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00785269
1700785270
案1 刘某,女,50岁,1985年11月初诊。
1700785271
1700785272
面色不华,体丰气喘,身倦乏力,晚间下肢浮肿,半月来自觉身热,体温38℃左右,劳后加重,胃纳不佳,大便溏稀,舌胖苔白,脉沉迟。全是中阳不足,气虚发热,当以益气补中。
1700785273
1700785274
党参10克 黄芪12克 白术10克 茯苓10克 半夏10克 陈皮10克 生姜3片 大枣5枚
1700785275
1700785276
按:中阳不足,脾胃气陷,则相火离位,上乘脾土,致阴火内迫,荣卫失护而见发热,故宗东垣补中益气汤法治之。方中党参、黄芪、白术甘温益气健脾;陈皮、半夏苦温,理气健脾,则应脾喜燥恶湿之性;茯苓甘温,益脾助阳,淡渗其湿;生姜、大枣助上药健脾益气。临证之时,每多误见,如服补中益气方后,其热不除或反剧者,则恐素有积滞未尽,或气滞郁热,此时当随证变法,不可偏执甘温除热以误人。
1700785277
1700785278
案2 孔某,女,42岁,1987年5月初诊。
1700785279
1700785280
身热时作,晚间体温37.8℃,五心烦热,急躁,易怒,头晕,夜寐梦扰,口苦咽干,舌红苔薄黄,脉弦细小数。血虚阴伤,肝郁不舒,郁火上扰,当以疏肝解郁、养血清热方法治之,宗丹栀逍遥散加减。
1700785281
1700785282
丹皮10克 炒山栀10克 柴胡6克 白芍10克 当归10克 茯苓10克 白薇10克 杏仁10克香附10克 绿萼梅10克 焦麦芽10克
1700785283
1700785284
服4剂后,诸症减轻,再进6剂而愈。
1700785285
1700785286
按:肝气不舒,郁而化火,则发身热,发热日久又耗伤阴血,阴血不足,肝失所养,更易气郁化热,正如张景岳所言:“伤于七情而为热者,总属真阴不足,所以邪火易炽”。故方中用炒山栀苦寒,宣郁泄热;丹皮辛、甘、微寒,入肝泻血中伏火;白薇苦、寒,泄血热;柴胡苦、辛、微寒,疏肝解郁,兼能退热;香附辛、微苦、平,疏肝理气;绿萼梅酸、涩、平,疏肝和胃;茯苓甘温健脾;当归甘温养血;白芍苦、酸、微寒,柔肝泄热;杏仁宣降肺气,使邪热有外出之途。全方清热以治其标,疏肝以疗其本,养血以救其所伤,标本兼顾,虚实并举,切合病机,故药后数月而愈。
1700785287
1700785288
第40节 消渴
1700785289
1700785290
【概述】
1700785291
1700785292
消渴是以多饮、多食、多尿、形体消瘦,或尿有甜味为特征的病证。根据症状的偏重,临床上可分为上、中、下三消。一般而言,上消多饮,中消多食,下消多尿。其病理变化主要是阴虚燥热,清热生津、益气养阴为其基本治疗原则。
1700785293
1700785294
本病在《内经》中称“消瘅”,由于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不同,又有“消渴”、“鬲消”、“肺消”、“消中”等名称。《内经》认识到本病病因是过食肥甘,情志失调,五脏柔弱等;记述了消渴病症状为多饮、多食、多尿、形瘦等;指出了消渴病患者要禁食膏粱厚味及芳草、石药等燥热伤津之品,同时应用性味甘寒、生津止渴的兰草治疗。
1700785295
170078529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消渴作为篇名,详细论述。认为导致消渴病产生的主要机制是胃热肾虚,首创白虎加人参汤、肾气丸等治疗方剂,至今仍为治疗消渴的有效方药。
1700785297
1700785298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消渴病诸候》中,将消渴归纳为消渴候、渴病候、渴后虚乏候、渴利候、渴利后损候、渴利后发疮候、内消候、强中候等8种证候类型。认为本病为服五石散,使下焦虚热,肾燥阴亏所致,提出导引和散步是治疗消渴病的“良药”。巢氏已明确认识到消渴病易发痈疽和水肿等并发症。
1700785299
1700785300
唐代《千金要方·消渴》中,补充了消渴病的常见症状,除“三多”外,尚有呼吸少气,不得多语,心烦热,两脚酸,饮食倍于常等。认为嗜酒无度之人,“遂使三焦猛热,五脏干燥”。“小便多于所饮”者,是内热消谷,“食物消作小便”所致。明确提出饮食控制疗法,收载治疗消渴方剂52首,其中以天花粉、地黄、麦冬、黄连等清热生津之品为多。
1700785301
1700785302
王焘《外台秘要·消渴消中门》中,已有了消渴病尿甜的记载,并且也主张少食多餐的饮食控制疗法。书中记载消渴病治疗方剂47首,用药有98味之多。
1700785303
1700785304
1700785305
1700785306
1700785307
宋代王怀隐在《太平圣惠方》中明确提出了“三消”之名,“一则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渴也;二则吃食多而饮水少,小便少而赤黄者,中也;三则饮水随饮便下,小便味甘而白浊,腰腿消瘦者,肾也”。并将消渴病分为14种证候类型进行论治,载方177首,常用药物有人参、天花粉、黄连、甘草、麦冬、知母、地黄等。
1700785308
1700785309
金元时期的刘河间、张子和等提倡三消燥热学说,主张治三消以清热泻火、养阴生津为要,提出:“补肾水阴寒之虚,而泻心火阳热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人身津液之衰,使道路散而不结,津液生而不枯,气血利而不涩,则病日已矣。”
1700785310
1700785311
1700785312
明代戴元礼注重益气,专用黄芪饮加减治疗三消病;李主张治消渴重补脾益肾;赵献可力主三消肾虚学说,提倡治三消当以治肾为本;张景岳、喻嘉言也倡肾虚学说;周慎斋治消渴强调以调养脾胃为主,特别重视养脾阴。
1700785313
1700785314
清代黄坤载、郑钦安等认为消渴之病责之于肝;费伯维补充化痰利湿法治疗消渴;陈修园强调以燥脾之药治三消病,常以理中汤倍白术加瓜蒌根治疗。
1700785315
1700785316
总之,中医对本病的认识,文献丰富,内容充实。消渴理论渊源于《内经》,辨证论治出自于《金匮要略》,证候分类起始于《诸病源候论》,体系形成于唐宋,补充、发展于唐宋以后。西医学中的糖尿病、尿崩症等具本病证特征的疾病均可参照本节论治。
1700785317
1700785318
【病因病机】
[
上一页 ]
[ :1.700785269e+09 ]
[
下一页 ]