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5219
1700785220
肾阳虚亏,阳气外越,故见发热;阳气大伤,故四肢逆冷,形寒怯冷,头晕,面唇色淡;阳虚不温肾府,故腰膝酸痛。
1700785221
1700785222
治法:温肾助阳。
1700785223
1700785224
方药:川桂枝10克 淡附片10克 党参10克 白术10克 熟地15克 茯苓12克 炙甘草10克 大枣10枚 肉桂2克 山萸肉10克
1700785225
1700785226
加减法:
1700785227
1700785228
(1)若阳虚甚者,可重用附子30克(先煎),黄芪用至30~60克。
1700785229
1700785230
(2)若服药有呕吐现象者,应考虑是否有虚热内扰,当细审脉、舌,以酌情修改治疗方法。
1700785231
1700785232
(四)肝经郁热
1700785233
1700785234
主症:时觉身热心烦,热势常随患者的情绪好坏而起伏,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胸胁闷胀,喜叹息,口苦,舌苔黄,脉弦数。妇女常见月经不调,经来腹痛,或乳房发胀。
1700785235
1700785236
心情不畅,肝气不舒,则气郁化火而致发热,故身热而烦,且与情绪有关。平时胸胁闷胀易怒,皆为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所致。叹息则气机可暂得舒展,故喜叹息。肝主叹息,肝郁气滞则血流不畅,故见月经不调、腹痛、乳胀等症。
1700785237
1700785238
治法:温肾助阳,疏肝解郁清热。
1700785239
1700785240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丹皮10克 山栀6克 柴胡10克 当归须5克 赤芍10克 白芍10克 茯苓1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川楝子10克 绿萼梅6克 生香附10克
1700785241
1700785242
加减法:
1700785243
1700785244
(1)若胁痛较甚者,加延胡索10克、青皮6克,以理气活络止痛。
1700785245
1700785246
(2)若心烦梦多,口干且渴,去当归,加竹茹6克、沙参10克、防风3克。
1700785247
1700785248
(五)瘀血内结
1700785249
1700785250
主症:下午或夜晚发热,口干咽燥而不多饮,肢体常有固定痛处或肿块,甚则肌肤甲错,面色黯黑或萎黄,唇舌青紫或出现紫斑,脉象细涩。
1700785251
1700785252
瘀血为病在血分,血属阴,故其热多在下午或晚上出现;郁热在内,故口干咽燥,但因郁热于营中,故有饮水不多;瘀血停着之处,气血流通受阻,故常表现为疼痛不移,或有肿块;瘀血内阻,新血不生,血气不能荣于头面肌肤,故肌肤甲错面黑。
1700785253
1700785254
治法:活血化瘀。
1700785255
1700785256
方药:血府逐瘀汤加减:当归尾6克 桃仁10克 生地10克 川芎12克 土鳖虫3克 赤芍10克 旋覆花10克(布包) 醋炒大黄1克
1700785257
1700785258
加减法:
1700785259
1700785260
(1)若病久体弱,在治血的基础上加益气补中之品,但不可多用。
1700785261
1700785262
(2)热势较甚者,加山栀、紫草、丹皮等凉血清热。
1700785263
1700785264
【小结】
1700785265
1700785266
内伤发热一证,由于病情比较复杂,常难以明确,病程又较长,甚至可持续数年。故必须以认真的态度,细致地加以观察辨证,以冀逐步取得疗效。在患者方面,除适当休息外,应减少思想负担,保持乐观主义精神,和疾病作顽强斗争。
1700785267
1700785268
【治验】
[
上一页 ]
[ :1.700785219e+09 ]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