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猴:1.700784997e+09
1700784997
1700784998 患者半月来头晕急躁,夜寐梦扰,今恼怒之后,突然头晕,四肢厥逆,言语不利,小溲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脉弦沉细。病属气厥,当以疏调气机为先,用四逆散法。
1700784999
1700785000 柴胡6克 枳实6克 芍药10克 香附10克 木香6克 郁金6克 甘草6克 服上方1剂,药尽而厥回。
1700785001
1700785002 按:厥证有气、痰、食、寒四类,但临床尤以气厥最为多见,《内经》云:“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所言正是此证之因。上两案均属气厥,但治疗却不相同。案1为气机郁滞,且反复发作,郁热不得伸舒,故治以升降散,调气机,泄郁热,并送服玉枢丹开闭醒神;案2为大怒之后,厥证突起,虽属阳盛之体,但以气机暴逆为主,故用四逆散疏调气机,气机畅则厥自回。
1700785003
1700785004 第38节 癫、狂、痫
1700785005
1700785006 【概述】
1700785007
1700785008 癫与狂都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癫证以精神抑郁、表情淡漠、沉默痴呆、语无伦次、静而少动为特征;狂证以精神亢奋、狂躁刚暴、喧扰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为特征。因二者在症状上不能截然分开,又可相互转化,故常癫狂并称。痫证以发作性神志丧失为特征。三证均与精神神志异常相关,故常常一并讨论。癫狂病名出自《内经》,该书对于本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治疗均有较详细的记载。在症状描述上,《灵枢·癫狂》篇说:“癫疾始生,先不乐,头重痛,视举,目赤,甚作极已,而烦心。”“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辩智也,自尊贵也,善骂詈,日夜不休。”在病因病机方面,《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诸躁狂越,皆属于火。”《素问·脉要精微论篇》说:“衣被不敛,言语善恶不避亲疏者,此神明之乱也。”《素问·脉解篇》又说:“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指出了火邪扰心和阴阳失调可以发病。《灵枢·癫狂》篇又有“得之忧饥”,“得之大恐”,“得之有所大喜”等记载。明确指出情志因素亦可导致癫狂的发生。在治疗上,《素问·病能论篇》说:“有病怒狂者,此病安生?岐伯曰:生于阳也……治之奈何?岐伯曰:夺其食即已……使之服以生铁落为饮。”至《难经》则明确提出癫与狂的鉴别要点,如“二十难”记有“重阳者狂,重阴者癫”,而“五十九难”更为详细地论述了两者的鉴别。
1700785009
1700785010 汉·张仲景对本病的病因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说:“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指出了因心虚而血气少,邪乘于阴则为癫,邪乘于阳则为狂。
1700785011
1700785012
1700785013
1700785014 金元时期,癫狂的病因学说有了较大的发展,如《河间六书·狂越》认为“心火旺,肾阳衰,乃失志而狂越”,《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说:“……然喜为心志,故心热甚则多喜而为癫,怒为肝志……故肝实则多怒而为狂,况五志所发,皆为热,故狂者五志间发。”《丹溪心法·癫狂篇》说:“癫属阴,狂属阳……大率多因痰结于心胸间。”提出了癫狂的发病与“痰”有关的理论,并首先提出“痰迷心窍”之说,对于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后世许多医家所遵循。这一时期,不仅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更臻完善,而且从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治疗本病的经验。如治癫用养心血、镇心神、开痰结,治狂用大吐下之法。此外,《丹溪心法》还载有精神治疗的方法。明清以前,对癫狂临床表现的认识,基本是一致的,虽有癫、狂、痫、五痫、风痫的提法,但始终未能明确分清,往往是癫、狂、痫同时并称,混而不清。到了明代,王肯堂始将其详细分辨,提出了癫狂与痫之不同,如《证治准绳·癫狂痫总论》指出:“癫者或狂或愚,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痴,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积年累月不愈。”“狂者病之发时猖狂刚暴,如伤寒阳明大实发狂,骂詈不避亲疏,甚则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逾垣上屋,非力所能,或与人语所未尝见之事。”“痫病发则昏不知人,眩仆倒地,不省高下,甚则瘛抽掣,目上视,或口眼斜,或口作六畜之声。”这一时期,医家多主张治癫以解郁化痰、宁心安神为主;治狂则先夺其食,或降其火,或下其痰,药用重剂。至清代王清任又提出了血瘀可病癫狂的论点,并认识到本病与脑有密切关系,如《医林改错·癫狂梦醒汤》谓:“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给后世辨证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1700785015
1700785016 【病因病机】
1700785017
1700785018 1. 情志不调 癫狂的发生,总与七情内伤密切相关。恼怒惊恐,损伤肝肾,或喜怒无常,心阴亏耗,肝肾阴液不足,木失濡润,屈而不伸,则默默寡言痴呆,语无伦次;或心阴不足,心火暴张,则狂言狂语,骂詈不休,逾垣上屋;或所欲不遂,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虚则神耗,气血化生不足,心神失养,神无所主;或脾胃阴伤,胃热炽盛,则心肝之火上扰,神明逆乱等均能发生癫狂。如《临证指南医案·癫痫》说:“狂由大惊大恐,病在肝、胆、胃经,三阳并而上升,故火炽则痰涌,心窍为之闭塞;癫由积忧积郁,病在心、脾、包络。”可见,情志内伤是引起癫狂的主要原因之一。
1700785019
1700785020 2. 阴阳失调 历代医家认为阴阳的盛衰是癫狂的主要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说:“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素问·宣明五气篇》说:“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诸病源候论·风狂病候》说:“气并于阳则为狂发。”这说明机体阴阳平衡失调,不能相互维系,以致阴虚于下,阳亢于上,心神被扰,神明逆乱而发癫狂。
1700785021
1700785022 3. 气血凝滞 《素问·举痛论篇》有“百病皆生于气”之说,郁怒伤肝,肝失疏泄,肝郁日久,进一步形成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阻闭心窍而发为癫痫。由于血瘀使脑气与脏腑之气不相连接可发生癫狂,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中说:“癫狂一症……乃气血凝滞,脑气与脏腑气不接,如同做梦一样。”如头部血瘀气滞,使脏腑化生的气血不能正常地充养元神之府,或因血瘀阻滞脉络,气血不能上荣脑髓,则可造成灵机混乱,神志失常,发为癫狂。
1700785023
1700785024 4. 痰结气逆 肝郁日久,横逆克脾,脾失健运,痰涎内生,以致气郁痰结;或因脾气虚弱,升降失常,清浊不分,浊阴蕴结成痰,痰浊蒙蔽心神,心窍失灵,则形成癫狂;若因五志化火,不得宣泄,炼液成痰,或肝火乘胃,津液被熬,结为痰火,痰火上扰,心神逆乱,则发为狂证。
1700785025
1700785026 综上所述,气、痰、火、瘀造成阴阳的偏盛偏衰,是形成癫狂证的主要病机。此外,癫狂证与先天禀赋和体质强弱亦有密切关系。如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为病,反之不然。禀赋强弱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癫狂证患者常常有家族史。
1700785027
1700785028 【辨证】
1700785029
1700785030 1. 辨癫证应注意抑郁、呆滞症状的轻重 精神抑郁,表情淡漠,寡言呆滞是癫证的一般症状。初发病时,常兼喜怒无常,喃喃自语,语无伦次,舌苔白腻,此为痰结不深,证情尚轻;若病程迁延日久,则见呆若木鸡,目瞪如愚,灵机混乱,舌苔渐变为白厚而腻,乃为痰结日深,病情较重。久则正气日耗,脉见滑缓,终至沉细无力,若渐转为气血两虚,症见神思恍惚、意志减退者,则病情日深难复。
1700785031
1700785032 2. 辨狂证应区分痰火、阴虚的主次先后 狂证初起,以狂暴无知、情感高涨为主要表现,概由痰火实邪扰乱神明而成;病久则火灼阴液,渐变为阴虚火旺之证,症见情绪焦躁,多言不眠,形瘦,面赤舌红等。分辨其主次先后,对于确定治法、方药是很重要的。对于痰火未祛、阴液已亏的情况,应据舌、脉、色、症,掌握虚实和偏重缓急。
1700785033
1700785034 【鉴别】
1700785035
1700785036 癫狂证的治疗首先应区分癫与狂。一般而言,癫证为重阴之病,主因于气与痰,治疗以解郁化痰、理气宣窍及清心安神、补养气血为主;狂证为重阳之病,主因于痰火、瘀血,治疗以清肝泻火、祛痰开窍为主,后期应予滋养心肝阴液、安神定志。二者在临床上表现有所不同,但是又不能截然分开,癫证可以转为狂证,狂证日久往往又多转为癫证。故癫狂证初发病时多属实证,宜以清热涤痰、疏肝理气、镇心安神为主;如病情久久不愈,正气渐衰,应根据气血阴阳亏损的不同,予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血等法以调理之,如有瘀血阻滞,又当活血化瘀。概言之,治疗癫狂,或祛邪,或扶正,总以调理阴阳为原则,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1700785037
1700785038 【论治】
1700785039
1700785040 一、癫狂
1700785041
1700785042 (一)痰火郁热
1700785043
1700785044 主症:情志不遂,气郁化火,炼液生痰,痰火上扰,心窍不开,故言语无序,哭笑无时,甚则不知秽洁,静而昏倦,脉多弦滑而实,舌苔老黄垢厚。
1700785045
1700785046 治法:清热泻火,开郁化痰。
[ 上一页 ]  [ :1.700784997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