死,最为急候。”
1700784824
1700784825
1700784826 厥证的发生,总由阴阳失调,气机逆乱所引起。《内经》中就有寒厥、热厥、阴厥、阳厥、煎厥、薄厥、暴厥、风厥及太阳厥、阳明厥、少阳厥、太阴厥、少阴厥、厥阴厥等名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又说:“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素问·调经论篇》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素问·厥论篇》中又说:“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灵枢·五乱》篇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营气顺脉,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胸中,是谓大。故气……乱于臂胫,则为四厥;乱于头,则为厥逆,头重眩仆。”
1700784827
1700784828 《内经》之后,张仲景论厥,以四肢厥冷为主,以阴阳气血的逆乱为病机。仲景对寒厥、热厥、蛔厥都有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治法和方药。《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指出:“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对热厥提出用白虎汤或下法进行治疗,并认为热厥的特征是“热深厥亦深,热微厥亦微”。对寒厥提出用四逆汤、当归四逆汤、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等治疗。可以看出仲景所论与《内经》是有不同的。此为后世历代医家对厥证进行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
1700784829
1700784830
1700784831 明清时期,医家辈出,对厥证有较大的补充和发展,使厥证的理法方药日益完善,李的《医学入门》中就有较为详尽的论述,包括蛔厥、阴厥、阳厥、脏厥、尸厥以及外感寒暑、内伤七情、酒色所致之厥等。《景岳全书》中对厥证的论述,不但上明经义,下旁诸家之论述,而且对厥证的辨证分型与治疗都有详细论述,可谓是继往开来之篇章。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对厥证与中风的辨证进行了论述:“今人多不知厥证,而皆指为中风也。夫中风者,病多经络之受伤;厥逆者,直因精气之内夺,表里虚实,病情当辨,名义不正,无怪其以风治厥也。”随着清代温病学派的兴起,对热厥的论述尤多独到之处,痉厥、神昏,往往并论,较伤寒之热厥又进一步。
1700784832
1700784833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厥证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以卒然昏倒、不省人事为主要特征,一类以四肢厥冷为主要特征。但其病机都有寒、热、虚、实之不同,致厥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治疗方法也各不相同。
1700784834
1700784835 【病因病机】
1700784836
1700784837 厥证的病机,主要是由于气机逆乱,升降失常,阴阳之气不相顺接所致。但又有虚、实之分。
1700784838
1700784839 大凡气盛有余者,气逆上冲,血随气逆,或夹痰夹食,壅滞于上,清窍失灵而发生厥证;气虚不足者,清阳不升,气陷于下,血不上荣,神明之窍失养,而发生厥证。
1700784840
1700784841 1. 外邪侵袭 感受六淫或秽恶之邪,使气机逆乱,阴阳升降乖戾,上闭清窍,旁阻肢络而发生厥证,其中尤以中寒、中暑为多见。
1700784842
1700784843 2. 七情内伤 病多在肝。七情内伤,气逆为病,或因暴怒,或因肝经气火上冲,以致气血并走于上,阴阳不相顺接而致厥。此外,素体不足,精神衰弱,加上突如其来的外界刺激,引起气机的逆乱,也可致厥。
1700784844
[ 上一页 ]  [ :1.700784795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